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与"逆流而上"的20年 冯小刚的妥协和任性
1905电影网专稿 连着两天,冯小刚在微博上发了两个小视频。两位“铁瓷儿”葛优、张国立先后登场,示范了为《芳华》打call的正确姿势,笑果十足。
两位大腕儿的隔空“飙戏”也让人恍惚间穿越回03年的《手机》片场,穿越回那个冯氏幽默称霸贺岁档的黄金年代。
如今,阔别四年,冯小刚带着新片《芳华》杀回贺岁档,微博发文“物是人非”,几多感慨尽在不言中。
无论从题材还是类型看,《芳华》显然都不是一部为贺岁档量身打造的大片。导演冯小刚也打心眼里没想过用它博观众一笑。
他说《芳华》“不是一部流行的电影,是百花园里的一股清流”。他只想用自己最擅长的电影镜头还原那段记忆里如夏花般绚烂的刹那芳华。
在5月份的一场发布会上,冯小刚表示,在拍了《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后,《芳华》是自己心愿清单上的最后一部。他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也曾写道“想拍一部电影,抒发多年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女兵情结”。
《芳华》是冯小刚心愿清单上的“最后一部”
19岁到27岁,冯小刚在文工团度过了人生最旺盛也最躁动的8年,他说:“当脑子里面一片黑白的时候,惟独这一段生活是有色彩的。那里记录了我青春最好的时光。”
正是这份割舍不下的时代情怀让冯小刚在拍摄过程中几度潸然泪下,也让观众红了眼眶。他长舒一口气终于了了自己的一桩心愿,影迷们则含着泪说冯导又任性了一把。
这一次,冯小刚的任性体现在“逆流而上”。一面,姜文等同时代导演早在处女作时就迫不及待地向青春致敬,冯小刚却偏偏等到年近花甲才俯身拾起那些虚焦泛黄的旧时光。
另一面,曾经的第五代导演已相继在转型与商业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而当年最有烟火气的冯小刚却独自将镜头对准了被“禁锢”的红色年代。
冯小刚也常常用“逆流而上”形容自己的电影历程,把20年的创作路分成上下两部:前十年是“妥协”的十年;后十年是“还愿”的十年,也是任性的十年。
1997年,有个导演在中国拍了部贺岁片
20年前, 王朔与冯小刚这对搭档曾被封为行业“毒药”,合作的两部片子《我是你爸爸》、《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相继因为“审查问题”胎死腹中,投资方的五六百万也打了水漂,业内再提到他们便谈虎色变。
冯小刚、王朔
谷底的时候,时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的韩三平给他指了条明路:“你应该发挥你的特点,可以拍一部贺岁片。重点就在观赏性上下点功夫,一部高票房的电影 ,一点也不亚于在国内外的电影节上拿到的任何一项大奖。”
善于审时度势的冯小刚决定顺势而上,这才有了横空出世的《甲方乙方》,3600万票房开辟了内地贺岁片的纪元,也为当时疲软的电影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甲方乙方》剧照
在自传中,冯小刚毫不谦虚地填词一首,难掩柳暗花明的喜不自胜:
1997年又是—个春天,有—个导演在中国拍了—部贺岁片,神话般地传遍座座城市,奇迹般堆起了票房的金山……
随后,他一鼓作气地拍下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组成冯氏贺岁“三板斧”,再加上试水合拍的《大腕》、巨星云集的《手机》和现象级的《天下无贼》,毫不夸张地说,冯小刚以一己之力把告别电影已久的普通观众请回了电影院。
那时的冯小刚常以“市民导演”自居,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一直是冯氏幽默的灵魂。他说“电影的魂应该扣在普通人的梦想,普通人的烦恼上”。
表面圆滑世故的冯小刚看起来已经被市场磨平了棱角,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个文艺片的梦想在悸动。就像摄影师张黎所说:“你(冯小刚)和王朔很不一样,王朔对真善美的调侃是发自肺腑的,你不过是出于自我保护,骨子里你是古典主义浪漫情怀。”
2000年,他缺席贺岁档,转身把曾经被“枪毙”的剧本《狼狈不堪的生活》改名《一声叹息》搬上大银幕,为他拿下五座国际A类电影节——开罗电影节奖杯。
中国电影商业了,咱就文艺点儿,总之不能随大溜儿
2006年,他提出想拍《集结号》,遭遇一片反对之声。大投资、战争片再加上没有明星撑场面,《集结号》曾被预言“吹不响”,“会死得很惨”。好在华谊鼎力支持,电影最终得以成型,结果不赔反赚,豪取2.5亿票房,位列年度亚军。也让冯小刚意识到自己转型的机会成熟了。
《集结号》剧照
“后十年,市场蓬勃,大家都开始投身商业片,我说我自己是逆流而上,商业片不缺我这么一号,我想能够用影片纪录中国的近代史、当代史”,冯小刚在最近一次采访中回忆道。他也曾多次向媒体表示自己不想当“钱串子”,一直拍嘻嘻哈哈的贺岁片。
于是有了后来的《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一九四二》是他1994年就想拍的剧本,但刘震云认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认知水平都还不成熟,这样一拖就是小二十年。
冯小刚、刘震云在《一九四二》杀青仪式上
冯小刚曾坦言,“这19年里为了这部电影,自己拍了很多赏心悦目地让观众开心的电影,就为了能最后把他们骗进《一九四二》的电影院。”
拍摄过程中的冯小刚是“任性”的,预算一超再超,打破了他给华谊拍电影不超支的良好纪录。电影上映前,他在微博上发文“我为此赌上之前十二部影片积累的人气,我相信我对观众的判断,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即使输得精光也无憾”,颇有破釜沉舟,壮士断腕的悲壮意味。
结果,他曾经赖以生存的观众让他“失望”了。《一九四二》最终票房3.64亿,刚刚超过同档期《泰囧》12.67亿的零头。为了“还债”,他第二年重回贺岁档,带来了久违的冯氏喜剧《私人订制》。
《私人订制》总票房7.14亿,首周末就拿下3.15亿基本和《一九四二》的总票房打成平手。冯小刚心里却是五味杂陈,不知道是喜还是忧。
他在领取华表奖优秀导演奖时由衷感慨:“我不认真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了四亿元,我认真拍一部电影,结果不赚钱。”替刘震云领取优秀剧作奖时,他还念了一条刘震云的短信:“我知道电脑是用来娱乐的,可以胸大无脑,但好的电影,可以没胸,但更要有心有脑。”
《一九四二》的票房冷遇和《非2》、《私人订制》的口碑滑铁卢,让曾经跟观众走得最近的冯小刚不知不觉间站到了观众的对面。
他经常在微博和公众场合向观众和影评人开炮,从《非2》的“劝你们千万不要去看我的电影”到《潘金莲》的想“冒犯”观众,再到最近的“有垃圾电影因为有垃圾观众”。
对于自己的矛盾,甚至“拧巴”,冯小刚看得很清,他曾在微博上半自嘲地总结道:
“说实话我很不自信,所以常常反应过激,既不能承受失意也不能承受得意,永远找不着从容的调门,不是低了就是高了,悲观起来就颓废,兴奋起来就失控,羡慕一不留神就酿成了嫉妒加幸灾乐祸,怕被人轻视,又经常自我陶醉想象自己举世瞩目,而且有时候还真把自己给骗了。”
冯小刚坦言,自己曾无数次被片方、宣传方提醒“少开炮”,但话到嘴边常常是“不吐不快”。就像今年上金星秀的时候,他无奈地说:“大家说不要说假话,我说了真话大家不接受,在中国当一个导演,是非常难的”。
下一页:我不愿意再妥协了 赚钱的目的是拍自己喜欢的电影
我不愿意再妥协了 赚钱的目的是拍自己喜欢的电影
《私人订制》后,冯小刚三年没有导演作品面世。回归之作《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任性之作”。他直言自己这些年都在服务观众,“冒犯”观众的想法让他兴奋。为了把画面拍成“圆”的,他曾经在华谊高层和张国立面前摔门而去。
他说自己当年拍处女作的时候,模仿了很多好莱坞的B级片,浪费了“第一次”,所以《我不是潘金莲》想当成自己的“处女作”来拍,就想干点儿“出格的事”,不想老了后悔。
冯小刚曾这样总结自己的电影历程:《一声叹息》突破了婚外恋题材禁区;《天下无贼》突破了贼不能当角的禁区;《集结号》突破了战争对人性描写的禁区;《一九四二》突破了对民族历史的解读;《私人订制》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他摸着良心说,“我尽了一个导演对中国电影的责任”。
在《美人鱼》、《战狼2》前赴后继地创造数字神话的同时,作为曾经的票房旗手,冯小刚的账上至今没有一部十亿加的电影。
从去年的《我不是潘金莲》开始,冯小刚对票房已看得越来越开,他做了个比喻:前十部电影都是想怎么把影院弄得很热闹,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驴,背着沉重的包袱,被票房绑架了。如今只想不用在暮年算计(票房),可以从容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转眼间,58年生人的冯小刚即将迈入60岁大关。从《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再到《芳华》,他有幸见证自己年轻时代的愿望一点点变成银幕上鲜活的影像。他说:“不愿意再妥协了,因为时间无多,赚钱的目的是拍自己喜欢的电影,折了也不用愧对金主,这是长时间发呆时暗下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