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评论

《千里走单骑》:无名孤旅 流于温淡

时间:2006.01.13 来源:1905电影网 作者:未知
当年舆论指责《英雄》的概念、动作形式都太缥缈空泛,张艺谋便拍了走实在路线的《十面埋伏》,结果剧情上的弱智、荒诞遭到更为猛烈的批评,于是张艺谋又转回文艺路线,拍了眼下这部《千里走单骑》。 这一系列的兜兜转转,自有一股不服输不服气的韧劲,却也折射出一种非要证明自己能力的心虚。张艺谋在创作态度上的不成熟与摇摆不定,反证他离艺术大师那种淡定从容的气派相去太远。而被寄予了厚望的《千里走单骑》,更暴露出张艺谋在创意上的枯涩生硬,就像片中的老父亲高田一样,实有日暮途穷之感,直叫人担心张郎才尽,未知何去何从。 《千里走单骑》被指为“从武侠虚构回归写实传统”之作,并请来所谓国内第一编剧耗时两年打磨剧本,想不到给出的依然是一个虚构痕迹浓重、雕琢意味明显的牵强故事。影片讲高田与儿子健一之间一直存在矛盾,在健一病重弥留之际,为帮健一完成“心愿”,高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拍摄傩戏。因负疚而赎罪,本是很正常的人情,可问题在于,影片自始至终未能对父子间的“死结”有所交代,儿子为什么那么强烈地反感并且不肯谅解父亲,我们都不得而知。我们只见一开场就是儿媳在父子间充当和事佬斡旋,或者为他们关系的糟糕哭哭啼啼;演员表演得很卖力投入,也煞有介事,而观众却始终莫明其妙,云中雾里,可谓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无法理解老父不辞辛劳远赴万里的动力。而影片后来甚至告诉我们,拍傩戏对儿子而言其实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这更让观众觉得老父毫无必要白跑一趟,不啻大为扫兴。可以说,该片根本上师出无名,缺乏一个有说服力的起点,导致影片的后续发展都难以让观众高度投入。 高田到中国后,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总算拍出些许趣味和感觉。张艺谋主要是在语言障碍上做文章。像高田因为言语不通,经常被忽视在一旁,体验到有口难言的孤独,因此领悟儿子当年身在中国的心境,便颇有《客途秋恨》的幽然味道,另一方面也揭示这万里孤旅也是自我流放、父子惺惺相惜的过程。张艺谋还故意找一个日语并不灵光的土导游邱林来陪同高田,让高田其后与中国人都不能顺利交流,只好采取种种迂回的手段来传情表意。比如笔记、放录像(给外事办的领导看)、第四者转译(蒋雯)等等,形成纠结复杂的人际传播局面,传达正常沟通并不容易的言外之意。而邱林那混合了方言、英语、日语的杂牌翻译,结巴迟钝,又言不及义,还遭到乡民的质疑,便散发出善意的源自民间的草根幽默气息。 张艺谋在《千里走单骑》中显然贯彻了其一贯的一根筋精神,片中的高田就像以往的秋菊、魏敏芝一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哪怕困阻重重都百折不饶。但我们要认识到的是,《千里走单骑》与《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有着质的不同,因为它的主人公是个日本人,而我们中国又是出了名的礼仪之邦,中国人对客人尤其是外国客人的热情更是举世皆知,由此,高田在中国实际上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困难,除了李加民入狱的意外,他在中国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问题。而张艺谋的意思也很明白,即便存在语言甚或其他障碍,只要人们互相真诚地面对,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互通与交流。所以我们看到,高田顺利地感动了外事办的工作人员,顺畅地进入监狱拍摄傩戏,也如愿进入石头村结识了小杨杨。相比张艺谋其他的半纪录风格作品,《千里走单骑》的叙事无疑进行得太顺利太理想化,比较而言戏肉不够丰富,趋于平淡。高田与其他角色如邱林、蒋雯、石头村村民等也没发生深层的碰撞(比如文化、习俗层面上的差异都可构成有趣有意味的桥段,可惜张艺谋不是李安),缺乏戏剧性的冲突,故事整体上浅尝辄止,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我们的同胞用自己的善良和通情达理,为高田不断开路搭桥,铺就了一段温馨温暖的中国之旅。 全片最好的是高田与杨杨之间的戏分,尤其是两人迷路后在深山里彼此依偎,寒冷月夜下互相寻找拥抱父/子的感觉,拍出东方式亲情伦理的含蓄韵致。而正是在那一晚,一健去世,增添高田不可挽回的悔恨痛咎。但这样动人的段落全片太少,时间又过短,那种稍有催泪感觉的效应未能深入、放大,不能挽回整部影片在整体上的温淡乏味。 好在《千里走单骑》有高仓健先生坐镇,他那近乎不动声色的表演,他的沧桑与风度,拯救了这部电影不至于沦为廉价的滥俗产品。高仓健在片中有大量的、长时间的沉默影像,无论是在被儿子拒绝后孤立于医院走廊,还是一人独对苍山大海,他那抽动的鼻翼,湿润的眼眶,乃至无声的背影,都展示了丰富的心理层面(不安、孤独、落寞、忏悔)和硬汉柔情,观众也自能从中体悟到深沉的父爱和迷人的人格魅力。想想高仓健年过七旬、膝下却无儿女的人生空白,其表演之逼真投入更令人敬佩――尤其是在这样一部剧本不扎实、牵强为文的电影中。 《千里走单骑》讲中国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成人之美,还大谈中日人民的友好善良,心意相通(高田和健一父子,与李加民和杨杨父子,形成的是一种互文关系,彼此参照,都是表现有缺憾的父子情),本是美事,却不能令人满意,原因除了前文提到的剧情生硬、剧力较弱等种种,还在于缺乏文艺片该有的思索/想象空间。像“千里走单骑”的双重含义,还有傩戏面具与真诚交流的引申,都太直观浅露,衔接得不够含蓄,影响了影片的深度。而最有可能授人以柄的是,大概为了取景方便漂亮,把傩戏从贵州等地张冠李戴地移植到丽江,而据资料显示,丽江只有滇戏传统,并无傩戏这一戏种;偏偏影片采取的是半纪录式的拍摄手法,并打上字幕标明“丽江”字样,这恐怕会谬种流传。还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百桌宴,铺张的效果惊人,实有奢侈和媚外的嫌疑,又无确切的剧情意义,不过是民俗的摆设和堆积,这也是老谋子的老毛病犯了。
标签: 千里走单骑

爆裂点
剧情

爆裂点

悍警猛男生猛激战

湘西剿匪记(下)
战争

湘西剿匪记(下)

军民一心抗击匪患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战争

大决战之辽沈

辽沈战役经典还原

新警察故事
动作

新警察故事

成龙大哥老戏新唱

合成人
科幻

合成人

大脑移植合成奇人

免费
剧情

免费

当代青年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