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霍元甲》看李连杰的超越
某禅师说,人生无非是这样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再是山,看山仍是山。
根据此禅师的逻辑,我们可以把李连杰到好莱坞拍片的时间当做他人生境界的第二个阶段,而把之前及之后拍的电影分别划为第一、第三阶段,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李连杰的片子有了三种不同的味道,透过这三种味道,李连杰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自其拍第一部电影《少林寺》起到《黑侠》止,李在电影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自我,他自信,大度,真诚,时而调皮,时而深沉,时而豪情,时而机警,无论是《少林寺》中的初试牛刀,抑或《少林小子》中的鬼马精灵,抑或《男儿当自强》中的宗师气度,甚至《黑侠》中的蒙面侠客,他通过不同的电影图画,展示给世人的是中华武术的舞蹈诗歌般优美的风韵,这时代的李连杰,靠着自己数十年炼就的扎实功底,成为了华人影圈无可争议的功夫皇帝。
这时代的李连杰,通过电影表现的就是自己的某一真实的侧面,对他来说,这是见山是山的境界。
自打李连杰到好莱坞发展后,通过其一系列的动作片中的播命搏击,让全世界的人认识到了这个身手利落的小个子,然而,在这些片子中,李连杰做出了巨大的妥协和牺牲:原本在香港战无不胜的武林致尊,为了赢得出场机会,到了它乡不得不其所拍的《致命武器4》中的大反派,《致命罗密欧》中的黑老大的儿子,《The one》中的终结者及《狼犬丹尼》中的弱智杀手这类的角色,这些角色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承认中国的人离乡贱的老话。这种状况出现的很大部份原因是因为李是一个中华武术的舞者,而异国他乡却没有适合这样的精灵灵波微步轻舞飞扬的舞台。
这时代的李连杰,演过被杀惨死的香港杀手,无路可走的中国特警,为家族报仇的动作罗密欧。这些电影的共同特点投资金额巨大,内容简单弱智,打斗倒是热火朝天,但我们在看不到真实的李连杰。《狼犬丹尼》李饰演的丹尼被的被人踩于脚下的海报,这其实是李在美国影坛地位的真实反应:李被金元强大的美国制片人踩在脚下,他没有翻身的余地,也没有翻身的力量。独在异国的他,离开了徐克、程小东这样的鬼才导演,离开了甄子丹、赵文卓这样的金牌对手,面对陌生的不能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能理解对方的观众和导演,李像离开了大地母亲的安泰,完全失去了抗挣的能力。
在好莱坞求发展时期的李连杰,无法在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山不再是山,我们从电影中看到的李连杰也不再是我们喜欢、期待中的那个李连杰。
正如易经所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事业困境中寻求突围的李连杰,终于有了《霍元甲》中的超越。
影片以擂台为线索,开场既以霍同四个外国人的比试,或大刀,或缨枪,或长剑,大刀当然刀刀夺命,缨枪也是枪枪出彩,长剑更是寒光闪闪剑剑生辉,刚柔并济虚实结合的搏击让观者非常过瘾的同时又心惊胆战冷汗连连。精彩来得太突然,使我杞人忧天地担心《霍元甲》如张艺谋拍的《英雄》般棋厅打斗后的早泻不举,还好影片以倒叙的方式解除了我的担忧,且影片最精彩的打斗出现在霍元甲与秦爷的酒楼打斗上,使全片结构给人以倒啖甘蔗渐入佳境的畅快体验。
影片中的大大小小擂台出现了无数次,有父亲落败后他第一次与别人较量的擂台,有高达数十类的梅花桩擂台,有拳击用的搏击擂台,还有酒楼,有戏院中的比试台。在不同的擂台上,他的对手各异,他旁边的观众不同,他的招式也不同,然而,他的心态却大体相同的。
在遇到盲女前,他比武的心态是为了成为津门第一高手,是为“争”名而来,是为个人的私心而来;而受盲女感化后,他上擂台的心态是为了“不争”,是为救人而来,为使命而来。
由争到不争,霍元甲经历了境界由有到无的境界,他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由对自我的“利”到了对大众的“
标签:
霍元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