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世纪福克斯公司于1959年筹划拍摄史诗巨作《埃及艳后》时,或许他们信心满满的力图创造又一个史诗神作,但是从1960年正式开拍后,整部影片的拍摄过程直到最后的票房都超出他们当初的想象。最终,用3年的时间,20世纪福克斯缔造了一部话题之作,其话题绵延至今,而20世纪福克斯却没从其中捞到什么好处,甚至险些破产。
实际上,《埃及艳后》正是当时好莱坞史诗片风潮的产物,别的不说,米高梅一部《宾虚》(1959)摘得1960年奥斯卡近一打奖项就足以让20世纪福克斯对《埃及艳后》寄予厚望。为吸引注意力,他们抛弃了原本计划的女主角琼·柯林斯,转而启用当时名声正盛的伊丽莎白·泰勒,并公开宣称给予其百万美金的片酬,这在当时已属天文数字,虽然当红女星加顶级片酬确实赚足了眼球,但是事后证明,制片方将为这个选择付出沉重的代价。
为了表现埃及艳后那场史诗传奇,制片方首先要做的就是还原当时的宏伟帝国和奢华宫廷生活的场景,在还未有先进特效技术的20世纪60年代,这一切都需要搭起耗资巨大的实景。制片方的史诗巨作情节又加重了这一仿真特效激情,以至于有人惊呼,本片几乎搭建了一个罗马城,而影片最后的造价高达4400万美元,算上通货膨胀考虑,相当于今天的4亿美金之巨。造成这一巨资的还不单是外景搭建而已,更重要的是本片拍摄过程中频频延期和反复,作为女主角的伊丽莎白·泰勒,在本片于英国开拍后不久便就患病停止拍摄,直接结果是需要她出场的桥段不得不停摆,由于几乎所有场景都需要泰勒露脸,实际上也导致了整个影片制作过程的中断。由于英国的多变的天气对于泰勒恢复病情十分不利,所以制片方决定将拍摄地转移到罗马,此举导致在英国已经搭建的场景前功尽弃,不得不在罗马重新搭景。当时本片的导演还是鲁宾·马莫利安,终于,在1961年,难以忍受影片拍摄过程的折磨和与伊丽莎白的合作后,他于当年一月辞去导演一职,约瑟夫·L·曼凯维奇接替了他。
作为之前拍摄过《恺撒大帝》(1953)的导演,约瑟夫·L·曼凯维奇显然对大场面和史诗题材具有更强的掌控力。在1961年,20世纪福克斯历史上的金牌总裁扎努克也重返公司,担任主席职务,此时的20世纪福克斯已经财政上陷入困难,他以更有魄力的管理团队推动了《埃及艳后》迟缓的进展,加速了它的完成。但是,当影片拍摄进入正轨后,伊丽莎白·泰勒和男主角理查德·伯顿的绯闻又给影片的拍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麻烦,理查德·伯顿作为善于表现莎翁笔下角色的英国巨星,扮演安东尼一角可谓极佳的选择。但是拍摄过程中,他与伊丽莎白泰勒却假戏真做,渐生感情,闹得沸沸扬扬,而事后也有人认为,这是20世纪福克斯有意放出的绯闻,但是那时的社会对此类花边新闻宽容度有限,观众对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感,以至于有人认为这对此后的电影票房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
经过艰难的拍摄过程,本片终于杀青,但在约瑟夫·L·曼凯维奇雄心勃勃准备剪辑之时,又闹出一场风波,按照他的想法,本片应该被剪辑成两部各3个小时的作品为佳,即《凯撒与克里奥佩特拉》和《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但是制片方坚决反对这样的建议。而制片方也在后期制作期间,莫名其妙的解雇了曼凯维奇,但是显然,对于由曼凯维奇亲自在乱局中拍摄完成了的本片来说,让其他人来完成剪辑,实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制片方不得不重新请回曼凯维奇,完成了本片的剪辑工作,但是依然坚持单集影片的方式,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最后的4个小时的版本。
影片上映后的结果大家都已经很熟悉,当年票房惨败,并遭到观众和影评界的恶评。而在奥斯卡方面,本片当年获得了最终9项提名,却大多为非表演类的提名,被寄予厚望的泰勒没有获得任何成绩,倒是在拍摄过程中更低调的雷克斯·哈里森获得了最佳男主角提名,20世纪福克斯的最终成绩也是如化妆、视效这样的4个奥斯卡奖项,与《宾虚》的成绩显然不可同日而语。20世纪福克斯因为对本片巨大的投入和微小的所得,几乎破产,不得不变卖了263亩的外景地,此后扎努克不得不带领20世纪福克斯公司,通过低成本的流行电影稳住阵脚,并在1965年凭借《音乐之声》820万美元成本博得1.5亿美元票房的收益才彻底扭转财政困境。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