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光剑影,电影江湖:2016圈内大事你都造吗?

说起2016年的内地影市,真是五味杂陈。这一年,中国的银幕数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我们也超越了自己,提前11天超过了去年的440亿。另一方面,尽管票房整体增速正在放缓,但今年单片、单日、单周、单月票房均创造了影史新纪录。在日趋冷静的数字背后,除了现象级“爆款”有所减少,观众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变得更加理性。

 

【坚守!】

胶片绝响?《长江图》坚持使用胶片摄影

 

无论任何人票选2016年度神作,《长江图》都绝对可以进入Top 3。不仅仅是因为震撼的长江、玄乎的剧情、全程文艺腔诗歌念白,还因为顶着“最后一部胶片电影”的光环。

 

众所周知,胶片成本极高,拍摄现场难以承受太多NG;况且导演和摄影要看到拍摄效果还需要把胶片拿去洗印;如果要做调色、加后期特效还需进行胶转磁工作……一个字,麻烦!因此目前绝大多数导演和摄影师都使用数字摄影完成拍摄,在放映环节,胶片拷贝也早已在商业院线绝迹。

 

而《长江图》由于使用著名摄影师李屏宾并坚持使用胶片拍摄,耗资高达3500万。在运送未洗印的胶片时,为了避免漏光,保管胶片的负责人还曾和机场保安斗智斗勇,才逃过安检一劫。在影片做4K扫描之前,还要清洗胶片,而这一工作正是赶在北京电影洗印厂厂房拆散前一天完成的。而曾经为此片洗印胶片的华柯洗印厂也早在2012年解散……

 

遗憾的是,如此大费周章,李屏宾也获得了银熊和金马的肯定,影片在内地的票房成绩却仅有非常惨淡的327万。

 

“导演没打算让大家看懂,这是艺术片,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


 

藏语电影首登院线:《塔洛》用“隔绝宗教”坚持藏人关怀

 

以“藏族三部曲”闻名的万玛才旦,在大片云集的11月交出了今年的成绩单,一部用黑白镜像展示藏族人生存现状的《塔洛》,同时也是第一部登陆国内院线的藏语电影。

 

与以往涉藏电影不同的是,《塔洛》里没有西域高原神秘宗教习俗,也没有传说中雄壮的民族英雄,更没有惊天动地的民族恋情,只是安安静静的呈现了一对藏族男女在寻找身份中迷失的故事,这让内地的观众实实在在看到了藏族青年人的生活现状。

 

可以说,《塔洛》的主题和呈现方式,延续了万玛才旦的创作风格,以关注藏族人的精神状态和情感表达,来展现现代化进程中汉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但它在西方媒体眼中,似乎缺乏了某种“可看性”,也就是所谓的猎奇,而这正是万玛才旦刻意避开的。坚持用藏语讲对白、拒绝用风景和宗教描绘符号化的西藏,是他的坚守。明年3月,他的新作将在藏区开机,

这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或许能让西藏电影往前走一大步。

 

继《路边野餐》之后,洗头妹又一次成了研究对象……

上一页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