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 (2012)

Lincoln

从敌对到同盟 《林肯》改编自曾获得过普利策的历史学家桃莉丝•基恩斯•古德温(Doris Kearns Goodwin)所著的一本名为《对手团队:政治天才林肯》(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的畅销小说,至于剧本的创作者之一,则是同样拿到过普利策奖以及托尼奖和奥斯卡提名的编剧托尼•库什纳(Tony Kushner)——这部影片主要对焦的是在废除奴隶制度、结束内战的过程中,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与他内阁强大的政治团队之间所产生的是什么样的碰撞和冲突。 一直以来,林肯的存在,都介于神话与现实之间最为晦涩的边缘地带,即使如此,他却一直是激发大众的想象力的主体所在——相信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够像他一样,即使只是一个侧面轮廓的黑色剪影,也能发展成代表着希望和力量的全球化的象征,看上去既睿智又深思远虑。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总统,敢正视永远地让国家废除联盟、走向统一的真实的可能性,并由此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终极检验……也许正是因为他曾有过的极端的生活经历,让他坚信即使是不完美且成分复杂的人,也有可能取得难以置信的成就,还有那些被战争和黑暗的传统诱惑以及吞噬的敌人,也会转变立场和你站在同一阵线上。 林肯所付诸的想法,虽然前所未见,却展现了他的人格最具魅力的一面,从童年时代开始就占据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的全部思绪,一直挥散不去,始终萦绕在心头——从那个时候起,他就一直在研究与林肯有关的一切,随着他对这位总统了解得越来越多,他也愈发的确定,林肯那激烈又多变的一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故事,不仅仅具备着与生俱来的戏剧张力,而且还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斯皮尔伯格回忆道:“我始终对制作一部与林肯有关的电影作品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他不只是整个人类历史、也是我生命中最让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人物……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时候我应该是4、5岁吧,我第一次来到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当时真的被那座巨型坐像给彻底地震撼住了,说实话,我吓坏了。然后,随着我慢慢地靠近,我的注意力完全被他的容貌给吸引住了——我到现在都忘不掉那一刻,也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想要知道这个端坐在椅子上有如巨人一样的人像,到底是为了什么被摆放在这里的。” 当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开始越来越多地了解林肯的生平,他对此的兴趣与关注度也变得更加地浓厚起来,斯皮尔伯格说:“在最为艰难的时刻,林肯为我们的国家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和平,解除了奴隶制的同时,也使得美国民主主义的理想得以存留下来。但是,我更想通过一部影片来揭开林肯的多面性——他是一位政治家、军事领导人,但他更是一个父亲、丈夫以及真正的男人,他总是不断地检验那个被隐藏的很深的自我,然后激发出最炽烈的需求和渴望……我想要围绕着林肯来讲述一个电影故事,一定要有效的避开愤世嫉俗或过于英雄崇拜的俗套,只为了真实的展示这位伟人,以一种亲密的近距离,进入他被冷凝的天性掩盖住的更加柔软的角落。” 早在《慕尼黑惨案》(Munich)的时期,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托尼•库什纳就已经有过合作了,随后,他们共同花费了将近10年的时间,才找到另外一个适合由他们一起去讲述的故事,而且还是以他们都愿意尝试的方式……然而,当他们真正投入其中,他们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这部影片的覆盖范围只包含林肯生命中最后短暂的4个月,带来的却是难以想象的强悍的冲击力——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但足以概括这个男人的本质与精髓,不仅是作为一个政治天才,同时也是一位忍受着痛苦的男人,最最重要的,他还是这个国家最具胆量的拥护者,斯皮尔伯格形容道:“我们之所以决定集中描述的是林肯最后4个月的生活,是因为他在这段时间所做的一切以及取得的成就,是最具意义和真实的影响力的。我和库什纳意识到,我们最美好的愿望就是以一种公正的态度直视这位复杂又曲折的男人,包括他是如何面对这场宏大的战斗的……就在众议院的地板上,他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第13条。”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赋予《林肯》的是一个如此紧凑且有着极强的渗透性的时间概念,也激发了整个故事更加鲜活、生动的朝气,并与他的电影本能发生了最契合的交融——只是和他以往制作过的任何一部影片都不太一样,斯皮尔伯格说:“我的电影作品通常都是通过影像而不是对话讲述出来的,但是,这一次画面却被排在了第二的位置,因为林肯作为一个人物,包括他所制造出来的那种存在感,还有他曾说过的那些最最重要且不可思议的话,才是这里需要阐述出来的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于这部《林肯》,我把注意力从能造成最直接的冲击力的图像转移到了更能展现人性的瞬间,然后让其在我们面前不断地发展并进化着。” 属于林肯的个人独白 经过了总结之后,几位电影人一致认定,林肯最后的岁月里充斥的全部都是一些令人震惊又相当残酷的时刻,关乎的大多是围绕着辩论、政治阴谋、家庭维系以及个人的恐惧和希望展开的话题——不管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还是托尼•库什纳,当他们剥离了这一切之后,发现的却是不可预知的对人性的各个层面的展示,最终发展成了一场如此伟大的战斗中民主主义的基本核心,斯皮尔伯格解释道:“我们还为《林肯》添加了一些悬而未决的惊悚元素,所以大家也可以把它当成是一部政治悬疑片来看。” 作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最忠实的朋友兼制片伙伴,凯瑟琳•肯尼迪(Kathleen Kennedy)也同意,《林肯》无疑代表的是这位伟大的导演在一直进化的事业之路上所经历的一个非常有趣的转变,带来的都是一些很有胁迫感的力度和影响力,肯尼迪说:“斯皮尔伯格对历史类的电影题材一直是情有独钟的,而且在此之前,还拍过一大堆带有真实的历史背景的作品——例如《太阳帝国》(Empire of the Sun)、《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和《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他对那些从历史中走出来的很有质感的人物,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判断和认知。但是,斯皮尔伯格也知道对于这样一个与林肯有关的故事概念,他不可能创造出一部传统的人物传记片,取而代之的是,他和我们的编剧托尼•库什纳想尽办法,就为了找到一种最为个人化的亲密方式,来展示林肯作为美国总统取得的成就所带来的强大的感染力……不只是奴隶制度的终结,还有发生在他任期里的其他一些关键的事件。” 从一开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关于林肯的文学书籍所覆盖的角度已经是非常地全面了,在数量上更是没法计算的,但是,他渴望的却是一个更加新颖、直观又显得非常个人化的视角,然后他在桃莉丝•基恩斯•古德温的《对手团队:政治天才林肯》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一切——于2005年首次出版发行,马上就在销量上打破了纪录,从一堆历史人物传记当中脱颖而出,因为其引人入胜的切入点和内容含量,随即被收进了必读手册……事实上,早在这本书正式面市的几年前,斯皮尔伯格就已经联系到了古德温,开始认真商讨原著的版权问题。他们是在华盛顿庆祝千禧年的到来时第一次碰面的,当时斯皮尔伯格询问古德温目前正在着手什么题材的创作,当他听了她的描述之后,马上萌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一直密切地关注着这本小说的动向和进展,古德温表示:“虽然斯皮尔伯格一直在外地拍电影,可他总是时不时地从片场给我打来电话,问我,‘好吧,我想知道今天你都让林肯做了一些什么?’然后突然有一天,他买下了这本书的版权,并决定把它搬上大银幕。” 桃莉丝•基恩斯•古德温的小说一经发行,迅速在读者中间引发了一连串的反馈,因为这里面阐述的是她偶然发现的一个与林肯有关的生活片断,包含的却是大家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的答案——在国家最危难、最分裂的时期,他是如何做出一系列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重大意义的改变的?只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书名中所提到的“对手团队”,指的是林肯在1860年的总统大选时曾有过的3位竞争对手,当他在在竞选中击败了他们之后,林肯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邀请他们成为了自己的内阁成员……如此大胆的举动,恰恰突显出的是林肯最为引人注目的品质之一,那就是他可以将强大的对手转变成支持自己的朋友,他的政治天分和稳定的道德规范,总是能够让他找到正义与公民权利通用的真理,然后建立一个更为完美的同盟。而林肯完成的所有显著的成就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这场内战所夺得的胜利果实——让整个国家都去支持“新自由的诞生”,并结束了不合理的奴隶习俗,不是象征性的提上日程或做出了展望,而是通过宪法修正案让这一制度保持住一种永久性的废除状态。 那么,林肯是如何做到的呢?桃莉丝•基恩斯•古德温意识到,他显然是受到了一些未获得成功的先例所引发的不可思议的连带后果的驱使和启发,古德温说:“对于林肯来说,其中最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宪法修正案第13条的通过,因为他对美国宪法是如此地敬畏,如果他的决定能够成为宪法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话,说明他的政见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的……随后,他又了解到,奴隶制度是这个国家最应该永远地拒之门外的社会遗毒,所以他用上了所有他能想象得到的政治手段与技巧,打通了全部的人际关系,包括他在这个圈子里能够施展的每一种能力以及手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宪法修正案第13条,他要让奴隶制被永远地废除掉——我想这一切,应该源于他对这个国家以及美国人民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