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购卡梅隆特效公司 好莱坞特效产业藏危机
时间:2012.09.24
来源:1905电影网

《小马奔腾》和数字领域的LOGO
数字领域公司由詹姆斯·卡梅隆携合作伙伴创建于1993年,2007年底被另一位好莱坞技术大师迈克尔·贝收购,近二十年来曾参与制作过《泰坦尼克号》、《终结者》、《指环王:护戒使者》、《后天》、《加勒比海盗:世界的尽头》、《变形金刚》等一系列视觉大片,掌握着全球顶级CG技术,数次获得奥斯卡技术奖项。2012年9月7日,数字领域关闭了其在佛罗里达的工作室,裁员超过200人,第二大股东、CEO约翰·泰科特辞职;9月11日,全公司进入了破产重组程序。据估测,数字领域市值超过一亿美元。
2011年12月,擅于策划、发行等业务的小马奔腾公司入股数字领域,成为中国首家进军国际顶尖特效团队的公司;2012年4月,小马奔腾与数字领域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签署协议,将在北京创建合资公司,建立影视特效基地,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合拍电影《唐波传奇》;日前小马奔腾购入75%的股份,标志着中国特效产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产生了质的飞跃。
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侵蚀,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特效公司债台高筑,不得不另谋出路。2008年起,集聚约200家特效制作公司的洛杉矶有六家相继倒闭,导致逾千人失业,其他公司也纷纷大规模裁员,许多往日衣食无忧的签约特效师逐渐沦落为短期合同工。据了解,尽管目前好莱坞大片几乎都有特效镜头,但特效部门最终获得的利润只有5%左右,远远低于其他部门的20%以上。
由于工作繁重、工资低廉、缺少保障,许多好莱坞特效师已经转行。特效公司承担着很大风险,一个镜头的改动就可能导致一笔计划外的严重损失;并且公司架构庞大,子公司众多,灵活度有限,项目规划受资金流牵制。特效公司遍地开花,造成了好莱坞特效产业的虚假繁荣,如今只得自食其果。
如果说自身经营不善只是一方面,那么来自海外的威胁则加快宣布了部分特效公司的死亡。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当下,特效不再是好莱坞的专利。运营成本低廉、受政策扶持的亚洲公司未来很可能轻而易举就抢了好莱坞的饭碗。
目前许多大片中的特效都是由几个公司联合制作出来的,跨国合作比比皆是。美国特艺集团曾与上海电影集团合作《大闹天宫》的3D转制,曾致力《2012》、《雨果》等片的德国Pixom ondo公司在北京和上海设有工作室,擅长爆破技术的老牌Full Scale Effects公司也与上海瑞创影视有限公司签署过合作协议。然而像小马奔腾这样收购特效巨头的尝试,在中国尚属首次。
【电影网】www.1905.com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