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2011)

  • 法国 比利时
  • |
  • 喜剧  爱情  剧情
  • |
  • 1小时40分钟
8.4
力荐
0看过
0想看
重回默片的时代 《艺术家》无疑是对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最具有魔力的奇幻之处的一次献礼,同时也代表着来自于法国的电影人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Michel Hazanavicius)长久以来的夙愿最终变成了现实,他承认道:“打从我的电影事业刚刚起步,我就幻想着可以拍摄一部无声电影……我之所以把这个愿望称之为不切实际的空想,是因为不管我什么时候、对什么人提到它,所得到的基本都是我在开玩笑的反应,根本就没有人以严肃地态度仔细思考过这个可能性。” 但是对于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来说,从他第一次有了这个想法的时候起,他就知道自己是认真的,没有任何打趣的心理,因为他非常崇拜的那些伟大且极具传奇色彩的电影人——比如说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弗里茨•朗(Fritz Lang)、约翰•福特(John Ford)、恩斯特•刘别谦(Ernst Lubitsch)、F•W•茂瑙(F.W. Murnau)以及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都是通过默片走上了属于自己的电影之路的。不过,哈扎纳维希乌斯之所以深受这种电影形式的吸引,主要还是出于一些比较具有创造力的原因,哈扎纳维希乌斯说:“从导演的角度出发,制作一部无声电影,才更能让你直视自己应该担负的职责和义务……你不得不靠着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包括如何把故事信息传达给观众。在我看来,这确实是一个考验情感的时刻,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依靠触觉的感知力,事实上,你根本就不能借助文本的方式回归到最基本的讲故事概念,你惟一能够运用的也就只有你创造出来的感觉了——我认为这对电影人的能力是一个相当严峻的挑战,如果我能很好地处理这种情况的话,那么我以后肯定会受益匪浅的。” 2006年,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的第二部电影长片《OSS117之开罗谍影》(OSS 117: Cairo, Nest of Spies)在评论界和票房上都取得了不可思议的巨大成功,同样由让•杜雅尔丹(Jean Dujardin)和贝热尼丝•贝乔(Bérénice Bejo)主演,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相当轻松、明快的间谍喜剧故事。然后是随之而来的一部续集之作《OSS117:里约谍影》(OSS 117: Lost in Rio),于2009年公映,再一次验证了哈扎纳维希乌斯是那种可以将艺术和大众化的通俗娱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电影人——两部作品的时间背景分别是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也赋予了他一个非常稳定的电影根基,证明他确实是能够掌握这种对焦在特定时代的逻辑学。由于已经接连制作了两部获得了极大赞誉的电影作品,哈扎纳维希乌斯也再次燃起了希望,他决定自己的下一部影片就以无声电影的形式体现……在给自己寻找一位志同道合的制片人的过程中,哈扎纳维希乌斯最终遇到了托马斯•朗曼(Thomas Langmann),他的名下不仅包揽了像《头号公敌》(Mesrine: L'instinct de mort)这种曾获得过很多奖项的黑帮电影系列,而且他的父亲还是曾赢取过奥斯卡的克劳德•贝里(Claude Berri),哈扎纳维希乌斯形容道:“可以说朗曼几乎马上就明白了我的意图以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与其他的制片人真的是不太一样,不仅严肃地对待我提出的任何要求,而且我能够从他的眼睛里看出来,他相信我一定能够得到成功——于是,制作一部默片不再是我的白日梦,而是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电影计划。” 一种经典的艺术形式 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决定以发展几个最初假设好的故事元素作为开始,后来他突然回想起了自己从一位好友那里听来的趣事——这个人就是法国剧作家让-克劳德•古卢姆伯格(Jean-Claude Grumberg),哈扎纳维希乌斯说:“一天,古卢姆伯格将一个有关于一位默片明星因为有声电影的到来而走向毁灭的故事立意传达给了一位制片人,那位制片人是这么回应他的,‘这个想法挺好的,但是以上世纪20年代作为背景就太浪费了,能不能改成50年代?’这也是为什么我产生了将《艺术家》的覆盖范围定位在了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好莱坞的原因,那是黑白电影成型的关键时期……我的意图还是比较明显的,我无心去制作那种复制历史或现实的电影作品,我真正中意的是创造一个优雅的故事环境,然后让大家得到一次令人着迷的视听享受。而且无论你怎么做,都不可能按照90年前的方法去拍摄一部影片,尤其你需要满足的是如此挑剔的观众,他们的审美肯定和那个时候是没法比的,无疑要更犀利、更迅猛也更激烈一些,所以对于我来说,如果能够以一部无声电影来刺激他们的想象力,肯定是一件特别让人兴奋的事情。” 于是,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打算延用之前让-克劳德•古卢姆伯格所提出的那个故事概念,他坦承道:“《艺术家》的出发点是从一个默片明星开始的,他固执地不想听到任何与有声电影有关的信息……我围绕着这个人物发展内容,很快就构思出了一个年轻的新星角色,然后让他们的命运互相交织、互相影响,所有的一切都依次出现,包括我们的影片需要对焦的主题——自尊、名望、空虚和爱情。由于在此之前,我从没给默片写过电影剧本,所以我决定让自己完全沉浸在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当中,并大量地观看这方面的作品,有美国的、德国的、俄国的、法国的以及英国的,就为了研究一下这里面真正起到作用的到底是什么,而且我还仔细地观察了什么样的因素会导致故事内容晦涩难懂,最终让人们失去了好奇心和兴趣。我主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美国的默片时代最后4到5年的时间里,因为我觉得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好作品,而且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之后,仍然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还有那些美国无声电影的讲故事方式,与现在也没什么两样。” 在观看这些老片子的过程中,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还找到了一大堆回忆录和人物传记,通读了电影历史,尤其是默片时代的导演、制片人和演员,与此同时,他还看了一些老照片和资料胶片,包括那个时期的一些音乐,也都在他染指的范围内……哈扎纳维希乌斯从像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琼•克劳馥(Joan Crawford)、葛洛丽亚•斯旺森(Gloria Swanson)、约翰•吉尔伯特(John Gilbert)和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这样的电影明星的生平与作品中获得了极大的创作灵感,他解释道:“事先做好调查研究的工作,还是非常地重要的,虽然我知道自己没必要让这部影片以一种严格的现实主义风格进行体现,可是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心所欲,一点都不尊重事实——收集资料的时候,我们的故事也渐渐地丰富起来,内容和人物都变得更加地成熟了。” 《艺术家》记录的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为期4年的转变史,从1927年到1931年,是以动作电影明星乔治•瓦伦丁为核心人物,继而展开故事的,当时的他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巅峰,他的影迷们看到的都是一些就好似为他那浮华、活跃的性格量身定做的作品,全部是最终正义战胜邪恶的冒险之作,而始终陪伴他的则是他最忠实的伙伴,一只杰克罗素梗……当有声电影不可避免地全面攻占大银幕的时候,乔治却对这一电影新贵呈抵触的状态,也让他的事业发展处在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当中,他坚信有声电影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他要以一位默片时代的艺术家的身份,坚守自己的信仰。 即使这部影片将故事背景安置在了超过80年前的好莱坞,不过乔治正在面对的处境和强有力的情感波动,却带有着永恒的普遍性,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说:“对于我来说,发生在乔治身上的故事其实对每一个人都很适用,我们都有可能会经历这种不断变迁的阶段……这个世界永远在变化着,你可能必须得从另一个方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因为保不齐哪一天,你就会被这个世界抛弃,甚至变成了过去——这种事情有可能会发生在你的办公室、工厂或你的爱人身上,那种天塌地陷的感觉,相信任何人都能理解。不可避免地,乔治的事业开始走向下坡路,然后他遇到了一位非常有活力的年轻的女演员佩佩•米勒,虽然他们来自于完全不同的阶级和身份,却又深受对方的吸引,只不过是环境和机会使然,他们始终没办法对彼此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罢了……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爱情桥段,既强烈又正派。”
...详情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