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笔记 (2006)

  • 美国 英国
  • |
  • 剧情  惊悚
  • |
  • 1小时32分钟
6.0
力荐
0看过
0想看
  • 片       名丑闻笔记
  • 上映时间2006年12月25日(美国)
  • 导       演 理查德·艾尔
关于影片 继五年前配合默契的作品《携手人生》之后,理查德·艾尔与朱迪·丹奇再度联手合作,在《丑闻笔记》中为观众们演绎出另一位“堕落天使”。电影《丑闻笔记》根据小说原著改编而来,导演理查德·艾尔完美而尖锐地诠释,同时还有朱迪·丹奇的精彩表演,影片中涉及到的内容有:恋童癖、阶级差异、性别歧视和勒索,正如1960年代的一些英国电影,例如《仆人》The Servant (1963)或者是《乔治修女谋杀案》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1968),令人难受而且焦虑不安。 可以预见,影片会在评论界受到大量赞美之辞,此外还有可能因为朱迪·丹奇和凯特·布兰切特的演出而在电影节上得到评委们的赏识。只是由于影片的题材和类型很特殊,在市场上不太容易有很好的成绩。电影一开始,出现的是丹奇的画外音,这种感觉很像是另一部英国电影中最擅长的那些制作精良但是极其沉闷的文学改编作品。在后来,歇斯底里的情绪笼罩着电影,渐渐地转入到了歌特式的情节剧领域中。 影片将在美国的圣诞节期间上映,而且在2007年初英国上映,福克斯公司将把影片的受众目标锁定在两个不同的群组上:年长的和高消费阶层的观众。就像是看《等爱的女孩》Ladies in Lavender (2004)一样冲着朱迪·丹奇而来,年轻的观众更多地是被惊悚元素、紧凑的剧情和丑闻本身所吸引。如果所有设想都能如愿以偿,那么它的票房也许会“小获成功”。 关于剧本 小说家Zoe Heller在2003年出版了一本引起轰动的小说,揭露了一名学校教师与她的年轻学生之间发生的不轨恋情,采取的叙述方式是来自一位密友记录的日记,贯穿全书的是冷酷的洞察和犀利的讽刺意味。小说最具颠覆性的成功之处在于,日记的主人能够站在幕后注视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把一则充满情色的绯闻变成了敏感而有启示意义的招供行为。 原作者在文学技巧方面取得的成就,导演艾尔和编剧帕特里克·马布Patrick Marber (《偷心》,Closer)不可避免会将其运用到电影中。这就使得《丑闻笔记》不只是一部日常生活现成的心理惊悚剧,同时也是在这个令人皆大欢喜的丑陋的颁奖季节的一份滋补品--影片自始至终都带着杀伤力极强的残忍格调。剧情在人物的设置上与原著有了较大的改动,把芭芭拉塑造成一个公然的反面角色,把书中隐藏的操纵苗头萌芽成了完全赤裸裸的感情上的勒索。 关于人物 导演艾尔通过芭芭拉的视点来向观众展示这个故事。她是一个嫉妒心极强而且孤独寂寞的同性恋女人,同时还有偏见荒谬的观察力以及措辞犀利的文笔。与此相反,希芭是一个更加矛盾的角色。一方面,她是一个优柔寡断、自怨自艾的人,被芭芭拉称之为“一个注定要死的人”。一开始的时候,当看到她和一个15岁的男孩之间发生关系的时候,观众很难给予太多同情给她。在后来她逐渐变成了伦敦郊区的“包法利夫人”之类的角色,这么多年把时光花在照顾自己残疾的儿子,现在想试图留住青春,因而有了出轨的正当理由。 两位女演员合作默契,朱迪·丹奇为我们演绎了一个性格上孤僻、敏感脆弱而且满腹怨恨的人物。与此同时敌意始终聚集着,就像是《兰闺惊变》(What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1962)或者是《保姆》(The Nanny,1965)中的贝蒂·戴维斯,关于冷酷最成功的诠释,观众也就能够明白朱迪·丹奇在这儿所要表达的本质是什么。对于朱迪·丹奇来说,出演这样一个不讨好的角色是勇气可嘉的,在她现在如日中天的演绎事业中有很多机会可以选择令人羡慕的角色。
...详情

经典台词

  • Barbara Covett: She's the one I have waited for.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Barbara Covett:她就是我一直在等待的那个人。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