【关于影片】 锡兰获奖影片《三只猴子》中文片名译自英文片名《Three Monkeys》,出自日本宗教中的“三猿像”,画中三只猴子,一只捂耳,一只掩嘴,一只蒙眼,喻意“不看、不听、不说”。   “三只猴子”也就暗示着生活在同一家庭的三个人,互相怀疑、隐忍、无法坦诚面对:为了钱,父亲瞒着儿子替老板顶罪;母亲瞒着老公和老板发生私情;发现母亲偷情后,儿子瞒着父亲杀掉母亲的情人。影片中最精妙地方在于结局,父亲从狱中出来,发现了妻子的私情,并且知道了儿子是杀人凶手。面对这个局面,他在警察局门口徘徊一圈之后,找到了另外一个更贫苦的咖啡店侍从,让他替儿子顶罪。   故事的背景全由时间不长的旁白交代完成,之后电影开始缓慢地展现母子的日常生活,平静地似乎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然而,再细微的情节和线索也在不断地建构影片,直到它达到最后高潮——情感上的高潮。这也正是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所擅长的,他用镜头去捕获人内心丰沛而含蓄的情感,再像制作标本一般,一丝不苟地抚过绿叶的经脉。   如今没有一个电影人可以暗示人内在的精神状态,就像锡兰所能做的,他们仅能通过摄影机对角色进行外部观察。并且,无论是在长镜头还是在特写镜头中,锡兰偏好让事物充满整个画面,以便将表达的力度上升到最大。独特的调焦和摄影机角度也体现出作者一丝不苟的思考,一些故意的时间延长则营造出了情绪上的紧张。除开对家庭动力的强调,锡兰的新元素还在于营造出了明显的宗教感。   影片也不是没有软肋。比如,妻子Hacer之所以会采取鲁莽轻率的行为而严重威胁了家庭安全的动机是什么?这在片中几乎没有提到,因此显得不大可信。再如,锡兰似乎不大确定如何结束他的影片,因为结局需要他做出选择——哪些主题应该被强调。当然这显得有些吹毛求疵了。《三只猴子》的每一个镜头都像画廊墙上准确悬挂的作品,安静,却充满力量。   本片由《四季无常》的老班底拍摄,画面深刻且意义丰富。为了突出要旨,导演选择了阴郁压抑的色调,甚至不时让画面从一片乌漆巴黑过渡到令人呕吐的呆板绿色。音响效果也非常成功,汽车轮胎在卵石小路上的摩擦声,以及永无停息的海潮,让人物的内心煎熬简直清晰可闻。 【关于导演】   努里·比格·锡兰被称作“过去十年来最有个性的导演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戛纳幸运儿”。1959年出生的锡兰出生于的伊斯坦布尔,2003年,他执导的《远方》(Uzak)在戛纳电影节上一举夺下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此后,他还凭借《气候》一片再度入围戛纳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  “这部电影讲的是生活,涉及面很广,关乎人的内心世界,”锡兰说,“我可不想在电影里说教。”“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习惯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这就是我们保护自己不至过于痛苦的方式。” 【媒体评论】   《三只猴子》首映后,媒体给出评价褒贬不一。《metro》的电影节特刊评价道:“每年电影节都有这样一部彻底可以置观众于不顾、冷漠的影片出现,今年它就是《三只猴子》”。尤其提到,影片大多数段落都是冗长的沉默,这种叙述方式被滥用,“片中的女主人公转头过来,非常缓慢,再用非常长的时间,互相对视对方。那些自然的风声、还有手机电话响起的音乐,都被认为是提供给整个寂静背景下可爱、奢侈的声音想象”。   《好莱坞报道》认为,“土耳其导演锡兰的电影没有什么秘密,就是那种已经习惯的口味:如同岩石层堆积的一样缓慢的镜头,对于那些有辨识能力的铁杆影迷而言,《三只猴子》和他以前的电影没有什么区别。”同时,它还嘲笑地表示,锡兰的影片只有在那些艺术院线内才会被观众期待,辅助的收入就是DVD版权出售,或者成为艺术博物馆内放映的节目。   但是《银幕》杂志热情洋溢地盛赞《三只猴子》是部经典之作,“锡兰的新作大胆地叛离了他过去所有影片,内敛、自省地讲述剧情成为一种最好的叙述方式,加上视觉、声效上的完美,成为锡兰的精髓之作”。该杂志的10 位国际影评人为《三只猴子》打出2.8 的高分,这也是22 部竞赛片中给出的最高分。   “我发现我的影片两极分化很严重,有非常喜欢的,也有很讨厌的,几乎有近千种不同的反应”,原本笃定的锡兰有些焦躁不安。他安慰自己,“我拍了自己喜欢的片子,表达了想要表达的东西,就足够了,剩下的交给评委会去考虑吧”。   锡兰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拿到金棕榈大奖。他得奖感言是:“这对我来说是个惊喜,谢谢雅各布,谢谢评委。这是个非常好的奖项,我要将这个奖项献给我美丽的国家,我非常热爱它”。
...详情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