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球风 (2006)

Gridiron Gang

【关注少年罪犯】   制片人李·斯坦利才是《重振球风》真正的启动人,他关注少年犯罪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所以做一部有关少年犯通过纪律严明的橄榄球运动体会到何谓团队合作、并重拾自信的影片,一直是他盼望的事情,他希望通过影片可以号召更多的人去真正关心那些正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孩子们。   对此,李·斯坦利以身作则,15年来,他一直都在少年管教所担当义工,当他第一次去的时候,就有一名教官对他说:这些孩子是多么地难以管束,如果有一个在你的帮助下而有所改变,那就可以去买彩票了……斯坦利在那里待过一段时间之后,对那位教官的话感同身受,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真的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哪怕只是改变一点点,那么一切努力就都是值得的。   李·斯坦利将自己在少管所的经历整理出来,制作和发行了纪录系列剧《重振球风》,他的妻子琳达也参与到制作中来,这部系列剧在电视上一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并在1993年的艾美奖上大放异彩,同时,李·斯坦利的儿子谢恩(曾三次得到艾美奖)也作为该剧的副导演而受到肯定。这部纪录形式的系列剧重现了美国1990年的高中橄榄球联赛中最为独特的一幕,当时所有的参赛队伍中,有一个全部由少年犯组成的球队,那是少管所第一次派出11人去参加高水平、有影响的联赛,当时带队的就是肖恩·波特和马尔科姆·摩尔……参赛的每一位少年犯,都从球赛中获益匪浅,这几乎成了他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时刻,从最初的失利到后来闯进地区的总决赛,虽然因为他们在第四节失误太多而最终输掉了比赛,但他们已经证明了自己,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足够了。   系列剧《重振球风》就是讲述了这么一个具有鼓舞意义的故事,它告诉你孩子是最具可塑性的一个群体,哪怕只是一个最为微小的细节,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这是一个容易让人动容的故事,引导着那些曾犯过错或正在犯错的孩子们重回正途……而改变他们的,正是橄榄球,最后的胜利是那么地得来不易,也是那么地催人泪下,所以13年后,还是李·斯坦利,将这个故事平移到大银幕上,不为钱不为利,只是单纯地希望可以提醒更多的人去关心这些问题少年。 【从纪实到娱乐】   1993年的电视版《重振球风》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效应,是因为它本身的纪实性和敏感性,所以,如何在大银幕上制造出同样的效果,就成挑头人李·斯坦利首要面对的问题,好在他找到了曾因给1993年的《火线》(In the Line of Fire)编剧而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杰夫·马奎尔,本来马奎尔已经忙得分身乏术,但他对于1993年的电视版《重振球风》印象实在是太过深刻了,甚至在电视机面前流下了眼泪,所以不做推辞地就接下了这份工作,甚至为了创作这个剧本而自愿跑到少管所当了很长一段时日的义工……当他动笔的时候发现,这个故事绝对不缺乏素材,缺少的是如何将这么多感人的事迹浓缩进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中。   当被问及为何要选择人气正在下跌的“巨石”强森来担任影片的主演时,李·斯坦利自然已经做好了他的打算:“强森身上具备着肖恩·波特的所有特质,肖恩本身就是个问题少年,他的转变是从打橄榄球开始的……这与强森的经历不谋而合,因为他在少年时期,也经历过相似的过程:在14岁之前,他被少管所抓进去8次。但是强森幸运地碰到了一个极其负责且非常强势的监督官,他至今还记得那名监督官对他说的话:‘你是想让我每周都狠踹你一顿,还是在我的推荐下去高中念书,并参加学校的橄榄球训练?’最终,强森在这位监督官的帮助下远离了他一直处在的恶劣环境,并真的凭橄榄球闯出了名堂,不但被迈阿密大学录取,还带领学校的球队在1989年取得了全国大学联赛的冠军,要不是第二年他因伤退出球场,现在应该在美国打职业联赛呢。”橄榄球带给强森很多东西,让他学会了何谓团队精神、何谓牺牲奉献,那将是他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宝贵财富。由此可见,强森和肖恩有着如此之多的相似之处,他应该很容易理解肖恩正在为孩子们所做的事情,是多么伟大的一种精神奉献。·因为在影片中处于反面角色的地位,现实生活中的保罗·海格想尽办法阻挠影片的拍摄,但最终胳膊没有拧过大腿,他的名字一个字母都没有改变地出现在了影片中。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