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电影资讯

导演刁亦男:“黑的煤,薄的冰”成功浮出水面

Serko 2014.03.13 来源:1905电影网

    

    电影网专稿 2007年,有记者在戛纳遇到了入围一种关注单元的导演刁亦男,当问及对奖项有无期待的问题时,刁亦男回答的很干脆,他表示没有考虑,“因为评委的口味是无法控制的”,唯一期望的是电影《夜车》的发行能够顺利。交谈的最后,刁亦男透露了自己的下一部影片,“有可能还是与警察相关的刑侦片,结局还会是开放式的。”

《白日焰火》中英文两种标题反应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不同 

    没人能够想到,7年后,这部由廖凡出演,取名为《黑的煤,薄的冰》(中译为《白日焰火》的片子成功打动了第64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委们,夺得最佳影片金熊奖、最佳男演员银熊奖两项殊荣。也为久违国际影坛颁奖礼的中国导演们挽回了一丝脸面。
    由于知名度较低,各大媒体得知消息后纷纷用“黑马”、“爆冷”等字眼嘉奖这位默默无闻多年的电影人,不仅媒体对刁亦男很陌生,就连柏林影节评委梁朝伟在点评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中国影片时也一脸抱歉的表示不熟悉导演及其风格。与刁亦男合作过的女演员桂纶镁在评价他的前两部作品时用“巨大的力量”,来形容影片所表现的平淡故事中蕴含的潜力。
    刁亦男的电影生涯从做编剧开始,先后参与过《爱情麻辣烫》《走到底》《洗澡》等影片的编剧工作,当意识到编剧永远无法保证自己的想法完全实现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导演之路。截至2014年,由刁亦男自编自导的影片已达三部,处女作《制服》获得第22届温哥华电影节最佳影片龙虎奖。第二部作品《夜车》入围第60届戛纳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也成为当年独立电影海外发行的黑马。

《夜车》 中生活在小城中主人公们的生活如同一辆在黑夜中行驶的汽车,枯燥而了无生趣 

偏远小城、压抑的角色 现实与梦幻交织
    刁亦男在11年的创作中始终围绕着社会底层人群,把故事的背景刻意设置在外省或边远地区,他认为外省小城发展变化缓慢,里面的空间使过去与现在两种现实并存,“如果我要拍一部哥特式的悬疑片,我就会选择一个荒凉、颓败、神秘而蛮荒的地区作为故事背景,要是放在国际大都市这个故事就不会那么可信。”
    正如片名所透露出的信息,《夜车》中生活在小城中主人公们的生活如同一辆在黑夜中行驶的汽车,枯燥而了无生趣,担任法警的单身女人遇到经她手妻子被判死刑的男人李军,两人在极度痛苦的情境中共同经历了内心觉醒的过程。

《制服》的主人公 在享受着“制服”带来的特权的同时,也躲避着真警察们的注意 

    处女作《制服》表现的非常“超现实”,一名裁缝利用遗落在店里的警服完成了身份的转换,在享受着“制服”带来的特权的同时,也躲避着真警察们的注意。公检法人员、压抑的角色以及突如其来情境的转变贯穿着刁亦男作品的始终,在得到一些转变的同时,主人公境遇急转直下,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白日焰火》的成功,无法验证中国文艺片已经崛起

中国文艺片任重道远 导演个人能力更重要
    《白日焰火》中英文两种标题反应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不同,煤堆与冰是现实的,白日焰火是梦幻的,煤堆是发现碎尸的地方,冰是凶杀现场,两者结合,共同构成了凶杀案的事实。
    刁亦男在柏林遇到了一个更加梦幻的现实,他一度在颁奖台哽咽,更说出了压抑在内心多年的话语,“这个梦,醒不了。”《白日焰火》获奖后国内媒体欢呼雀跃,更有乐观者认为中国文艺片逆袭成功。事实上,某个国家在某届影节上“大获全胜”并不能证明一个国家电影崛起,更无法印证某种类型片的“复兴”。刁亦男的获奖,是对他本人电影创作能力的肯定。“哈尔滨特别冷,零下三四十度,我们的机器经常不工作,但人还得工作。可能那么冷大家就容易抱团吧,越冷的时候就越需要温暖、需要抱团,反而形成了一种力量,让这个剧组可以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刁亦男在被问及拍戏遇到的艰难时并没有讲太多,反而感谢整个剧组的工作人员。
    “他们是自己思维模式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刁亦男和他电影中的人物游离于现实与梦幻的边界上,他的“白日梦”被认可,自己也“浮出水面”,成为了一名有商业价值的导演。

文/Serko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