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五毛钱特效”(下):特效师生存小调查

特效大片的层出不穷充分显示了华语电影越来越充沛的想象力和越来越有底气的技术进步。可能会让你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历史上50部票房最好的电影中有49部是靠特效制作的角色来讲故事的。人们在喝着可乐嚼着爆米花津津有味地享受视觉轰炸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创造了这些以假乱真、酷炫狂拽的银幕奇观的特效师,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是天...


  1905电影网独家专稿 和往年有点儿不同,2015年的内地影市涌现出不少“怪力乱神”,从《钟馗伏魔》中的魔界山臊到《捉妖记》中的萝卜精,从《太平轮》中的冰海沉船到《九层妖塔》中的昆仑雪崩,从《不可思异》中的外星小球到《寻龙诀》中的“大粽子”……特效大片的层出不穷充分显示了华语电影越来越充沛的想象力和越来越有底气的技术进步。

 

  可能会让你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历史上50部票房最好的电影中有49部是靠特效制作的角色来讲故事的。人们在喝着可乐嚼着爆米花津津有味地享受视觉轰炸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创造了这些以假乱真、酷炫狂拽的银幕奇观的特效师,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是天马行空的艺术家?还是苦B兮兮的理工宅?他们的收入如何?他们过得怎么样?

 

  带着这样的问题,1905电影网专程采访了来自国际知名视效公司Pixomondo和VHQ的几位特效师以及曾另外一些曾经奋斗在一线的行业“老兵”,为您揭秘特效师们在光鲜亮丽的作品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特效师的自我修养:艺术家?工程师?还是匠人?

 

  同样是作为电影工业的“幕后英雄”,化妆、美术、摄影、剪辑、配乐、音效这样的工种由于“历史悠久”,普通观众就算没拍过片子也大概知道这些岗位都是干什么的。而特效师则是在近二三十年以来的电影数字化风潮中新诞生的,其高度强调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职业特征显得非常神秘前卫。普通影迷可能或多或少地听说过绿幕合成、CG角色、数字绘景、动作捕捉这些行业热词,甚至对其制作流程略知一二,然而特效师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却未必了解。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这一看似高大上的行业其实入行门槛并不高,相比较配乐、美术这类需要多年“童子功”积累的“兵种”,特效行业的从业者可能来自任何专业:有从小学画画的艺校科班生“顺水推舟”,也有理工技术宅因为痴迷与热爱“半路出家”;从业者的学历水平也参差不齐:有名校数字艺术专业的正规军,也有精益求精的“海归”硕士,当然在我国,多数的从业者其实来自社会上名目繁多的各种中短期培训班。

 

  不过你要是据此认为特效师是一个“简单”的差事,可就大错特错了——尽管多数底层特效师确实在做着大量看似枯燥机械的劳动,但事实上要将这项工作深入进行几乎是无止境的——尤其是接触到三维特效的特效师,在遇到有特殊需求的项目时,现有的插件往往不能满足需求,这个时候就需要特效师“量体裁衣”,为特定项目开发新的工具。

 

  比如,在《狼图腾》长达10分钟雪夜狼马战段落中,掌管特效部分的VHQ公司不仅创造了逼真的系列CG狼和CG马群,还特制了一套暴风雪系统。负责这项“重工程”的郭怡然回忆道:“我们平时见到的雪一般都是飘下来的,但是内蒙古大草原上的雪下起来雪量非常大,风也特别大,像白毛雪是一阵阵的,还有一些地面上的雪被重新吹起来那样子的状态。”为了方便调整画面中暴风雪的方向、雪量、形态,特效部门光是创建这套暴风雪系统就先花了一个月,完成之后将其放到每个镜头里面,再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调整。

 

  可见,特效师不单需要良好的艺术直觉,又对技术和工具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在大型项目的流程化运作中,后者往往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尽管在不少孤陋寡闻又爱异想天开的导演和制片人眼中,特效师不过是些技术工作者,充其量算是工程师;尽管在业内,特效公司经常对外宣称自己的员工都是“艺术家”,但来自Pixomondo的特效师李达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提出了一个更为准确的名词——“艺术工学家”。

上一页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