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黑帮 (2002)

Gangs of New York

黑帮史诗   毫不夸张的讲,马丁·斯科塞斯早在30年前就萌发了拍摄《纽约黑帮》的灵感,而当时的他刚刚涉身影坛不久,还是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1970年,代人照看房屋的斯科塞斯在书架上发现了赫伯特·阿斯伯瑞于1928年出版的小说《纽约黑帮》,这部小说后来成为Cult经典,曾被纽约人竞相传阅。斯科塞斯回忆说:"小说的标题跃然眼前,我迫不及待的把小说从书架上拿下来,一天之内便一气呵成。"   在久远的年代背景下,小说生动的描绘出纽约黑社会的犯罪传奇和种种见闻,虽然看上去颇有几分日后《发条橘子》的意境,但毕竟这是真实的美国历史,并且最终催生出现代黑手党和美国黑帮,实为影响深远的黑道圣经。另外,小说还揭示出纽约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奸恶之徒、明争暗斗和阴谋诡计,一个国家第一次发觉了街头党的巨大能量。   斯科塞斯曾在"小意大利"区度过童年,小说中的情节唤起了他的相关记忆。他说:"小说包括了所有老纽约城的传闻和我对那个时期的印象,可以说,这部电影凝聚着我对纽约城长久以来的爱和迷恋。"   在当年的纽约,外来移民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为了生计铤而走险,而城市的掌权者却凌驾于法律之上,斯科塞斯着迷于这种时代缩影,希望借本片向美国经典史诗电影致敬,让世人看到年轻移民如何在无助和恐惧中携手抗争现实、追求梦想。   在谈到影片故事的历史背景时,斯科塞斯说:"在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马铃薯饥荒期间,纽约遭遇了大批来自爱尔兰的移民,在高峰时,每周有15000多名移民抵达纽约港。他们穷困潦倒,没有工作,而且大多数人只会讲盖尔语。当地人辱骂这些移民,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美国人。"   斯科塞斯找到了编剧杰伊·考克斯,将小说推荐给后者。考克斯说:"我一直对那段时期的犯罪和黑帮很着迷,因为我的祖父曾是纽约警察,他保存着很多警局公报,俨然是犯罪和黑帮的发展简史。在电影界,那段时期就像未经开垦的处女地,多数人对此都一无所知。马丁对我说,这部电影好比是火星上的西部片,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长时间。"很快,考克斯开始着手剧本,他不但深入研究了相关历史,甚至还从布鲁斯·斯普林斯汀的歌词中获得了灵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影片主人公的激烈冲突外,斯科塞斯和考克斯还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即展现出美国南北战争中的纽约。影片中所描写的贫穷、紧张的种族关系和各种冲突已然将纽约城变成了火药桶。斯科塞斯解释说:"1863年在纽约发生的一系列征兵暴动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暴动,整个暴动长达四天四夜,直接导致内战战火蔓延到纽约。林肯总统颁布的征兵法令要求所有壮年男性必须应征入伍,除非支付300美元才能免除兵役。这种严重不公平的征兵制度点燃了贫困阶层的怒火,数万人在街头烧杀抢掠。暴动第二天,征兵法令暂停,第一支北方军部队进城镇压暴动,这一切将成为影片高潮段落的背景。" 斯科塞斯的金字招牌   在斯科塞斯看来,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有朝一日会成为罗伯特·德尼罗、艾尔·帕西诺和达斯汀·霍夫曼式的实力派巨星,斯科塞斯一直关注着迪卡普里奥的作品,而且对他的表演赞赏有加。同样,迪卡普里奥也对斯科塞斯仰慕已久,因有幸担纲本片而激动万分。他说:"我16岁时就听说了《纽约黑帮》的故事,下定决心要争取同马丁合作,17岁时,为了能和他走得更近,我曾更换多家经纪公司。"   在《纽约黑帮》投拍之前,影片剧本曾被很多好莱坞制片商拒之门外。确定迪卡普里奥担纲主演之后,影片剧本出现在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联合主席哈维·韦恩斯坦的办公桌上,对韦恩斯坦来说,《纽约黑帮》不仅仅是一部电影那么简单,能与斯科塞斯合作是他长久以来的梦想,这部电影终于让他如愿以偿。   在出演1997年的《因爱之名》之后,奥斯卡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已经息影数年,似乎对重返大银幕了无兴趣。为了说服戴-刘易斯加盟本片,斯科塞斯和韦恩斯坦邀请他到著名的Harlem饭店共进晚餐。斯科塞斯的号召力果然不同凡响,戴-刘易斯不但同意担纲,而且承认他之所以会结束当时的半退休状态,完全是因为多年来对斯科塞斯的钦佩。 关于拍摄   拍摄本片最艰巨的挑战莫过于重现纽约城在久远年代的风貌,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一队考古学家刚刚从曼哈顿地下挖掘出大量影片中"五街顶"(Five Points)的各种生活器具,影片剧组由此得以借用85万件真实道具,从餐具、内衣到儿童玩具应有尽有。令人惋惜的是,在影片拍摄结束后不久,这些文物全都因9·11惨剧而不复存在。   片中老纽约的建筑和街道全部在意大利罗马的Cinecittá Studios搭建和拍摄,为进一步挖掘老纽约的细节,斯科塞斯聘请著名小说《Low Life》的作者吕克·桑特担任影片技术顾问,桑特一直对老纽约的穷街陋巷和边缘人群很感兴趣,长达5年的研究让他对此驾轻就熟。   本片是摄影师迈克尔·包豪斯同斯科塞斯的第六次合作,两人对画面光线的运用可谓煞费苦心。包豪斯回忆说:"在开拍前,马丁曾让我借鉴绘画大师伦勃朗的光线哲学。我们想让影片中的光源简洁明了,通常都是蜡烛、火把或者火堆。在那个年代,由于电灯尚未问世,于是点火照明产生的烟雾随处可见。我在拍摄中很少使用滤镜,因为烟雾的存在和光线阴暗。"   对21世纪的观众来说,也许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片中的打斗风格和动作有些古怪,但影片故事发生的年代确实如此。为了让表演更加真实和忠于19世纪60年代,斯科塞斯请来特技协调人乔治·艾圭拉和拳击顾问多米尼克·范登堡教给演员正规的站姿和动作。   在拍摄征兵暴动的场景时,由于涉及演员和场面众多,影片副导演维克·阿姆斯特朗也扛起了摄影机,负责拍摄一些细节,如破碎的窗子、急匆匆的脚步和不停射击的士兵等等。 ·在斯科塞斯和拳击顾问的指导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丹尼尔·戴-刘易斯曾用数月时间完善各自身手。 ·片中爱尔兰黑帮"Dead Rabbits"的名字源于盖尔语中的"dod ráibéid",意为暴躁易怒的大块头。 ·片中的屠夫比尔源自当时的纽约本地人比尔·普尔(Bill Poole),普尔曾为屠夫,后来成为职业拳手。 ·为更好的塑造角色,扮演屠夫比尔的丹尼尔·戴-刘易斯曾跟随一名屠夫学习屠宰手艺。 ·片中有台词的角色多达100个,背景演员的工时总计超过22000小时。除了部分意大利人之外,剧组还招募了很多在当地驻扎的美军士兵作临时演员。 ·影片拍摄共耗时137天。 ·为了让老纽约背景下的人物能够字正腔圆,剧组请来方言教练Tim Monich教授演员19世纪曼哈顿方言和当时各种黑道行话。 ·在影片拍摄期间,乔治·卢卡斯曾造访意大利片场,他告诉斯科塞斯,片场布景完全可以利用电脑生成。 ·影片原定于1980或1981年拍摄,但由于1980年的《天堂之门》遭遇票房惨败,制片方开始对历史题材作品心有余悸,于是搁置了本片的拍摄计划。 ·在影片拍摄期间,丹尼尔·戴-刘易斯一直用片中方言进行交谈。 ·在70年代末,斯科塞斯曾希望由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或罗伯特·德尼罗扮演阿姆斯特丹。 ·罗伯特·德尼罗和威廉·达福曾为扮演屠夫比尔的最初人选。 ·在拍摄一场动作戏时,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曾打伤丹尼尔·戴-刘易斯的鼻子,尽管负伤在身,但戴-刘易斯仍坚持拍摄。 ·影片原配乐由作曲家埃尔默·伯恩斯坦完成,丹尼尔·戴-刘易斯还曾借助他的配乐来体会角色。 ·马丁·斯科塞斯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曾为支付拍摄经费而自降片酬。 ·影片拍摄预算原定为8300万美元,后来升至9700万。 ·海瑟·格拉汉姆、莫妮卡·波特、米娜·苏瓦丽、梅兰妮·林斯基、凡妮莎·肖、克里斯蒂娜·里奇和克莱尔·弗兰妮都曾希望扮演珍妮。 ·影片原定在2001年圣诞节上映,后来映期被推迟一年。 ·斯科塞斯曾雇用一名意大利神偷向卡梅隆·迪亚茨传授扒窃技巧。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