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评论

《上海伦巴》一袭怀旧的旗袍

时间:2006.04.03 来源:1905电影网 作者:未知
为了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诞辰,和一帮朋友“折腾”过一套书,其中一本叫《影画神州》,按照地域把中国电影划分为八个区,还经过激烈讨论给每一个区设定一个文化“标签”:北京厚重,关东浓烈,草原奔放,西部粗犷,湘西善悲,香港狂欢,台湾漂泊,上海怀旧。尽管这样的设定不免有些挂一漏万般的武断,但感觉把上海与怀旧勾连起来,用时髦的话说那是“相当的准确”。很明显,都是为了纪念中国电影的百年华诞,京派风味的《定军山》弥散着大家气息,充满了历史的纵深与时空的厚重;而海派风味的《上海伦巴》则是小家碧玉,在旗袍的摇曳与情感的缠绵之间,细腻地荡气回肠。怀旧与上海,不离不弃,生生相息。 《上海伦巴》主要是对电影人生存与电影人情感的怀旧。尽管男主角叫阿川(夏雨饰)、女主角叫婉玉(袁泉饰),尽管阿川说自己出演过一部电影叫《马路之歌》,尽管大街上的海报印着阿川的头像片名却是《十字路口》,只要对中国电影历史有些认识的朋友就知道,其实阿川就是阿丹也即“中国电影皇帝”赵丹,婉玉就是名门之秀黄宗英,《马路之歌》就是《马路天使》,《十字路口》也即《十字街头》。导演彭小莲很明确地表态,拍摄这部电影就是为了向赵丹致敬,表达怀念,因为“赵丹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不过电影不是发表一篇纪念文章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有故事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故事来支撑,幸好,彭小莲有着自己的发现,“他的人、他的个性都值得去好好写一个故事”。 赵丹也就是阿川是有故事的,其中就包括他对电影的真诚与痴迷。真诚体现在他对电影的敬重,痴迷体现在他对电影的投入。所以阿川可以在夜深人静时由默念台词渐入佳境到情绪激昂拍案而起,搅得邻居房东太太破口大骂,女儿梦中惊醒嘟囔责备;所以阿川可以为了真切体验生活,不惜扮演小商贩当街叫卖,甚至被警察局抓捕入狱;所以阿川也可以为了表演的真实,任凭群众演员激愤地殴打自己而致伤,让一旁的导演边喊“大家冷静,这是拍电影”一边干着急……但是这一切的付出并没有获得应有的理解,而是不仅要承受来自国民党当局的严厉打压,还有受到普通民众的冷眼相对与冷言相讽。其中,来剧组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小王手脚勤快,而且经常受到阿川的解囊相助,但是最后他还是把剧组秘密拍摄的消息透露给了当局,理由是艺术无用,生活艰辛,当局给他的报酬可以让自己解决温饱,可以让病重的亲人得救。 这是当时电影人生存的一种现实。一个细节很值得把玩与回味,阿川看着大街上悬挂着印有自己头像的巨幅海报,有些洋洋得意,然后突然想起什么,立即窃头窃脑地左顾右盼,怕有人认出自己,于是竖起衣领扮酷。哪知道结果不仅没有影迷的蜂拥而上,反而差点被汽车撞上,几个宝贝桔子撒了一地。 不过,这辆汽车上坐着的贵妇人很快成了他的知音,于是也就自然展开了“不一般的故事”。在当下这样一个语境,不关乎爱情的电影似乎都可以归于异类,即使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也不忘对革命人物的情感生活稍加关照,以此来体现“真实还原人物性格本身”的创作准则,所以一直觉得《洗澡》这部纯粹男人电影是个异数。而历史上赵丹与黄宗英的情感历程一向被文艺界传为佳话,电影对此加以表现,既有了故事的坯子,又有了眼球关注,自然是给电影的市场走势“有形”加分。 婉玉原是一名话剧演员,嫁入豪门就被当成金丝雀笼养起来。不过,对艺术的真诚一直在她的内心燃烧,尽管被礼教与宗法压抑,但一旦有适当时机就会肆意迸发。“解铃还须系铃人”,《乱世佳人》的郝思嘉形象给了她重生的动力,而加盟剧组获得表演机会并且顺利结识“戏痴”阿川,让她更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才是值得去争取的人生。为此,她需要去应对家族的施压,也要去面对街头闲杂人等称呼其为“戏子”的尴尬,也要接受在剧组干杂活老妈子“演戏有什么好,别人让你笑你就得笑,让你哭你就得哭”的劝诫。在这方面,她和阿川在同一条船上。同病相怜,同病相依,最终他和她冲破了横在面前的一切障碍,在电影力量的感召下,借电影之吻完成了现实之吻,情侣搭档夏雨与袁泉也借助这一“现实之吻”完成了他们的银幕之吻。 《上海伦巴》在怀旧,通过复制当年的十里洋场,通过复制当年电影拍摄环境的简陋与艰辛,通过对老电影人对艺术真诚付出的致敬,更通过对老电影人情感佳话的诗意演绎,尽管没有达到苏丽珍在《花样年华》中的旗袍更换频率,婉玉还是穿着各色旗袍,出入于各种场合,尽显婀娜身姿,成为怀旧的外在物质标识。 这样的怀旧无罪,只是不免推想,中国经济重镇上海,什么时候也稍稍在影像上跳出旗袍摇曳的套路,拿出与自己相匹配的活跃与动感? (转自:《大众电影》)

药到病除
惊悚

药到病除

诡事终破噩梦袭来

不能流泪的悲伤
爱情

不能流泪的悲

许光汉猛追何蓝逗

无人区
犯罪

无人区

徐峥黄渤生死对决

免费
剧情

免费

当代青年创业故事

沉默的荣誉
爱情

沉默的荣誉

戏剧再现民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