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神话】
由加斯顿·勒鲁的同名小说改编、由音乐剧天王安德鲁·劳伊德·韦伯制作的音乐剧《歌剧魅影》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舞台剧,全球票房高达32亿美元,这个数字让任何作品都望而生畏。
从1986年10月9日在伦敦的女王剧院首映开始,音乐剧《歌剧魅影》在18个国家共上演了65000场,累计观众人数已经多达8000万,到2003年8月,《歌剧魅影》迎来了第70000场演出。除了令人瞠目的票房和生命力之外,《歌剧魅影》还曾赢得50多个奖项,其中包括3项英国戏剧权威奖奥利弗奖、7项托尼奖、7项纽约戏剧委员会奖和3项纽约外剧评人奖。
《歌剧魅影》在美国首次公演于1988年1月,由此成为百老汇第二大长寿剧目(第一名为《猫》),观众人数超过1030万。1987年,由迈克尔·克劳福德(Michael Crawford)和莎拉·布莱曼倾情演绎的音乐剧原声大碟面世,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原声碟,销量高达4000多万张,由此也让英国音乐剧首次荣登唱片榜榜首。
【金牌搭档】
《歌剧魅影》最早源于法国作家加斯顿·勒鲁(Gaston Leroux)1911年出版的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在20世纪20年代,这本小说成为无声电影和早期恐怖电影的宠儿,解放前中国拍摄的电影《夜半歌声》就是根据此书改编。在这些电影中,“魅影”一直只是吸血鬼之类的怪物,电影投资者只是考虑他的形象如何能将观众吓个半死。直到安德鲁·劳伊德·韦伯发现了这部小说,在他看来,“魅影”并不只是一个单纯刺激观众神经的怪物,他有着过人的音乐才华,是一个优秀的作曲家和歌唱家。于是,在韦伯的版本中,“魅影”便成为了一个个性鲜明、让人同情的悲剧性人物,而且“魅影”与克里斯汀的爱情戏也明显多于原著。
将《歌剧魅影》带到百老汇之后,韦伯找到了导演乔·舒马赫,希望将这部音乐剧拍成电影。当时是1988年,韦伯相当看好舒马赫执导的《捉鬼小精灵》,而且他认为舒马赫对音乐有极高的鉴赏力,懂得如何用音乐讲故事。在莎拉·布莱曼退出演出计划之后,失去了自己的缪斯的韦伯决定推迟拍摄计划,随后的几年间,韦伯一度希望舒马赫能和他一起合作音乐剧,但舒马赫总是片约缠身,拍摄了一系列热门影片,其中包括《永远的蝙蝠侠》、《杀戮时刻》、《终极证人》、《8毫米》、《城市英雄》和用12天拍摄完成的《狙击电话亭》等。
2002年12月,韦伯和舒马赫相约共进晚餐,韦伯再次提出邀请,而当时舒马赫正在酝酿一次全新的尝试,这个音乐剧应该是个不错的挑战。而且对于这部著名音乐剧来说,有太多的人不能在剧院中一饱眼福,要么买不起门票,要么无处观赏。舒马赫曾以《音乐之声》举例:“有多少人看过舞台上的《音乐之声》?与电影版的观众人数肯定相差悬殊。有那么多的人喜爱安德鲁的音乐,他们一直向往亲眼目睹《歌剧魅影》,电影会让他们终偿所愿。”
在改编剧本期间,舒马赫和韦伯对几位主要角色的背景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音乐剧中,观众无法看到“魅影”的童年时期,而电影则有优势将这一幕重现给观众,从而让观众更理解“魅影”的处境。舒马赫专攻拍摄,韦恩专攻音乐,两个在各自领域成就非凡的艺术家优势互补,而且给予了对方足够的发挥空间。
【精心打造】
电影版《剧院魅影》保留了音乐剧中的大量著名乐章,同时也加入了韦伯为电影专门创作的新乐曲。无论是老歌还是新作,韦伯都大量借用了电影音响的艺术处理手法。而导演舒马赫也要求所有歌曲都由扮演角色的电影演员亲自演唱,从而逼真的在音乐电影中表达情感。男主角的杰纳德·巴特勒曾被导演要求强化训练演唱,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巴特勒不能正常的说话,本能的用歌声同别人交流。
为了完成周密的计划,剧组甚至在位于松林摄影棚的韦伯工作室里搭建了录音棚,用于演员及时的录下唱段,为随后的拍摄做准备。即便如此,演唱和表演的衔接仍然越发紧迫,最初演员们在开拍段落前的3周录制好唱段,而到了拍摄尾声,录音比拍摄只提前了3小时,剧组人员不得不从早晨6点就开始调试。
影片的主要场景都是在英国的松林摄影棚拍摄的,由8处布景组成,建造总共耗时10个多月,使用了73吨钢材、15000升涂料、总计超过92英里长的木料和52英里长的脚手架。影片剧组的工作人员潜心研究了大量文学和建筑学的书籍,在史料的基础上重建了巴黎歌剧院的内景,豪华的包厢、金碧辉煌的台柱和雕像、假面舞会的奢华场景,这些布景与华丽的人物服装如同时间倒流一般,把观众带回到了当时的巴黎。片中重要的道具,那座17英尺高、13.2英尺宽、重达2.2吨的水晶吊灯用去了2万多枚施华洛士奇水晶,仅此一项就耗资130多万美元,吊灯制作耗时4个月,装配到摄影棚中就用去了整整4天。而最后一幕高潮戏的地点,“魅影”那座带有管风琴的地下宫殿也耗去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搭建完成。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