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对手》制片人张海东|谍战戏不要一味追求新奇特
一对从境外流落大陆的间谍夫妻,遭遇中年危机,日子过得一地鸡毛。面前有国家安全局专案女组长带队紧密追查,背后有残忍的上线步步紧逼。在夹缝中挣扎的他们,究竟该何去何从?从上天入地到一地鸡毛,以两个反套路间谍为主角的“非典型”谍战剧《对手》在2022开年意外走红,热议不断,网友们自发的宣传也成为一时盛况。
面对热度与口碑的双丰收,制片人张海东坦言热度可遇不可求,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专业领域里争取把品质做好。从立意、创作到拍摄、上线,前后历时三年打磨出的《对手》,印证了张海东作为内容创作者和制片人的理念,好的作品不是量产的。她享受整个制作的过程,也在多年的制片人工作中积累了对筹备、制作、宣传更多的感悟。除此之外,更多的还是初心未改。行业内的起伏更迭周而复始,张海东始终坚信以诚立意、以心制品,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每一个能够被选择的项目上,见证它们的诞生。
Q
A
ICONSPRO:您之前其实也参与制作过谍战题材的作品,《对手》在您看来有哪些特别吸引您的地方?
张海东:现代谍战的题材就在市场就比较少见,大家看年代戏看的比较多了,对年代戏惯有的一些桥段,一些演绎方式,已经是比较熟悉了,也没有太多的期待。这部戏它因为是现代谍战,故事的发生的背景放到了当下,我觉得对观众就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吸引力。
ICONSPRO:观众对《对手》有一些评价很有趣,比如“贫穷版史密斯夫妇”,您有没有关注过?
张海东:我们有一个群,演员主创都在里面,大家也都会把网络上的一些网友的一些评论什么的发到里面,每天都在更新。我觉得大家说它是贫穷版的《史密斯夫妇》,也挺形象的。
ICONSPRO:《对手》这部作品,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好,塑造出人物的多面性,您在这个剧中对哪些角色特别有好感或是印象特别深刻?
张海东:如果是从创作的角度上来讲,每一个人物我都很喜欢,每个人物写得都非常的栩栩如生,都不是那种脸谱化、平面的这样的人物,都是非常立体的。而且编剧也投入了他满腔的热情,无论是主角配角还是边缘人物,他都写得非常的饱满,所以这是不分伯仲的。但是如果讲起来印象最为深刻,当然是李唐和丁美兮,跟我们以往塑造的那些间谍,形象还是差别比较大。以前在文艺作品中看到的那些(间谍),上天入地的,西装革履华服美裙,无所不能。大家会觉得想象中的间谍不应该是像007那样吗?怎么这么穷困潦倒,被生活逼迫成这样,那么的鸡毛蒜皮一地鸡毛,大家会有这样的一个比较大的反差,其实这恰恰就是我们作为主创在做这部戏的时候就是说什么样的切入点,题材上面做哪一些创新,恰恰是我们的初衷得到了一个体现。
ICONSPRO:《对手》强大的演员阵容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看点,在演员的选择上出于怎样的考量?特别是几位主角年轻时期的扮演者以及国安局的新人们,并没有过于迎合当下市场选择人气和知名度较高的演员,这一点是怎么考虑的?
张海东:首先我觉得演员的形象气质和这个角色的透露出来的特质要高度的吻合。为什么这次现在所有的观众都会说好真实,好有代入感,觉得好像发生的所有一切像真的,追剧的热情这么高,是因为他们看进去了。演员的这种真实性我是觉得非常之关键,不会让观众游离出去,不会让观众会觉得你们好假,是在演、是在编造。我觉得从角色的塑造上,演员是非常关键的一笔,所以它的准确性就和演员和角色的契合度是非常重要的。(ICONSPRO:那几位主演老师当时看完剧本中也就表示非常愿意来参加?)对,清一色的看了剧本都是特别激动,说也势在必行,别的戏我暂时不会去考虑,一定要去上《对手》剧目,这是千真万确的。
ICONSPRO:年轻的演员是主创定了之后根据他们去选择的吗?
张海东:我们当时定下了主演以后,肯定要去找跟他们从外貌上相似度比较高的演员,还是那句话,要真实,从现在的屏幕表现上来看,就会觉得他们不仅是形似,神也似,就是高度吻合,非常有缘分。
ICONSPRO:作为一部现代谍战剧,需要对间谍以及国安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有一定了解,在这方面团队前期都做了哪些准备?
张海东:我们的编剧王小枪老师他在创作的初期,他是参阅了大量的这方面的资料。而且我们也是有国安部门的专家对我们做一些进一步的指导,所以现在呈现出来的,很多观众尤其是业内的一些观众会觉得它很真实。
ICONSPRO:《对手》从剧本创作到最终拍摄完成大约花了多长时间?相比于古装、甜宠等题材,谍战题材的作品并不是市场大热的类型,为什么还是坚持做这一题材的作品?
张海东:首先我对什么样的题材都不抗拒,并不是说只能去拍谍战戏,我一直在努力地在去追寻口碑和市场热度两全其美的这么一个项目。恰好我觉得从《面具》开始到现在的《对手》,它就是这个类型的项目。它不是说我特意而为之。谍战是因为它具备的戏剧的元素比较强烈,它是强情节,然后里面有悬疑有特别强烈的生死的较量,这些都是吸引观众的非常重要原因。
ICONSPRO:此次在整个创作和拍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对手》剧情发展节奏快,谍战剧往往还需要活跃的思维和理解能力,有没有担心观众会比较吃力和难懂?
张海东:我觉得这个现象肯定会存在,我们只能是求一个最重要的那一方面极力去表达。我觉得小枪老师他在构造故事的方面,能力是非常强的,而且他把强情节和强情感结合的不露痕迹,大家都不觉得牵强。戏是为情感服务的,情感反过来又推动戏的情节,他这方面做得非常好。谍战戏其实如果说你在创作的初期把故事整个的构架都构建得非常的好,然后有适当的演员去演绎,它出来一定会是一个喜闻乐见的作品,观众首先看的还是故事,对不对?我们也没有说特别着眼于在谍战戏的情节桥段烧脑的程度上去做极致的一个追求,因为那样的话我觉得可能会把观众分流,最重要还是尽量的去铺陈一些观众可以理解的情节,包括它的内在的推理性逻辑性,也尽量的是在观众可以接受的范畴。还有一个,这部戏为什么你会觉得情感这部分非常的抓眼抓人眼球,这就是一个叙事的节奏。事件最后会带出人物关系,事情产生的情感这块的铺陈,我们这次也(做得)非常的充分。所以一张一弛的这种节奏把握是非常好。而且从现在的反馈来讲,会有观众说前几集他会有点晕,角色比较多,然后他会梳理人物关系方方面面。但是慢慢的到了三四集左右就进去了,不会特别拘泥于情节这个角度,相反的会更加看重背后的人物关系,他们所有的近况和遭遇是因为什么引起的,其实恰巧是我们做这部戏的初衷和我们的立意。如果大家都特别着眼于情节上面桥段上面,可能我觉得会我们想表达的一些东西,它的程度会削弱。
ICONSPRO:我们这个剧本其实后期没有做太大的改动,基本上是维持原来的小枪老师写的原剧本?
张海东:因为小枪老师他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编剧,每一部作品都是他自己写的。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剧本他自己那一关没有过,他一般也不会轻易拿出来。我们的主创包括演员看了剧本都非常的认可认同。而且尤其是谍战戏,它的扣子接得紧,解扣子也要非常得慎重,所以轻易不要去动它的结构,动它的桥段,大家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所以我们在创作期间基本上就是没有去动他的剧本,这是建立在大家共同认可的一个基础上。
ICONSPRO:从小枪老师开始创作一直到最后拍摄完成,大概整个周期是多长时间?
张海东:从立意到创作再到我们真正的拍摄,然后到剪辑完合成完跟观众见面,前后有三年。
ICONSPRO:随着当下用户主体呈现出年轻化态势,《对手》在年轻化的表达上有没有特别的考虑和设计?
张海东:其中有一条非常明的一条线,就是国安战士的那条情感线,那是非常明显的一条,他们的年龄段都是二十来岁。还有一个丁美兮和李唐,他们的女儿李小满也是十七八岁,她正好是青春期懵懂的时候,她也代表了一个非常大的群体。段迎九的儿子,这么一群十七八岁刚刚要走向社会。还有一群像朱慧、黄海和丁晓禾他们已经步入社会,已经在工作和情感中间产生一些选择,工作上面的、生活上面的的困惑和如何解决这些困惑的情节和桥段,这个片子里都有。
ICONSPRO:与以往的谍战剧相比,《对手》在时代背景、人物设定、切入视角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在您看来今后谍战题材还有什么新的拓展方向?
张海东: 我个人觉得就是说无疑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情节的铺陈上面,如果是现在谍战,它不像年代戏,因为年代戏它有时间范畴的宽松度,所以你在情节的设计上还有一些想象的空间、发挥的空间。现代戏的话你就是得严丝合缝,得非常的真实,非常的写实。一味的去追求情节的奇特,很容易出现破绽,所以我是觉得情节的设置,不要让事去脱离人,单纯地去描述事件,它会比较薄,会比较浅。然后就是事件背后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情感也要真的是要花笔墨去描述,它们之间是有有机的结合的,不能是互相游离的,就像一两张皮一样的,观众也不会被打动。
ICONSPRO:为什么剧名从最初的《爱人》改成了《对手》?除了国安人员和间谍之间正邪对立的“对手”之外,剧名还有其他的解读吗?
张海东:作为创作人员,我们思想或者说我们在立意方面的成长和一个变化。从创作的角度,我们可能着眼于说人物关系怎么新奇特,在创作的过程中,专家给我们一些指导,我们才会发现这个角度和立意会比较狭隘,要把它放大,因为你一听《爱人》这个名字肯定跟情爱关联会比较紧。而且你单纯的描写这一对间谍夫妻的情爱,创作的初衷和立意也会比较低。《对手》一下子就把敌我之间,包括就算是一个阵营,也分成不同的人,对吧?他们对于信仰执着的程度,方方面面铺陈出来。所以我觉得《对手》这个剧名还是比较准确的,它就是方方面面的对立。还有他们面对情感的时候,是放下还是争取,它都是一种博弈的感觉在里面。比方说段迎九其实她深爱她的先生,但是她在大的爱的那一块,她是舍小爱的。“对手”你可以把它解释成一个中性的词,其实就是你的选择,你选择a面还是b面,它也可以延伸成是这样。谍战戏,你肯定要有一个相对来讲比较直观和比较明白的这么一个剧名。
ICONSPRO:行业内一直存在影视作品口碑和收视不持平的问题,其实拥有高口碑的《对手》开播之初热度也没有特别高,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您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张海东:唯一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说在我们的专业领域里面,把这个戏的品质做好,我觉得这是我们能够力所能及的事。热度这个我认为是可遇不可求。从业内人士的角度上来讲,我觉得口碑对于我们来讲的话意义更加的大,非常的重要。大环境现在是越来越好,大家对好的内容的认可和追就是追求这种热情也非常高,认知度也在提高,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从我《对手》这个戏来说,确实宣传没有达到大家期望的那种热度。当然了,它有很多的客观原因,但是所有人只要看了这个片子的,就说非常的好看,这个好看不仅是故事设计的好,还有演员表演的好,画面呈现的好,这个是特别令人欣慰的一件事,所有的辛苦和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这么高度的认可和赞同,我觉得它就是一个正向的回馈。
ICONSPRO:在参与过多部谍战剧后,有没有总结出这一题材作品在内容制作上的规律?
张海东:谍战戏不要在情节上一味的去追求它的新奇特,是因为你受各个方面的约束,你的智慧、你的专业知识、设扣和解扣的能力,你不一定能在情节上做到完美。而观众一旦陷入对情节的追踪的状况,会在情节里面反复的非常严厉的细致的去挑你的破绽,我觉得是比较容易露怯的。倒不是说我们就说一定要投机或者是怎么样,因为没有一个人能说我在情节的铺陈方方面面能做到完美,所以我是觉得一定要把人物的情感揉进来。因为观众看的实际上是一种情绪一种状态,你看他被强情节吸引,其实他也在追踪特别强烈刺激的情绪,这个时候加入情感以后,你会给他有一个停顿,一张一弛的这种过程,可以达到观者的一个比较高境界的审美需求。所以我是觉得在这个方面要多下一点功夫,在事件和情感的相结合这个角度,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强情节。
ICONSPRO:是不是也会有一些朋友对您这个剧有一些反馈?
张海东:我刚才还看到一个微信,你看我那朋友,他说你拍了一个有烟火气的非典型性的谍战剧,真棒。揭开的是成年人的人性纠结、梦想和无助,有人味的作品才有温度。类似于这样的一个微信,我每天都会接到很多,我觉得特别美好。
ICONSPRO:您最初一直在学习舞蹈,后来为什么会选择进入影视行业?契机是什么?
张海东:我觉得可能是人生走到某一个阶段,可能有另外的追求。我是觉得我自己还是蛮幸运的。将近6年的一个舞蹈的训练,让我美是有深刻的体会的。接触到影视剧是一个非常巧的机缘,二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比方说它们都是文学基础作为背景,在人物的刻画上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去表现,这些东西都是共通的,只是在表现形式上会有一些差异,但恰恰是我想继续学习,继续探索,提高自己的一个空间,所以就会想我去尝试一下往影视制作这一块去转一转。
ICONSPRO:从2002年加入海润,到2005年开始做独立制片人,再到2010年签约华谊成立自己的工作室、2016年成立海东明日影视,您在人生这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张海东:一开始还是自己做了一些戏,但是那个时候还是一个学习的状态,我是觉得肯定要去借助一些更强有力的力量让自己成长的快一些。后来我就去了海润,海润当时是我们国家民营影视公司中间,它是真的是大哥大,产品的质量都非常的上乘。大概做了5部戏的执行制片人和制片人以后,我当时自己这颗心又开始不安分了,就看看自己的所学能不能学以致用。所以我在05年的时候,做了自己公司的第一部剧,是一个比较强情节的一个题材,故事性还比较强。那部戏就是我真正的从制作走向的发行,整个的链条自己从头至尾走了一遍,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提升,也算是一次转身。到了10年的时候我就进入了华谊,成立了我自己的工作室,然后在华谊又做了5年,到16年的时候,合约期满了,因为我做了几部剧都非常顺利的面世了,而且方方面面的成绩单还不错。我就带着这样的一个成绩单,又再继续经营我自己的公司,这个时候就接触到了互联网,那个时候互联网正好是比较飞速发展的一个阶段。
ICONSPRO:您在人生这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的心态以及在内容制作的思维方式上有哪些不同和转变?
张海东:我觉得就是越发的坚定了自己,就是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这个行业确实没有任何投机的成分在里面。永远不要觉得制片人是一个非常光鲜亮丽的一个身份,我是来追求这个身份的。其实它是一个双刃剑,因为身份让你有了话语权,但是如果你的认知和你的行业经验没有到一定程度,你的话语权越大,风险可能也就越大。各个方面锻炼到了一个非常客观,也非常专业的一个角度,你才能够去说让剧组去执行你的意志,或者说按照你认为是比较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和前进,才有可能得到最终你特别想要的结果。否则的话基本上都是消耗。不要去演制片人,你带了一个队伍往前走,这个项目因你而生,它的生死存亡真是在你的把握之下,你要对整体的项目负责任,要对所有的主创人员和演员们,负责任,它不是在执行你个人的意志,而是在放大一件非常客观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我的感悟实际上是心里要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把握,而这些东西不是盲目自我的,是要越来越客观。
ICONSPRO:这一次《对手》跟编剧跟导演两位也不是第一次合作,是不是可能在拍摄方面也更加的默契?
张海东:我觉得主创之间的互相熟悉了解,对于一个创作行为来说的话是非常重要。因为信任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影视作品它是一个大家协同作战的工作模式,如果说没有起码的信任度,很多的创作的灵感或者理念什么的,它或多或少都会被消耗掉,因为人的情绪这个东西你是不能够回避的,而且艺术它没有一个判断标准。在沟通过程中过程中间,它是很消耗人的。彼此之间很了解,所以大家都会觉得这件事情我们有不同的角度的看法,是出于对事的理解。我是觉得大家的沟通都发生在戏外,发生在前期,花了很多的时间都没事,有不认可的意见,互相之间去统一和表达都没事,但是真正的进入到了创作阶段,拍摄阶段,一定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戏剧表达上面。
ICONSPRO:海东明日影视成立后基本维持着一年一部作品的制作频率,这是一开始就计划好的吗?
张海东:我们公司的理念就是重质不重量,也没有什么特别外在的压力,推着自己说一定我每年要拍多少戏。好的影视作品,不是量产的,它是要每个细节都是要精雕细琢,本身就消耗时间。我个人来说比较享受整个制作的过程,我喜欢看到我喜爱的作品从无到有,一步步诞生出来,我并没有说我的公司一定要有比较庞大的布局,我一年我一定要开几个项目。现在市场环境我觉得没有一个人会说我一年开三个项目都能成功,不如把我自己有限的精力,放在每一个我看上的能够被我们公司选择的项目上,做足做细做精。
ICONSPRO:公司现在是基本上一个团队是负责一个项目,还是很多个项目并行?
张海东:目前重点去抓一个项目,把这个项目做到极致,我觉得这个方向应该不大会变化。在13年14年就是资本涌入我们影视圈的时候,我都没有说我去网罗多几个制片人多开几个戏把我的量做起来,好达到资本市场的什么样的诉求。现在大环境下面,我就更不可能这样去做,因为它没有意义。
ICONSPRO:公司在影视作品的选择上有怎样的标准?最注重的是什么?
张海东:没有特别的设定,我觉得唯一的标准就是一定要做精品,一定要客观地去选择精品。这些东西我觉得真的是可遇不可求。如果说我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IP,我说我不做,我只做原创的,不可能有这样的选择。也不可能说有好的原创作品到了我的手里面,我一定要找寻IP,我觉得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是好剧本,不限题材,不限它的出处。就是好的IP还有多少,好的IP就一定会被你得到吗?到你手上的时候,它还是原来的东西,但有没有附加到别的一些戏外的元素,它会干扰你的创作,投资可能会大,你还有多少资金会放到呈现它的原著的本身上面?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底层逻辑就是说你花多大的精力和心思去呈现它,如果你用心去呈现它,不可能说原来的IP的基础非常好,给你拍砸了。削减掉它原来的热度或者应有的质量一定是有客观原因的,我们这一行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是太多的人为因素在里面。
ICONSPRO:到现在为止,您自己比较印象最深刻的一部作品或者说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是 什么?
张海东:目前我觉得肯定是《对手》了,前前后后一年多的情绪都沉浸在《对手》创作,集大成的一部作品,不容易被复制,也不大可能被复制这么一个作品,因为它集合了太多优秀资源和非常难得的创作因素在里面。
— T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