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疲力尽 (1960)

À bout de souffle

60年代风涌潮卷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开山之作,不但让戈达尔一举成名,也捧红了法国一代巨星贝尔蒙多。这是戈达尔的第一部故事片,从40年代美国黑帮片中吸取灵感,后又以其新潮的风格反过来影响美国60年代的电影。特吕弗提供的故事来自一个新闻事件影。采用了跳剪、异常角度、简略剪辑,让观众感受角色生活的“瞬间”,为电影制作开启了更自由、更个人化的空间。这种毫无规律可言的剪接方式和极端随意的拍摄方式,打破了美国电影中惯有的叙事模式和陈套的情节。1983年的美国重拍版由理察·基尔主演,重心放在了剧情上,对于电影语汇毫无创新。 1959年被法国《电影手册》定义为“一个电影的分水岭”,一个显见的原因是,1959年的巴黎街头,戈达尔正在拍《筋疲力尽》,可以说现代电影始于此。自从1942年奥逊·威尔斯的处女作《公民凯恩》问世以来,再也没有谁的第一部影片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了。影片忠实地记录了戈达尔的“跳接”技术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但是正如他们自己也同样感到震惊一样,这实际上是后知后觉的。关于这部电影,最重要的革命在于它肆无忌惮前进的步伐、超然脱俗和藐视权威的个性,以及它那些自我迷恋的年轻的男女主人公和对更大的社会的遗忘。 从《筋疲力尽》到《雌雄大盗》(1967)再到《疯狂假期》(1973),以及1960年代末期的青春剧变,有一条直线的发展进程。在美国好莱坞1967年到1974年的黄金时期,这部电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你甚至可以开始不去关心艾尔·帕西诺、沃伦·比蒂、杰克·尼克尼克尔森、西恩·潘所演的那些角色,在让-保罗·贝尔蒙多扮演的漫不经心的杀手米歇尔之后直线下降。 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到今天,《筋疲力尽》依旧是一部真实生动的电影,保持着让人震惊的能量,始终吸引着我们。在这其中最令人着迷的就是两位年轻的主角:天真烂漫、与道德无关。偷车贼米歇尔最崇拜的偶像是亨佛莱·鲍嘉而且还要装出比他还强硬;帕特丽夏(简·塞伯格饰)是一位在巴黎街头叫卖纽约先驱论坛报的美国人,正在等待巴黎大学的录取通知。 他们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吗?影片中所有重要的杀人事件总是偶然出现在米歇尔意外获得其他某个人的手枪,而帕特丽夏随着他卷入其中的原因也是为了平衡他这个小混混角色的情感、性爱和魅力。 米歇尔希望能够像自己最爱的电影中的明星一样成为硬汉。他在镜子里联系面部表情,带着一顶帽子,而且无论在何时都要叼着一根香烟,把香烟从自己的嘴里放到别人嘴里。真是无处不在的香烟,当米歇尔死的时候也从口里呼出了烟,戈达尔似乎只是在和我们开玩笑。但是在26岁的贝尔蒙多身上还是有一点儿青春期的稚嫩,而且当我们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他的帽子和香烟对于他的脸来说似乎都显得太大了。鲍斯雷·克劳瑟在纽约时报的评论里激动地将他形容为"像施了催眠术一样难看",但是那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与让·迦本和杰拉尔·德帕迪约并驾齐驱的法国最大牌影星。 简·塞伯格最初在美国的发展几乎是以悲剧收场。奥托·普雷明格发起的一场天才选秀活动中找到了她来出演《圣女贞德》(Saint Joan 1957),结果获得如潮恶评;更加糟糕的表现还是在下一部电影中《你好,忧愁》(Bonjour Tristesse 1958),虽然普雷明格努力想证明自己的发掘是正确的。随后她来到了欧洲,21岁的她在戈达尔的电影《筋疲力尽》中试镜。 她的帕特丽夏是这部电影中一个巨大的谜团,至少米歇尔还可以或多或少都猜出来:他摆出一副强盗的姿态,维持着一张冷酷的面孔,实际上内心里怕得要命。但是帕特丽夏又是怎样的呢?不知何故当她考虑到自己怀孕的时候似乎从未变得如此重要过,而且米歇尔还是孩子的父亲。她搜集到一系列关于米歇尔的信息(他是一个凶手,他已经结婚了,他不止有一个名字),这些我们都可以很迅速地对他作出鉴定但是在她心里想的又是什么呢?甚至在她出卖了他显示出不在乎米歇尔,也不在乎对与错,只是想测验出自己是否真的爱他。在对这部电影的评论中,没有人把她看成是怪物或者更邪恶,因为她要比米歇尔显得更没有这么蛊惑。 影片《筋疲力尽》总结起来就是关于一个死者的传说。它作为法国新浪潮重要的代表之一,反对法国传统电影,创造出一种更加粗糙、更具有实验性的风格化特征。很多新浪潮的导演当时都是反对正流派的杂志《电影手册》里的评论家。《筋疲力尽》中的演职员表就是一份新浪潮的花名册,包括了不止有戈达尔的执导还有弗郎索瓦·特吕弗的原创故事,克劳德·夏布洛尔的制片管理和技术顾问,作家皮埃尔·宝兰格(Pierre Boulanger)扮演警察局长,还有一些小角色是特吕弗和戈达尔自己出演的。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在1950年代的犯罪影片直接对新浪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扮演在巴黎奥利机场采访帕特丽夏的一名记者。他在其中阐发了著名的言论(生活中有两件事情很重要,对于男人而言,是女人,对于女人而言,就是钱。) 在这部影片中戈达尔的重要合作者就是摄影师拉乌尔·库塔尔(Raoul Coutard),与他合作过多年,最著名的影片是《周末》Weekend(1967)。这是库塔尔的第四部电影,而且他的工作方式也变成了传奇。在1960年代,戈达尔继续成为最著名的革新者,保持着先锋的试验姿态,虽然后来他不再坚持下去。简而言之戈达尔在电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以和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以及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相提并论。·与传闻相反的是,让-吕克·戈达尔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并不是没有准备剧本。他只是在刚开始拍摄的时候还没有一个完成的剧本,然后在每天早晨先写好当天要拍摄的那些戏。与此情况相同的电影还有他的《狂人皮埃罗》(Pierrot le fou 1965)。 ·为了制造出更加疏理和自然的效果,让-吕克·戈达尔在每场戏即将开拍的时候才会给出每位演员各自的台词。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买不起摄影推车,在电影里有很多拍摄场景,都是摄影师坐在轮椅上由他自己来推动这辆"车"的。这招是戈达尔从让-皮埃尔·梅尔维尔那儿学过来的,后者就是采用这项低成本技术完成了影片《大盗鲍勃》(Bob le flambeur 1955)和《海的沉默》(Le Silence de la Mer 1949)。 ·根据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说法,在后期制作阶段,由于第一次剪辑的版本太长了无法发行上映,期间戈达尔曾经向他咨询过。梅尔维尔并没有建议他把整段场景从电影中剪掉,而是建议戈达尔这儿剪一点那儿剪一点,于是就有了如今介绍这部电影时最引人注目的"跳剪"技术。 ·导演客串:(让-吕克·戈达尔)在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个带着太阳镜正在读报纸的过路人,他认出了米歇尔,然后跑开了打算向警察告发他。 ·这部电影是献给Monogram Pictures电影公司的。 ·1983年的美国重拍版由理察·基尔主演,重心放在了剧情上,对于电影语汇毫无创新。 ·影片中米歇尔的化名是拉·科瓦奇(Laszlo Kovacs),有无数人曾经猜测这个名字与匈牙利富有传奇色彩的摄影师有关。事实上,戈达尔在那个时候并没有见过科瓦奇,而这个名字指代的是克劳德·夏布洛尔的电影《二重奏》A Double Tour(1959)中贝尔蒙多扮演的角色。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