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帝国”浮世绘:香港电影导演的成长必修课

时间:2013.11.27来源:1905电影网作者:coie|
|
分享到:

    电影网专稿 这一年来毒品题材影视剧的热度居高不下。国外《绝命毒师》引领着收视狂潮,《黑金杀机》《国土防线》《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等多部“毒片”也备受瞩目。国内杜琪峰《毒战》引惹审查标准的讨论还未走远,陈木胜就带来新作《扫毒》再次触碰这一敏感题材。

    又是《毒战》又是《扫毒》,好像港片导演都很钟爱拍毒品。近年来无论是文艺范儿的尔冬升,挚爱枪火戏分的杜琪峰,痴迷暴力美学的吴宇森,还是热衷爆破大场面的陈木胜,他们都喜欢在黑白斗法的黑社会图景里掺杂点“毒品”元素。但若你回顾香港历史,会发现这个现象与其地域文化有着莫大关联。香港曾经有将近60年时间都是中英鸦片贸易的走私基地。即使发展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的吸毒者比例也依旧很高。受当时社会影响,各色港式英雄片中的“毒品”元素自然也就大行其道,逐渐形成港产犯罪片的特色之一。因此,对热衷犯罪题材的香港导演来说,想要练就一身港味浓重“江湖范儿”,大都离不开对“毒品帝国”的描绘。

    毒品的骇人恐怖尽人皆知。白粉仔多是一朝入瓮,理智全无。因沾染毒品被逼上绝路,变得极尽疯癫家毁人亡者不在少数。2007年尔冬升的《门徒》中,张静初饰演的吸毒者疯癫苍白的形象至今仍令人不寒而栗。光影世界里一个钟浓缩一世人,镜头底下“瘾君子”或癫狂痛苦或惶惶凄凉之状,既是故事内激化情节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故事外叩击人心的绝佳谈资。

    只是一旦触及“毒品”这一敏感字眼,尺度把控方面就十分考验导演功力。以前影片要在内地上映,“毒”都得小心谨慎藏在电影情节里,不是几个镜头寥寥带过,就是将沾染毒品作为区分黑社会成员的好坏标准。现在随着观众观影水平的提升,这一元素的处理逐步明亮化,不但直接提上电影标题,影片中更细致地绘制毒品“生物链”的各个阶层,一点点拉开遮掩的幕布,露出背后“毒品帝国”的多样面目,给了观众更广阔的视野。


下一页
早期香港犯罪电影:“毒品”的道具式存在

策划、制图、文/coie 

[1905电影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上一页123456
以下观点不代表1905官方观点

不喜欢

相关电影

打开微信扫一扫
更多精彩在指间

0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