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电影和小说的故事原型来自1967年发生一所美国高中历史课上的真实事件。,并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Frederick Lau)。
这部翻拍老题材的影片,成为德国国内电影票房冠军,以五千万欧元的预算成本,国内上映六周时间就取得1.2亿欧元的成绩。1967年4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罗奥多城,一位名叫荣·琼斯的高中历史老师鼓励自己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希特勒青年的班级团体,以此来向学生们阐述什么才是真实的法西斯主义。这项试验出人意料地引起混乱和严重后果,也成为了后来的一部小说、一部舞台剧和一部短片的创作素材。如今有了这部长片电影,即丹尼尔·甘塞尔的《浪潮》。
影片将故事背景调整到了处在当下时期的德国,故事围绕在年轻睿智而无所畏惧的社会科学老师赖纳·文格尔展开。为了改变单调乏味的教学陈规,他决定在为期五天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一些法则和纪律来管制学生,逐渐在班里形成了名为“浪潮”的团体,这项运动的势头也在席卷全校,谁知运动竟愈演愈烈以至于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最终以惨剧结束。
问:荣·琼斯的试验目的是为了证明独裁与法西斯主义的真实性,那么你重述这个故事并将其转移到德国的目的何在呢?
丹尼斯·甘塞尔:我将原历史事件作为起点,然而荣·琼斯的试验是在40年前发生的,从那以后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的目的就是想制作一部非常接近真实的关注当下的电影,同时提出问题——为何会在加州重现那样的事情,是否也会在今天的欧洲中心尤其是德国再次发生?在德国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因为大家在学校都读过它。如果你去德国的高中,你会听到孩子们说,‘第三帝国,纳粹……坚决反对!’因为我们太了解自己的历史了,大多数人都认为现在的我们对任何的极权主义都是免疫的。我觉得这完全错了,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在独裁之下的团体意识至今还存在着,所有这些只需要的是一位有魅力的领袖和一些强硬的观念。无论你知道多少,你有多谨慎,都不能保证能免疫于一个强大的团体精神或者像《浪潮》一样蛊惑人心的运动。
问:影片以暴力的悲剧结尾,与真实历史事件和小说都不一样,为何在结局做出这样的改动呢?
丹尼斯·甘塞尔:我认为《浪潮》是一部年轻人会觉得很酷的电影,特别是在拍摄期间我还看到有的年轻人用波浪的手势来打招呼。作为一名德国电影人,我有强烈的责任感去澄清一个观点,表明如果你当法西斯主义为儿戏来玩耍,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将结局改动以便更加清楚地警醒观众。
至于扮演片中主角“万人迷”老师莱纳·文格尔的约根·沃格尔,正是他在片中误导孩子们结成团体后才意识到事态发展到失控,沃格尔认为:“当人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就很容易随大流,盲目服从于任何他们所遇到的东西,吸毒、信教或者是激进主义等等。”
在《浪潮》中扮演高中生的年轻一代德国演员,除了马克思·雷迈特参演过丹尼斯·甘塞尔的上一部影片《希特勒的男孩》之外,其他孩子都还是初次登上大银幕,整体的精彩表现令人值得期待,这些德国的未来之星今后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