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电影网]邀专家解读中国电影产业现状
2011.04.12
来源:1905电影网
电影网讯(图杨楠 文/杨雅如 张玮)曾几何时,中国电影在国际赛场上风光一时,从张艺谋、陈凯歌,到贾樟柯、王小帅、王全安,不断带来新惊喜。而从去年开始,华语片集体缺席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情况时有发生。尽管2010年,有63部国产影片在世界上的25个电影节上获得了89个奖项,但平心而论,大部分奖项含金量不高。国内导演似乎越来越喜欢喜欢参展卖片,而不是去参赛。
也因此有不少人开始对这种现象忧心忡忡,更有不少人分析,造成中国电影远离国际奖台,是因为国产电影商业化、娱乐化过激,向钱看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也有人认为不必大惊小怪,由于国内电影市场一片繁荣,让大家更加看重和倚重国内市场,是很正常的现象。[电影网]独家专访了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冯小宁和青年导演乌尔善,解读中国电影与国际奖台无缘的现象。
国产电影娱乐化过激 在商品、娱乐属性间摇摆
国产电影商业化过头 不被观众批评成追求目标
电影要输出正确价值观 娱乐性是电影必备属性
国际获奖不代表艺术性高 迎合观众口味成主流
电影人普遍陷入误区 观念错误频繁向影节谄媚
国产电影娱乐化过激 在商品、娱乐属性间摇摆
国产电影商业化过头 不被观众批评成追求目标
电影要输出正确价值观 娱乐性是电影必备属性
国际获奖不代表艺术性高 迎合观众口味成主流
电影人普遍陷入误区 观念错误频繁向影节谄媚
国产电影娱乐化过激 在商品、娱乐属性间摇摆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100亿,但观众一边买票观看,一边骂电影过度娱乐化,越发低俗。冯小宁认为目前是有些过激,需要往回收收,但乌尔善却认为比起国外的电影,中国的娱乐化并不过度。但在建立价值观方面,冯小宁和乌尔善的观点很一致,两人均认为,中国电影应该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在自己商业电影中输出健康、正面、积极的价值观。
电影网:很多人都觉得我们现在的电影娱乐化过了头,您认可吗?
冯小宁:我国电影刚刚在商业上进行了一定的摸索,有了一定的效果,就是票房上来了,但观众有强烈的一种反映,这个反映其实我在十年前就一直在提了,就是中国电影不能过于娱乐,不能强调票房为上,票房为主都可以,但是不可以唯一。就说我们把票房作为一个拍电影的相当主要的目的,甚至可以达到70%的目的,我觉得都同意,但是你不能违背了艺术规律,因为电影是艺术性的商品。
从商品意义上讲,它是要由票房来换取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价值,但是作为艺术来说,你必须负有社会责任在里头。我认为最基本的底线应该是健康,你连健康的底线都突破的时候,那你就很烂了。
乌尔善:其实大家都有猎奇的心态,电影本身也是感官的体验、有世俗性。电影也可以扩大你生活的体验,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我觉得应该算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吧,所以观众也不会太反感。
其实我们电影观众对电影的衡量标准本身就不相同,一部分文艺青年以欧洲电影节衡量电影,一部分人以好莱坞奥斯卡的标准看电影,还有一部分以电视节目的标准看电影,所以大家对电影的审美不太可能达成一致,出现争议也就很正常了。
国产电影商业化过头 不被观众批评成追求目标
电影网:我们对电影的商品属性和艺术属性的认知的过程中,难道一直是来回摇摆的?
冯小宁:对,比如说我们小时候那会儿是讲究政治挂帅,所有的电影必须是强调它的思想性,但有时候就忽视了可看性和真实性。改革开放以后,像张艺谋、凯歌他们这些人拍了一批很艺术性的电影,很本土文化的电影,那么这些电影就转向了一种追求艺术性,但是它的商业性和可看性几乎没有。
到后来,中国电影经过了若干年的混乱之后,开始进入到商业市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清晰的线路。现在我们走这个方面,走过头了、过激了。整个这个群体,不是个人,有些人做得还是很好,但你现在要往回偏一些,往回找一些,让老百姓能够看了电影以后,出电影院不骂,这是一个追求的目标。
到后来,中国电影经过了若干年的混乱之后,开始进入到商业市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清晰的线路。现在我们走这个方面,走过头了、过激了。整个这个群体,不是个人,有些人做得还是很好,但你现在要往回偏一些,往回找一些,让老百姓能够看了电影以后,出电影院不骂,这是一个追求的目标。
电影要输出正确价值观 娱乐性是电影必备属性
电影网:您觉得好的商业电影除了需要娱乐化,还需要什么?
乌尔善:好的商业电影一定要具备娱乐性,这是电影存在的依据,进入市场的投资方的钱也不是白来的,你要回报给他们。观众是买票来的,不是你施舍他们来的,你为什么不让他们得到娱乐,凭什么玩弄他们渴望得到娱乐的心理。电影本来就不是拍给自己看的,导演还要停留在个人创作上,那肯定不行。
但虽然是商业电影,还是一定要输出正确、健康的价值观。电影的故事可以很简单,但要传达一种真善美的东西,你看好莱坞大片也是,最后都是落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了理想奋斗等向上、积极的思想。所谓爆炸场面、大牌演员、好故事……这些都是附加值,是附加在这个价值观基础之上的,这样观众才会喜欢。
国际获奖不代表艺术性高 迎合观众口味成主流
不少人都觉得我们电影近年屡次与国际大奖擦肩而过,就是因为太过商业化,电影为了票房而拍,而缺乏艺术性。对此,冯小宁和乌尔善都不认同,他们认为不是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就有艺术性,没有获奖的就太过商业和低俗。
电影网:最近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大奖很少,有些人因此忧心忡忡,觉得是咱们的电影出了问题,您觉得呢?
乌尔善:我不认为电影是为了电影节、小众、批评家、电影理论家拍的电影。电影如果离开民众是没有办法生存的。奖项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美国著名导演库布里克就没有获过什么奖,不能影响他的伟大。用奖项衡量一个导演未免偏颇了。
自己没有标准,你就希望依赖别人的标准。我也不认为三大电影节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有多大的,每个电影节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中国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金棕榈电影或者奥斯卡获奖影片,在中国放也不一定有人看。即使《卧虎藏龙》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但在国内也不过才2000多万票房。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不能刻舟求剑,直接把人家的搬过来,而是应该建立自己的标准。
电影人普遍陷入误区 观念错误频繁向影节谄媚
电影网:可能现在有一些导演,还是觉得在国际上获奖了,就能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你怎么看?
冯小宁:我们的电影人,尤其爱电影的年轻人有一个误区,这个误区就是按照张艺谋他们的路子走,先弄点艺术片,在国际上获了奖,甚至这样的还有一个导向错误,好多人就是为了讨好西方的电影节,专门拍人家胃口的电影,这点上实际上把自己走偏了,你会废掉的,你会真的成为一个废人。
因为你的电影不大众,观众不接受,有时候导演自己也糊涂,说我在国际电影节获奖了,为什么你们这帮人还看不懂?这你错了,国际电影节评选的时候,它是有它的眼光的,它有它的文化眼光和艺术形态眼光,是从他的目标出发,给不给你这个奖,里头含着暗招,我觉得这一点上不要犯糊涂,很多年轻人不要走弯路,这就是获了这些奖,法国好像有100多个电影节,甭把这个当问题,咱们找一个村子,咱们自己中国也能组织一个电影节。电影节在世界上本来就是一个文化交流,互相业内学习的过程,评奖只是一种理由,就说一种游戏,我觉得不要太把它当个东西。
乌尔善:不要把参加电影节的电影当做艺术电影,现在大家好像把文艺片和商业电影变成了高尚和低俗的区别了,我觉得这是错误的观念。我不认为艺术电影和艺术是一致的,我也不认为好看的电影就是低俗的,这两个概念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看问题的角度,做一个思考状不代表你就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