嚎叫 (2010)

Howl

纪录片二杰首次执掌剧情片   在奥斯卡历史上,能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比获得如导演、演员这样的奖项是更加艰难的任务,而有一位导演,却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完成了这一成就,他就是罗伯·爱泼斯坦。在1985年,他以一部反映美国著名同性恋政治家哈维·米尔克的纪录片《哈维·米尔克的时代》(1984)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之后凭借《共同的线索》(1989)再度摘得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大奖。而也正是在1989年,他找到了他的同道,好搭档杰弗瑞·弗里德曼,之后两人一直合作拍片,但是罗伯·爱泼斯坦却不复往日辉煌,大多在一些电视纪录片中献上自己的作品。但是在2010年,两人却以一部传记剧情片《嚎叫》再度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这部以艾伦·金斯堡人生中重要经历改编的电影中,两位以纪录片擅长的导演将进一步向大家展现他们在剧情片方面的才华。   表现艾伦·金斯堡的传奇人生对于任何导演来说显然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谈到如何想到取材传主50年代经历时,杰弗瑞·弗里德曼谈到,“拍摄本片的念头是从不同角度思考慢慢产生的。我们想要展现《嚎叫》的创作过程。以及艾伦如何个性地感悟,和创造性地达到那种创作出这样的诗歌的过程。《嚎叫》的诗篇在片中将以动画的方式呈现,这样的表现诗歌非常重要,当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一些特别的效果发生”。而罗伯·爱泼斯坦则更多谈到了创作过程的挑战,“这部电影最大的挑战就是需要找到一种叙事线索调动所有其它因素,去引领观众,给他们一种一致的感受。”,而两位导演也表示激励他们拍摄本片的还是在于金斯堡和《嚎叫》本身的巨大影响力。他们非常惊讶,那么多的年轻人告诉他们,他们不仅仅对这些诗歌很熟悉,而且这些诗歌在人生中对他们意味着太多太多。 传奇诗人与时代的群星演绎   与导演的工作相比,扮演艾伦·金斯堡本人恐怕是更令人畏惧的任务,作为美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重要的人物,他本身充满争议,又在很多人眼中被视为信仰,这样交织多种元素的人物,稍有不慎,就可能演的几头不讨好。而在这部影片中,承担这一重任的便是詹姆斯·弗兰科,这位几年前还以《蜘蛛侠》“绿魔”之子形象示人的演员。实际上,詹姆斯·弗兰科的演艺生涯转折还是要从2008年开始,那一年,他即在《菠萝快车》(2008)中随众人“犯贱”,体现了其喜剧天赋,接着又在《米尔克》(2008)中演绎了那令米尔克百感交集的情人,一年中两个显得差别巨大角色的成功,表现的正是他的出色演技。而之后,他在2009年并未急于献上其它作品,全身心投入到了表现艾伦·金斯堡50年代生涯的准备中,对此,詹姆斯·弗兰科在接受采访时,也透露了些细节,“我需要了解他的生活,尽可能了解他的诗歌,我必须理解我阅读的东西,尝试探寻他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去写,他的诗歌又是在表现什么主题。”。正是凭着这种对诗人本人的敬意,以及扎实和细致的准备,弗朗哥的表演在《嚎叫》上映的几个电影节上,都得到了影评人较高的评价。   围绕着艾伦·金斯堡,还有众多在其人生中占据重要一席的人物,如他当时的同性爱人彼得·奥尔洛夫斯基由凭借《绯闻女孩》走红的亚伦·特威特扮演。而当时在争议中首发《嚎叫》的“城市之光”联合创始人劳伦斯则由安德鲁·罗杰斯扮演。由于金斯堡在50年代围绕《嚎叫》最著名的经历就是那场官司,所以当时其辩护律师杰克·艾里奇也是一个片中推动高潮剧情的重要角色,而这个角色将由乔·哈姆担当。 “垮掉的一代”精神重现银幕   “我希望人们能被金斯堡的激情点燃”,在谈到希望观众看完影片后的感受时,罗伯·爱泼斯坦如是说。是的,这是一部人物传记,也是一种精神的再现,在那个激情四射的岁月,金斯堡以其对文学和思想的阐释,成为了“垮掉的一代”的先锋。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弗朗哥对金斯堡那段岁月的精彩演绎,更能感受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独立诗人以及他的支持者们的艰辛和不易。围绕着《嚎叫》的出版和官司,也是那个时代价值观的有力碰撞,正是这种碰撞下,整部影片在二位纪录片导演极具50年代时代特色的质感下,也充满了戏剧性的精彩。而漫画家、金斯堡的重要合作者埃里克·杜克在片中以动画形式展现《嚎叫》诗篇,更是影片极具风格化的重要看点。·本片初次亮相是在西雅图国际电影节。之后,还提名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和圣丹斯评委会大奖的角逐,虽然都未拿下最终奖项,但是已经激起强烈关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光是罗伯·爱泼斯坦与杰弗瑞·弗里德曼选择了拍摄艾伦·金斯堡的人生,也是金斯堡选择了他们,据说,在金斯堡生前,就曾经与二位导演接触,希望由他们诠释自己的人生。 ·无论从金斯堡的人生,还是这部影片来说,奥尔洛夫斯基都是其中重要的人物。而在影片即将公映之时,这位金斯堡的知己,著名的美国诗人于2010年6月30日因肺癌去世,享年76岁。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