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逼”好莱坞电影转型
时间:2008.12.07
来源:电影网社区 作者:未知
1987年奥利弗·斯通的《华尔街》堪称是好莱坞经典的金融题材电影,“贪婪万岁”是影片里股票大亨戈登·盖柯的人生座右铭。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好莱坞再次将目光聚焦真实的华尔街,各大制片厂也各自采取了不同方式的应对措施。
“贪婪万岁”,那是爱揪社会热点的导演奥利弗·斯通1987年《华尔街》中的经典名句。片中的主人公、在金融市场兴风作浪的股票大亨戈登·盖柯将这当作是他人生的座右铭。如今,在金融海啸席卷华尔街之际,这句话显得尤其具有警世作用。面对金融海啸的冲击,好莱坞的应对措施比较另类,也比较积极――各大制片厂开始将目光聚焦真实的华尔街。
金融海啸“逼”编剧改写剧本
几个月前,Lifetime电视频道刚刚买下了《欲望都市》作者坎迪斯·布什奈尔的小说《消费升级》的改编版权,想多讲一些富人和他们名车豪宅的故事,在荧屏上掀起新一轮“拜金风潮”。不过,对于现在被经济危机搞得一筹莫展的美国人来说,看这个故事就好比伤口上撒盐。故事的背景还是纽约,布什奈尔将纽约形容为一个这样的城市:“一桩桩动辄数十亿的金融交易在这里完成,就连街道上的尘土都闪着金光。”但如今,这个故事急需改写。
在好莱坞,突然间,股市不再是受欢迎的话题了。“一夜之间,好像所有的剧本都很过时。”Lifetime电视频道电影部门的副总裁阿尔图罗·因特里安说。但他对这个题材仍然没有心灰意冷,因为他看到了扭转乾坤的可能:尽量少谈股票,多谈债券,或者在故事里安插一个出身穷困但后来有所成就的老总。看着金融市场如今的惨状,好莱坞的制片人一个个都开始考虑,究竟如何才能以最容易让观众接受的方式,在电影电视作品中反映出全球经济的现状?还是应该干脆对此绝口不提?
华尔街上一次碰到难关,是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的90年代末,好莱坞拍了一部《反托拉斯行动》,让蒂姆·罗宾斯塑造了一个酷似比尔·盖茨的软件大亨。在影片中,这个角色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坏事干尽。还有不少像《开水房》、《流氓交易员》这样的小成本电影,聚焦那些被金钱冲昏头脑的股票交易员。
1987年的金融危机过后没多久,银幕上便突然出现了一大批“华尔街”式反面角色。派屈克·史维兹在《人鬼情未了》中扮演的银行职员男主角之所以招来杀身之祸,只是因为他的一个同事想得到他的电脑密码。对于这样的解释,那时的观众都觉得理所当然。
《华尔街》续集应运而生
最近,不少电视台,比如Lifetime,或者最喜欢拿社会热点做文章的长命剧集《法律与秩序》,都在尽可能让他们的节目跟上形势。“家政女王”玛莎·斯图尔特已经在她日播的电视节目中加入了为观众提供“省钱秘诀”的板块。斯图尔特说,她希望她和节目制作团队能够想出最好的内容,“来帮助观众们度过全球经济的艰难时刻”。
在福克斯电视台,一个面向蓝领阶层的喜剧节目《2美元的啤酒》突然成为收视大热门,而其电影部门20世纪福克斯则决定拍摄经典金融危机题材影片《华尔街》的续集。
1987年的影片《华尔街》以美国金融中心华尔街为背景,描写翻云覆雨的股市大亨戈登·盖柯贪婪成性,不择手段在幕后操纵股票行情,结果却败在一位仍然具有良知的年轻交易员手上。身为股票掮客之子的奥利弗·斯通,用他一贯强而有力的戏剧手法拍出了股市内线交易的内幕。当年,饰演盖柯的是老牌影星迈克尔·道格拉斯,他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影帝荣誉。马丁·西恩和查理·西恩父子在片中也有精彩的搭档演出。据说,迈克尔·道格拉斯在得知了《华尔街》开拍续集的计划后,表示出了一定的兴趣,希望再度在大银幕上出演盖柯一角。《华尔街》的续集定名为《金钱不眠》,故事仍将围绕盖柯这个角色展开。20世纪福克斯已经找来了一批新编剧,彻底地改造这个故事,希望在这部续集电影中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当下的金融市场。
另一种选择:逃避
在好莱坞,还有另一拨人,选择了一条相反的道路――逃避。不少制片厂开始寻找一些轻松、搞笑,能让人暂时忘记烦恼和压力的题材。于是,没大脑的恶搞喜剧片和音乐片突然成为香饽饽。“‘发生在魔幻世界里的故事’是制片公司最想要的。”曾因《撞车》获奥斯卡奖的编剧兼导演保罗·哈吉斯说。最近他还给第22部007电影《量子危机》写了剧本。
当今,电影电视制作启动的时间都得比真正面世的时间提前许多。一部电影从构想到融资到上映,整个制作周期一般都要三年。比如,聚焦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电影,直到2007年才陆续上映。至于电视,如今美国荧屏上的热播电视剧,一般都有七八集已拍好的“存货”才敢播出,而更新频率最高的也只是一周播出一集。所以现在拍摄的剧集,最快也要等到明年2月才能在荧屏上亮相。因此,如今的制片公司要想马上在银幕或者荧屏上反映金融危机这个社会热点,难度相当大。
“如果我们现在在情节中插入有关时下经济形势的内容,等到剧集真正播出时,这部分内容一定早就过时了。”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总裁、剧集《黑金诱惑》的制片人马克·佩多韦茨说。在他看来,《黑金诱惑》这部聚焦纽约富人家庭生活故事的剧集绝对不适合赶金融风暴的“时髦”(不过,如果这个收视率本来就很一般的剧集继续对当下的热点采取“装聋作哑”的态度,那么观众流失速度只会越来越快)。CW电视台则表示,该台的重头戏、讲述纽约富人区私立学校拜金女生活的《绯闻女孩》,未来的剧情将越发奢靡、拜金。
机会:大萧条造就伟大电影
自从好莱坞诞生以来,“黑心商人”仿佛就是电影中最经典的角色之一。1917年,三角发行公司就出品过一部名为《贪婪》的影片,作为该公司的《七宗罪》系列电影中的一部。该片讲的就是一个股票掮客如何引导一对年轻的夫妇走上歧途的故事。好莱坞向来不太擅长刻画反面角色,但在美国电影学会评出的史上最伟大电影反派角色的前50名中,“黑心商人”的例子不胜枚举。顺便说一句,《华尔街》中的戈登·盖柯一角排名第24位。
尽管如此,不少好莱坞的前辈级人物都建议,不要马上拍这么多有关“黑心商人”的影视剧作品,至少现阶段不要。“尤其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人们最不希望在银幕上看到自己正经历的惨剧。”国际知识产权管理公司电影剧本部门的负责人妮可·克莱门斯说。
于是,两周前,迪士尼出品的一部以一只“吉娃娃”为主角的影片《好莱坞拜金狗》击败了好莱坞最红的两位明星连袂主演的大片《谎言之躯》登上票房榜冠军宝座后,不少业内人士都争先恐后地跳上了“逃避主义”这辆大马车。一周后,《好莱坞拜金狗》退居票房榜次席,取代它攀上榜首的是一部根据电脑游戏改编的纯商业动作片《英雄本色》。
电影史专家称,192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造就了一大批轻松愉快的电影。秀兰·邓波儿的踢踏舞踢走了美国人的忧愁。1930年代涌现了许多黑帮片、歌舞片(如《绿野仙踪》),以及一大批无厘头的神经喜剧,在那些电影里,富人统统被塑造成可爱的傻瓜。
韦斯利安大学电影学院院长金妮娜·贝辛格说,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中,制片公司想探讨社会问题,巧妙的手法是关键。只要够巧妙,这类题材的电影一般都会成功。比如弗兰克·卡普拉执导、克拉克·盖博主演的《一夜风流》(1934年),讲述的是一个富家小姐离家出走却邂逅爱情的故事,尽管是浪漫喜剧,却处处反映着大萧条的“后遗症”――火车上满是无业游民,小偷横行,穷小子每天挖空心思尽想着怎样一夜暴富,“‘巧妙’一直是这类电影成功的秘诀。”她说。
“让我们也往好的方面看看。”威秀影业(VillageRoadshowPicturesEntertainment)的老总布鲁斯·伯曼说,“过去,最艰难的时刻总能造就一些伟大的电影。”
“贪婪万岁”,那是爱揪社会热点的导演奥利弗·斯通1987年《华尔街》中的经典名句。片中的主人公、在金融市场兴风作浪的股票大亨戈登·盖柯将这当作是他人生的座右铭。如今,在金融海啸席卷华尔街之际,这句话显得尤其具有警世作用。面对金融海啸的冲击,好莱坞的应对措施比较另类,也比较积极――各大制片厂开始将目光聚焦真实的华尔街。
金融海啸“逼”编剧改写剧本
几个月前,Lifetime电视频道刚刚买下了《欲望都市》作者坎迪斯·布什奈尔的小说《消费升级》的改编版权,想多讲一些富人和他们名车豪宅的故事,在荧屏上掀起新一轮“拜金风潮”。不过,对于现在被经济危机搞得一筹莫展的美国人来说,看这个故事就好比伤口上撒盐。故事的背景还是纽约,布什奈尔将纽约形容为一个这样的城市:“一桩桩动辄数十亿的金融交易在这里完成,就连街道上的尘土都闪着金光。”但如今,这个故事急需改写。
在好莱坞,突然间,股市不再是受欢迎的话题了。“一夜之间,好像所有的剧本都很过时。”Lifetime电视频道电影部门的副总裁阿尔图罗·因特里安说。但他对这个题材仍然没有心灰意冷,因为他看到了扭转乾坤的可能:尽量少谈股票,多谈债券,或者在故事里安插一个出身穷困但后来有所成就的老总。看着金融市场如今的惨状,好莱坞的制片人一个个都开始考虑,究竟如何才能以最容易让观众接受的方式,在电影电视作品中反映出全球经济的现状?还是应该干脆对此绝口不提?
华尔街上一次碰到难关,是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的90年代末,好莱坞拍了一部《反托拉斯行动》,让蒂姆·罗宾斯塑造了一个酷似比尔·盖茨的软件大亨。在影片中,这个角色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坏事干尽。还有不少像《开水房》、《流氓交易员》这样的小成本电影,聚焦那些被金钱冲昏头脑的股票交易员。
1987年的金融危机过后没多久,银幕上便突然出现了一大批“华尔街”式反面角色。派屈克·史维兹在《人鬼情未了》中扮演的银行职员男主角之所以招来杀身之祸,只是因为他的一个同事想得到他的电脑密码。对于这样的解释,那时的观众都觉得理所当然。
《华尔街》续集应运而生
最近,不少电视台,比如Lifetime,或者最喜欢拿社会热点做文章的长命剧集《法律与秩序》,都在尽可能让他们的节目跟上形势。“家政女王”玛莎·斯图尔特已经在她日播的电视节目中加入了为观众提供“省钱秘诀”的板块。斯图尔特说,她希望她和节目制作团队能够想出最好的内容,“来帮助观众们度过全球经济的艰难时刻”。
在福克斯电视台,一个面向蓝领阶层的喜剧节目《2美元的啤酒》突然成为收视大热门,而其电影部门20世纪福克斯则决定拍摄经典金融危机题材影片《华尔街》的续集。
1987年的影片《华尔街》以美国金融中心华尔街为背景,描写翻云覆雨的股市大亨戈登·盖柯贪婪成性,不择手段在幕后操纵股票行情,结果却败在一位仍然具有良知的年轻交易员手上。身为股票掮客之子的奥利弗·斯通,用他一贯强而有力的戏剧手法拍出了股市内线交易的内幕。当年,饰演盖柯的是老牌影星迈克尔·道格拉斯,他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影帝荣誉。马丁·西恩和查理·西恩父子在片中也有精彩的搭档演出。据说,迈克尔·道格拉斯在得知了《华尔街》开拍续集的计划后,表示出了一定的兴趣,希望再度在大银幕上出演盖柯一角。《华尔街》的续集定名为《金钱不眠》,故事仍将围绕盖柯这个角色展开。20世纪福克斯已经找来了一批新编剧,彻底地改造这个故事,希望在这部续集电影中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当下的金融市场。
另一种选择:逃避
在好莱坞,还有另一拨人,选择了一条相反的道路――逃避。不少制片厂开始寻找一些轻松、搞笑,能让人暂时忘记烦恼和压力的题材。于是,没大脑的恶搞喜剧片和音乐片突然成为香饽饽。“‘发生在魔幻世界里的故事’是制片公司最想要的。”曾因《撞车》获奥斯卡奖的编剧兼导演保罗·哈吉斯说。最近他还给第22部007电影《量子危机》写了剧本。
当今,电影电视制作启动的时间都得比真正面世的时间提前许多。一部电影从构想到融资到上映,整个制作周期一般都要三年。比如,聚焦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电影,直到2007年才陆续上映。至于电视,如今美国荧屏上的热播电视剧,一般都有七八集已拍好的“存货”才敢播出,而更新频率最高的也只是一周播出一集。所以现在拍摄的剧集,最快也要等到明年2月才能在荧屏上亮相。因此,如今的制片公司要想马上在银幕或者荧屏上反映金融危机这个社会热点,难度相当大。
“如果我们现在在情节中插入有关时下经济形势的内容,等到剧集真正播出时,这部分内容一定早就过时了。”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总裁、剧集《黑金诱惑》的制片人马克·佩多韦茨说。在他看来,《黑金诱惑》这部聚焦纽约富人家庭生活故事的剧集绝对不适合赶金融风暴的“时髦”(不过,如果这个收视率本来就很一般的剧集继续对当下的热点采取“装聋作哑”的态度,那么观众流失速度只会越来越快)。CW电视台则表示,该台的重头戏、讲述纽约富人区私立学校拜金女生活的《绯闻女孩》,未来的剧情将越发奢靡、拜金。
机会:大萧条造就伟大电影
自从好莱坞诞生以来,“黑心商人”仿佛就是电影中最经典的角色之一。1917年,三角发行公司就出品过一部名为《贪婪》的影片,作为该公司的《七宗罪》系列电影中的一部。该片讲的就是一个股票掮客如何引导一对年轻的夫妇走上歧途的故事。好莱坞向来不太擅长刻画反面角色,但在美国电影学会评出的史上最伟大电影反派角色的前50名中,“黑心商人”的例子不胜枚举。顺便说一句,《华尔街》中的戈登·盖柯一角排名第24位。
尽管如此,不少好莱坞的前辈级人物都建议,不要马上拍这么多有关“黑心商人”的影视剧作品,至少现阶段不要。“尤其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人们最不希望在银幕上看到自己正经历的惨剧。”国际知识产权管理公司电影剧本部门的负责人妮可·克莱门斯说。
于是,两周前,迪士尼出品的一部以一只“吉娃娃”为主角的影片《好莱坞拜金狗》击败了好莱坞最红的两位明星连袂主演的大片《谎言之躯》登上票房榜冠军宝座后,不少业内人士都争先恐后地跳上了“逃避主义”这辆大马车。一周后,《好莱坞拜金狗》退居票房榜次席,取代它攀上榜首的是一部根据电脑游戏改编的纯商业动作片《英雄本色》。
电影史专家称,192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造就了一大批轻松愉快的电影。秀兰·邓波儿的踢踏舞踢走了美国人的忧愁。1930年代涌现了许多黑帮片、歌舞片(如《绿野仙踪》),以及一大批无厘头的神经喜剧,在那些电影里,富人统统被塑造成可爱的傻瓜。
韦斯利安大学电影学院院长金妮娜·贝辛格说,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中,制片公司想探讨社会问题,巧妙的手法是关键。只要够巧妙,这类题材的电影一般都会成功。比如弗兰克·卡普拉执导、克拉克·盖博主演的《一夜风流》(1934年),讲述的是一个富家小姐离家出走却邂逅爱情的故事,尽管是浪漫喜剧,却处处反映着大萧条的“后遗症”――火车上满是无业游民,小偷横行,穷小子每天挖空心思尽想着怎样一夜暴富,“‘巧妙’一直是这类电影成功的秘诀。”她说。
“让我们也往好的方面看看。”威秀影业(VillageRoadshowPicturesEntertainment)的老总布鲁斯·伯曼说,“过去,最艰难的时刻总能造就一些伟大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