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妈妈 (2010)

  • 中国
  • |
  • 剧情
  • |
  • 1小时23分钟
暂未上映
不能评分
看过
1想看
  • 剧       情
    2008年夏季,钟勇从灾区带回家一个身患残疾的孤儿阿龙,他希望能通过家庭的温暖,帮助失去亲人的阿龙重新树起生活的勇气。妻子雅雯持着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担负起了一个母亲的责任。她找了位聋哑老师和阿龙一起学习聋哑手语……雅雯偶然间发现阿龙有跳舞的天赋,就一步步激发起阿龙对舞蹈的...

演职人员

(13)
导演阐述导演:张 欣 郝建民 一、创作背景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令亿万中国人民叹为观止的舞蹈---《千手观音》吧!它是我最喜欢的节目,她们婀娜的舞姿、艳丽的服饰。一一印刻在我的心中。看了这个节目,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国的艺术文化的深远和韵味。最主要的是这些听不到声音的人是用何等的毅力训练出了如此惊人的舞蹈呀?在对它表达浓浓喜爱之情的同时,也向她们致以我崇高的敬意!现实生活中,聋哑儿童卖艺、乞讨街头---用他们的技艺或肢体向人们诉说他们需要爱,围观者有的给钱、有的给物(衣服或者食品),我们应该向这些无私奉献的围观者致敬和祝福。作为本人我也曾经走进聋哑人群体当中,用心去与他们沟通和交流,让我深深体会到聋哑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通过与他们在一起生活,也使我的心灵一次次被这无声的世界所震撼:他们有我们常人都有的喜悦和悲伤,也向往美好的生活,即使再多苦也认,他们不会说话,但眼睛和肢体就是他们最丰富的语言,渐渐的我爱上了他们。震惊全世界的5。12大地震大家都铭记于心,它使近八万多个鲜活的生命瞬间与我们阴阳两隔,给几万个家庭造成了支离破碎的悲剧,更使多少名阳光少年刹那间变成了孤儿。面对灾后重建家园、抚慰灾民的创伤,需要我们每个人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万众一心,共渡难关!而电影《郑州妈妈》正是取材于灾后重建过程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男主人公阿龙(化名),地震夺去了他父母的生命----把他变成了一名孤儿。援建干部钟勇在灾区的废墟上遇到了阿龙,据当地人讲,阿龙是个聋哑人,地震后他每天都在他家废墟上寻找他的亲人,累了就坐在废墟上等待。钟勇看着眼前跟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阿龙,就决定收养他。根据以往对聋哑人的理解和现实生活中的点滴沉淀,我决定把该素材搬上荧幕,因为从我跟聋哑人接触的那一刻起,我的脑海中常常浮现一幅画面:一个小孩子,他的耳边是一片寂静,而又不能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话,在他的眼里流露着孤独、无助、无奈、伤心、泪丧、茫然。 二、创作构思 影片坚决不取灾区情景再现,而是围绕阿龙进入一个新的家庭自己和给雅雯及一鸣所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雅雯如何用自己的点点滴滴消去一鸣所谓的“不平衡”,使阿龙快乐的融入到了这个家庭而展开的。也正是通过点点滴滴的爱体现了雅雯的伟大母性。本片注重创作生活化。从人物上讲:电影本身就是个创造艺术,阿龙是个比一鸣大两岁的孤儿,但我的思想不能让他是个衣服褴褛的可怜孩子,因为地震天灾使他失去了本身或许是幸福的美好家园;更不可能来到新家庭就对家里的饮料、食品等感到陌生或惊讶(当然深山里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情况),毕竟现实生活中的地震灾区没有那么落后;但进入一个新的家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矛盾,譬如刚开始与一鸣的隔阂啊,需要他逐渐的适应;他虽不会说话,但肢体动作和眼神就是他的语言,有思想而且机灵(语言上的障碍往往促使他头脑上的灵活),当他看到奖杯破碎后一鸣的伤心、恼怒表情时----他明白了奖杯对一鸣是多么的重要;他与其他正常儿童一样具有调皮、爱玩的天性。雅雯,也就是《郑州妈妈》,是个普通的舞蹈老师:长相突出美,有气质。但不是浓妆艳抹、妖艳多姿之美;而是典型的端庄、美丽、大方之美。影片中雅雯的情绪变化比较多,而她的情绪变化就是平常母亲的心态:从阿龙的走失而着急、紧张到心理矛盾,再到第一次打一鸣、因阿龙“偷”奖杯而生气不语,到为阿龙的举止和心理想法而感动哭泣,一直到最后丈夫去世、孩子获奖而露出的悲伤的喜悦。而影片赋予雅雯最重要的是要有天下母亲之共性----爱:为了能与阿龙方便沟通,亲自学习哑语,发现阿龙对舞蹈的兴趣,夜以继日的教阿龙跳舞,为阿龙争取登台表演的机会,之所以她平凡,就是她始终是一点一滴的在去做、去无怨的付出。钟勇是一位被派去灾区支援重建的国家公务员,影片之所以塑造他们的家庭收养阿龙。我的思路是:不是人人都能或者说都愿意收养孩子,共性上说最根本的是要有能力抚养孩子成人;我不是说没钱什么的就不能帮助人,也有个性的存在:生活中靠收拾废品、拣破烂的也有收养孩子的---(直到供养孩子上大学)而且收养的不止一个,在此我对这个爱心团体表示最崇高的敬意。钟勇的家庭也就是常说的双收入独生子女家庭,住宿条件和室内装饰设计应属于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水平,家庭没有多余的大的负担,作为老师---妻子雅雯想必对钟勇的举措会给予理解和支持,钟勇明白要面对阿龙的到来而给家庭带来的不和谐因素,给予妻子的只能是安慰和鼓励,看到妻子的艰辛而说了句“不行就把阿龙带回去”表现出他的无奈,而钟勇返回灾区时雅雯的“你放心吧!”--响起了夫妻俩的爱心共鸣。一鸣是个小提琴手,是个聪明、阳光小帅哥的形象,性格稍带倔强但也尊听教诲,独享父母给他的天伦之乐已是他的专利,而阿龙与一鸣又无法沟通,二者心灵难以碰撞;加上同学们的激言,一鸣顿生--阿龙的到来剥夺了他的“受关爱度”之念头;因看电视而挣抢遥控器是小朋友们之间常有的事情,而奖杯的破碎是影片安排给二人的最激化的矛盾,对于一鸣来讲,那是他得的人生当中第一座奖杯,他所表现的情绪实属常理;影片中一鸣的心理变化也比较多,开始和阿龙极不融洽,小提琴老师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内心,给他的一番教诲。到后来给阿龙刷运动鞋的行动,情绪的起伏促成了二人的和谐。简要的说:本影片的构思就是--以阿龙进入新家庭为引线,以雅雯等人物的情绪、心理变化为情节,突出矛盾和情节高潮,以雅雯爱的点滴为主线,以动人的高潮结局。 三、创作要求 影片《郑州妈妈》呈现给观众的是母爱的平凡而伟大,母爱是温馨的、阳光的。作为本影片的导演,我现对各部门提出以下要求:1,导演部门:积极与制片部门做好沟通工作,统筹要合理的发出每天的拍摄计划单。2,摄影部门:由于本影片人物的情绪变化所占戏份重,尽量多采用小全景、中近景的拍摄方法,适当的少切镜头。3,灯光部门:由于我们大部分取景都在室内,又是以爱心为主要元素,所以我要求光效以暖色为主,给观众以温暖的视觉。4,化妆部门:在这里主要强调阿龙的妆,虽然是灾区来的孩子,但脸部不能突出黑,灰色为佳;其他演员根据他们的职业和特征,很常见的,我想你们能完好把握。5,服装部门:主要也是阿龙的服装,我前面强调过了,特别是阿龙最后登台表演的服装,突出民族文化。6,制片部门:希望你们团结协作,各尽职责,为我们的顺利完成拍摄提供最良好的保障,尤其是生活部门啊,衣食住行全靠你们啦!四、创作目的 或许很多人要问:为什么要拍摄《郑州妈妈》,区域味太重了吧?那我想回答你:你的问题太片面了。《郑州妈妈》只是一个现象,它不能说是个概念。因为我本身就是个地地道道的郑州人,而我正是在这座城市亲身接触的那些聋哑孩子们及其他们的妈妈(其中有的妈妈也不是河南人)。在孩子们当中我得到的是震撼,学到的是向妈妈致敬。而本影片阿龙的亮相显示的是社会的一个点,我的创作目的就是以这样一个点,来呼唤全社会人民共同关注一个面-----残疾人及问题儿童。我曾查询过一组数据:截至2006年4月1日,中国有8296万残疾人,占总人口的6。34%,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共7000万户,涉及2。6亿人。多么惊人的数据。(而整天流浪街头的露宿人员还不在其内。)更严重的是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许多健康家庭也逐渐出现了问题儿童:迷恋于网络游戏,未成年网游上瘾,伤害人命的事例也举而有之。造成这种现状----原因不能完全怪罪于政府部门的管理不当,更重要的是我们做家长的有没有尽到管理好孩子的义务,是否把问题扼杀到了萌芽状态?!影片中的妈妈是生活中平凡的一员,她也失望过、哭泣过、发怒过,因为她就是现实中母亲的写照。同时她是伟大的,因为她从一点一滴的爱心去抚慰阿龙的心灵,点燃了阿龙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试问:谁愿意无缘无故的去收养孩子?谁又乐意没事总想帮助别人?我想这更不可能是谁的爱好。仅仅是别人背后的赞誉吗?绝对不是!我之所以向她们致敬,因为她们有宽广的胸怀,她们是平常人。当今社会,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了,残疾人和问题儿童应当更受广大社会人民的关注,我犹心记得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走进特殊教育学校看望师生,关心师生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京后专门回信给一聋哑儿童,总书记对孩子的关爱,是长辈对孩子的关爱,也是党和国家对包括残疾少年儿童在内的全国少年儿童的关爱。领导人为我们铺平了爱心之路,我们就应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展开爱心接力赛,在残疾人、问题儿童、还有留守儿童群体当中,每人奉献一份爱,群体中就多一张灿烂的笑容,每人伸出一只手,群体中就多一份对生活的希望。 我期望用《郑州妈妈》这个爱的点,点出更多的《南京妈妈》、《沈阳妈妈》、《北京妈妈》、《上海妈妈》、《天津妈妈》。多出一点一滴----和谐社会方能触手可及。
...详情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