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

杜琪峰电影不够大卖 是犯了电影工业什么忌?

时间:2013.07.31 来源:虎嗅网
 
《盲探》剧照

    作为香港导演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杜琪峰陪着内地观众一同迎来改革开放,走过录像厅和盗版碟时期,慢慢溜达进了大银幕时代。从《碧水寒山夺命金》一直到最近上映的《盲探》,三十余年间,杜Sir共执导了52部电影(含联合执导的《铁三角》),对比其他香港导演的数量和质量,他绝对是性价比最优的那一位。

    近日,《盲探》终于迈过两个亿的门槛,成为杜导以及银河映像在内地的最好成绩。但是这样的成绩单放在今年的国产电影市场中,还是略显单薄,与近十年其他一些香港导演的内地票房比较,也排在了前十五名之外。

    从《盲探》上映后前半月,单日票房占15天总票房的比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样周四上映的电影中,《盲探》在首周占比明显略低,在上映后第五天开始的非周末时间,反而逆势抬高。这种情况一般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对于这部电影,观众在第一时间的观影需求不强;二是电影有着不错的口碑,维护了后续的票房走势。


《盲探》单日票房占15天总票房的比例走势图

    那么,为何一部好电影的票房没能有一个好的开头?为何一部在各大网站评分都显得非常亮眼的电影,最终的票房却仅能达标于优秀?大部分人都会从单部电影的操作上找原因,这样的方法或许适合于其他电影,但对于杜琪峰来说,个人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可能不在《盲探》本身,而是受制于杜Sir以及他所创立的银河映像一贯的“反类型电影”特征。

(一)杜琪峰的反类型电影情结

    对香港电影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因为生长于一个多元文化融会贯通的移民城市,使得大部分香港导演普遍有着反类型电影情结。杜琪峰更是在电影的结构性创新上,表现得最为努力,这就使得对杜琪峰的电影,普通观众很难进行准确的定义。

1、“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


    在一些电影研究者那里,有将杜琪峰的电影分成两类,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来形容杜氏的两种风格,前者为了艺术表达,后者为了票房需求。这样的区隔或许在银河映像成立的早期,是管用的。但是近些年,杜琪峰驾驭电影的能力越发稳定,银河映像的电影制作流程也更为成熟,作为一名有野心的导演,他的每一部电影都在尝试做类型上的突破,很难清楚的定义它们各自的归属。

2.“小众电影”与“大众电影”?

    既然从创作的角度很难对杜氏电影进行定义,那么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或许能将2013年之前的杜氏电影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小众电影,面向阅片量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观众,是对各种类型电影的解构与重构,满足了导演与观众对电影文法创新上的需求。一种是大众电影,将文法创新中的一些摸索,适度嫁接到此类电影之中,在相对保守的人物组合与故事环境下,完成较为新颖的视听演绎。

    2013年,《毒战》与《盲探》,却又打破了此类建立在观影经验上的认知。前者成功突破了内地警匪故事的叙事尺度和类型习惯;后者对各种电影类型元素的解构与混搭,对银河曾经十余年摸索的总结,包括在电影文学性上的探索,又一次让杜琪峰和银河在众多华语电影制作公司之中,显得更为与众不同。

    这种对与众不同的追求,融入在杜琪峰的血脉和作品之中,却给杜氏电影的宣传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如果一部杜Sir导演的电影在宣传中,越趋向于传统类型电影(包括以前他自己的电影),就会越让自己受制于本身的反类型特征,宣传话术不仅容易语焉不详,而且很难在普通观众群体中营造“观影期待“。这有点像一个电影版的“狼来了”,无论你将自己定位于哪一种故事,参考你不按常理出牌的习惯,一部分观众下意识的选择可能就会变成观望。

下一页什么是观影期待?
>>查看全文
上一页12345
 
深海危机
剧情

深海危机

屈菁菁变飒爽女警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战争

大决战之辽沈

辽沈战役经典还原

铁道英雄
动作

铁道英雄

再现壮怀燃情岁月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历史

大决战之淮海

抗战经典淮海战役

免费
剧情

免费

当代青年创业故事

无人区
犯罪

无人区

徐峥黄渤生死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