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艳后 (2006)

Marie Antoinette

【从《迷失东京》到《绝代艳后》】   索菲亚·科波拉一直醉心于18世纪的法国历史,在她心中,凡尔赛宫不再是一座宫廷建筑,而是一个国家历史的浓缩。而对于红颜薄命的玛丽,科波拉则多了一份同情。在她看来,用七年的时间来等待一段真正的婚姻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人们只会记得那个少不更事的皇后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面包,他们为什么不吃蛋糕?但事实上,玛丽只是君主制度的一只替罪羊,没有人会去关注让一个女孩变得如此奢靡的原因,这部影片可以让观众看到玛丽的另一面。《绝代艳后》侧重驳斥之前历史学家对这位悲剧皇后的误解,力图全面客观地表现这位无心政治,只会享乐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的短暂一生。   索菲亚·科波拉的剧本都有“忧郁”的元素,这是她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尽管她本人并不忧郁。改写安东尼娅o弗雷泽的小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科波拉将剧本集中在玛丽在凡尔赛宫中的那一段日子。开始于14岁嫁到法国,截至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那个时候的玛丽刚过而立之年。她的剧本所关注的不是历史对玛丽的评价,而是宫廷中这些年轻人的活力和感染力,能够让观众融入其中,一起去回溯那段奢华的历史。科波拉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既然观众看《迷失东京》能够像置身东京一样,那么我想这部影片也同样能够让观众如同进入凡尔赛宫中一样。” 【歌舞升平】   感谢索菲亚·科波拉,因为在这部《绝代艳后》中,我们看不到太多的悲剧。虽然我们已然知道这位法国皇后最终的归宿,但我们还是更希望看到那个裙裾飞扬的开心佳人,而不是狂热革命者断头台上无奈的祭品。诱惑的妖娆、艳丽的服饰和上层贵族无休止的派对,真实的还原了18世纪末期法国宫廷的奢靡,用一种近乎调侃的方式勾勒出绝世红颜玛丽长不大的前半生。   值得一提的还有音乐。虽然是一部讲述18世纪宫廷故事的影片,但影片的配乐让很多地方看起来更像是现代的MTV。80年代的摇滚乐、鲜艳的画面加上快速的镜头切换,赋予了18世纪宫廷舞会一种全新的风格,正如科波拉所塑造的这个全新玛丽,可以说她这次对古装影片配乐的新尝试也是相当成功的。欢闹的节奏,明快的舞步。也许应该归功于《迷失东京》,科波拉成功的将更多的观众带进了影院,来欣赏法国大革命血雨腥风前最后的宁静。被淡化了的宫廷争斗、看似调侃般的政治倾轧和皇后私生活的桃色绯闻,法兰西帝国摇摇欲坠的江山成了一幕巨大的“背景墙”,那上面演绎的是一段我们更希望看到的“历史”。   科波拉镜头下的玛丽大多数时间是快乐的,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一部重现历史颇有政治深度的史诗片,科波拉删除了玛丽最后悲剧性的结局,放纵的青春、无味的爱情、奢华的宫廷生活,科波拉眼中的玛丽只是一个被卷入历史洪流中的无助女孩,她快乐、率真,却又任性、不懂人情世故,也许法国人不会喜欢这样的玛丽,因为她与如今的帕里斯·希尔顿倒是很相似。·投资4000万美元的《绝代艳后》是索菲亚·科波拉的第3部电影,也是她获得预算最多的一次。 ·索菲亚·科波拉一直专注于独立影片的制作,《绝代艳后》早在《迷失东京》之前就提上了日程,但庞大的预算成为改编的最大障碍。 ·科波拉选择了安东尼娅·弗雷泽2001年出版的传记小说《玛丽·安托瓦内特:旅程》(Marie Antoinette:The Journey)作为改编对象,而非史蒂芬·茨威格撰写的经典传记:《断头王后:革命与婚姻的双重悲剧》(Marie Antoinette:the portrait of an average woman)。因为后者对玛丽皇后的刻画角度更偏重于政治和历史,而前者则更具有人物触感。 ·凡尔赛宫的实景拍摄是本片的一大亮点,索菲亚·科波拉史无前例的获得了凡尔赛宫的拍摄许可。 ·在影片拍摄的十二周内,每周一当凡尔赛宫不向公众开放的时候,在宫内都可以看到摄制组忙碌的身影。 ·“镜子大厅”的维修工作要一直持续到2007年才会最终完成,但科波拉还是获得准许进入其中,以真实的背景完成影片里最奢华的一个场景。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