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卢布廖夫 (1966)

Andrey Rublyov

本片堪称与爱森斯坦的历史史诗相媲美的旷世名著,全片如同一幅历史的壁画一样呈现出卢布耶夫漂泊浪荡的一生,并用史诗般的气势刻画出他与冷酷无情的时代进行抗争。在经历了炮火/鲜血的锤炼洗礼后,他重新振作并完成了三圣像。影片对中世纪俄罗斯社会对艺术的无情践踏、对人性的蔑视和压迫都有细致的描写,但叙事性并不强,拍竣后遭到官方禁映,直到1971年解禁,获得戛纳影展的国际影评人奖。 从样式上看,《安德烈·卢布廖夫》是一部历史片。它讲述的是遥远的过去,但从影片的叙事风格看,它又是一部极具时代感的作品。 像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一样,这部电影也是由一连串独立事件衔接而成。安德烈·卢布廖夫穿梭其中,是画家,也是僧侣,有时充满好奇心,有时满心欢喜,有时在恐惧中畏缩不前,有时与他人一起承担痛苦。故事情节的发展延续了二十四年之久,电影包含了八个事件插曲,每一个都有它自己独立的标题和时间,第一段落题为“艺人",事件发生的年代是1400年,最后一段“钟"则在1423年。安德烈·卢布廖夫所处的不仅是一个诸侯王公之间的相互残杀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饱受鞑靼人劫掠蹂躏和其他不幸灾难的悲惨时代。 《安德烈·鲁勃廖夫》是已故苏联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的第二部长片作品,影片以塔式特有的诗化电影语言描绘出伟大的俄罗斯画家安德烈·鲁勃廖夫的一生。导演本人对影片的有关阐述是这样的,“我想拍摄一部历史片,但它同时又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我想使15世纪人们的精神与今天人们的精神接近起来,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要赋予那个时候的人和时代以生命,这样他们更接近我们,使他们的英雄气概成为我们所共有的。"·1966年冬天,电影完成并且有选择性地在私人荧幕上放映。第一次官方正式放映,是在1969年的莫斯科,是在1969年五月的戛纳电影节放映后不久。国际上的发行开始于1973年。 ·这部历时两年才得以拍摄完成的宏篇巨作却因政治原因而长期无法公映,在苏联当局的干涉下,影片被迫从戛纳、威尼斯电影节退展,直到1969年初《安德烈·卢布廖夫》才在莫斯科进行小规模的放映,而当年的戛纳影展也不顾苏联当局的抗议授予影片国际影评联合会奖。相对于以“同性恋、诱人自杀"等荒唐罪名被投入大牢的帕拉杰诺夫,塔尔科夫斯基与《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命运真是要幸运的多。 ·在拍摄牲口被大火烧的场景时,母马的身上盖着石棉,这样就可以保护它免于被烧伤。但是拍摄过程中,马儿从楼梯上摔下来的时候,它的头部被击中了。工作人员是从一个屠宰场要来的这匹马,并且在第二天还将仍用于拍摄。于是他们决定在电影里保留这一段。 ·Vasili Livanov宣称是他提出该片的拍摄计划的,并且自己很想担任主演。但是Tarkovsky更希望把这个角色给一个不知名的演员。 获奖情况: 1969年 戛纳电影节 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1971年 French Syndicate of Cinema Critics Best Foreign Film 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