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

《总铺师》陈玉勋谈台湾人:三八、健忘、乐观

2013.11.05 来源:凤凰网


《总铺师》是今年台湾最火的电影

    2013年,台湾最火的电影无疑是陈玉勋执导的喜剧《总铺师》,这部探讨台湾饮食文化、充满台湾味的电影,不仅传出好口碑,气势如虹地卖出台币破三亿的票房佳绩,原创主题曲更成为年度神曲,响遍大街小巷。尽管本片在金马五十只入围了原创电影音乐与原创电影歌曲,让许多影迷抱屈,但毫无疑问的是,《总铺师》是今年台湾讨论度最高、最受观众喜爱的电影。
 
    《总铺师》导演陈玉勋,多年前自编自导的荒谬喜剧《热带鱼》拿下卢卡诺影展蓝豹奖与金马最佳剧本奖,初试啼声就一鸣惊人,是当年最被看好的新导演。之后台湾电影大环境陷入谷底,第二部作品《爱情来了》票房凄惨,陈玉勋愤然离开电影圈,被台湾资深影评人闻天祥形容是“悲壮的喜剧家”。蛰伏已久的陈玉勋重出江湖,作品看似讲述做菜大厨的故事,实则是一个才华洋溢的电影人回首二十年来,对自己逃离电影、而后回归电影的告解。
 
最多大师的弟子
 
    毕业于淡江大学图书馆系,陈玉勋与电影结缘,恩师是导演王小棣。他学生时代到大传系的摄影棚当助理玩出兴趣,升大四的暑假,被介绍去导演王小棣的工作室实习。然而,自认个性懒惰的陈玉勋,当时并没有立刻走上创作这条路。离开学校后,陈玉勋去王小棣的公司玩,王小棣误以为他前来应征,要他隔天来上班。陈玉勋是适合走这条路的,他的创作天份很快受到王小棣赏识,半年后就被提拔当导演。
 
    而陈玉勋奔放不羁的创作风格,是受到蔡明亮的启发。陈玉勋刚入行时,跟着蔡明亮拍过几个月的电视剧。“有一天我们拍戏拍拍拍,他叫一个演员打扮成蟑螂!这样也可以拍?他敢这样拍!”陈玉勋大受震撼,拍电影何必管东管西、自我拘束?他的风格天马行空,充满奇想,正是因为如此。
 
    今年五月,李安返台参加文化部对谈,忽然说道二十年前,曾在号召下当起辅导新导演的老师,他被分配指导陈玉勋,不过陈玉勋很不听话,要陈改剧本也不听,但后来《热带鱼》却是里面最好的作品,李安还说,“有天分的人不会听你的,没办法教,我们只要不要把他们教坏就好了。”
 
    “那时候在写一个短片剧本,他是指导老师我就给他看,他很不屑。”陈玉勋回忆,李安很严厉,批评他的剧本太文艺腔。“我那时很不服气,还是硬照那样拍。”然而多年之后,陈玉勋发现李安的批评是对的,只是自己境界不到,根本听不进前辈的建言。
 
    “李安当时在筹拍《饮食男女》,准备的时候状况很多,看得出来他的心情不太好, 我又是一个傻傻的年轻人。可是他真的是非常好的一个人,很热心很聪明。”陈玉勋拍完《热带鱼》后,有次碰到李安,“他很高兴,他看了电影,觉得我拍得很好,把我夸奖了一大堆,那时候他还问我要不要跟他去美国。我不敢去,真的不敢去。”为什么拒绝?他憨憨笑着说,“因为我英文不好。”
《总铺师》是对电影生涯的告解

台湾社会关键词:荒谬、三八、健忘、乐观
 
《总铺师》是对电影生涯的告解
 
    一部好的电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总铺师》表面上是一个大厨做料理的故事,其实是在谈电影。如果理解陈玉勋的深意,观看《总铺师》就有了全新的视角。剧中憨人师淡泊名利,宁愿当个流浪汉做菜给游民吃;鬼头师亦正亦邪,曾为了他所坚持的厨艺动刀杀人;苍蝇师被公认是全台第一的总铺师,是正统大师,料理界的三大传奇,正意味着各式各样的艺术家本色。
 
    “创作时我有很多过不去的地方,我就会想到很多前辈,他们的影子就在那边。有些前辈可能走了一条艺术的路,就像憨人师一样住在月球。”创作是一条孤独的路,从事创作的人,很容易看懂陈玉勋的弦外之音。电影上片没多久,有个编剧写信给陈玉勋,一个大男生,说他看过《总铺师》后,哭个不停。
 
    《总铺师》剧情描述台湾北中南的办桌界,分别有代表“人”、“鬼”、“神” 的三大高手憨人师(吴念真饰)、鬼头师(喜翔饰)、苍蝇师(柯一正饰),近代办桌文化势微,人鬼神随之匿迹。已故大厨“苍蝇师”的女儿詹小婉(夏于乔饰)不愿继承家业,做着星梦在台北闯荡多年,不料为了一笔意外的债务逃回老家。躲债期间,她认识了“料理医生”叶如海(杨佑宁饰),与继母膨风嫂(林美秀饰)在网友与善良黑道份子的帮助下,决心向办桌大赛挑战,做出一桌传统风味的古早菜。
 
    剧中小婉的父亲认为她有料理天分,希望女儿传承家业,她一心想逃开,心里却是萦绕不去的愧疚,这是陈玉勋自我的投射。在台湾拍电影不赚钱,陈玉勋拍完《热带鱼》后,成为众所瞩目的新锐导演,却依旧过着苦哈哈的穷日子。而后颓败的台湾电影工业走到尽头,他的第二部作品《爱情来了》票房惨败,陈玉勋穷怕了,改行拍起广告,离开电影圈,一走就是十多年。
 
    陈玉勋的广告幽默逗趣,在台湾几乎无人不知,每每一推出就引起讨论。这几年台湾电影起飞,许多人力劝陈玉勋重回电影圈,拍一部他所擅长、市场又讨好的喜剧电影。“我可能拍广告拍得很快乐,可是我心里对电影有某种责任感或愧疚,过了十几年我又回来,战战兢兢,又怕自己能力不足。”电影中,几位前辈与许多可爱小人物的出现,帮助少根筋的小婉达成目标。而办桌就像拍电影,需要群策群力才能完成。
 
    电影也反映形形色色的电影圈百态,陈玉勋说,有人希望受到大众认同、有人追求自我、有人图个虚名、有人只是为了赚钱,也有人希望得到评审肯定就好。剧中三个评审就是影评人。“有很多影评让人想笑,太扯了。这种人根本看不懂我的电影,也写得跟真的一样。我看不起那些不懂装懂、装模作样的人。”电影最后的办桌比赛中,三位评审的夸张演出,有些观众以为浮夸不实,背后其实是创作者深刻的讽刺。
 
台湾社会关键词:荒谬、三八、健忘、乐观
 
    打出“台式史诗喜剧”的定位,不仅是营销手法,其实传达导演对自己、对台湾电影的期许。对于“国际化”的呼声,或是“本土台湾电影走不出去”的质疑,陈玉勋不太认同。
 
    喜剧尤其反映了文化,“我在想台湾为什么不能走自己的路?台湾人个性很鲜明,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社会你不觉得吗?人很乐观,又很健忘,很多很三八的事情。他不像欧洲那种幽默,可能接近泰国一点,可是又不一样,作喜剧我就很想做一个属于台湾气味的喜剧。”
 
    陈玉勋的喜剧不仅是喜剧。1994年的处女作《热带鱼》,以台湾学子的升学梦魇和一桩绑票案件为本,批判教育、交通、媒体、警政、家庭关系、公共建设与城乡差距,情节荒谬逗趣,兼具想象力与批判性。二十年后强势回归,《总铺师》在笑闹下不着痕迹地讽刺电影界弥漫的功利主义,以及欺世盗名之辈的小人嘴脸,然而,又能看见台湾民间独特的乐观、善良与热情,藉此召唤失落的传统,温暖地烹调出古早味、古早心。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