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又一部改编自查尔斯·狄更斯名著《孤星血泪》的电影,本片的大银幕之路始于联合制作人约翰·林森重拍经典的提议,他的父亲、著名制作人阿特·林森回忆说:“起初我认为很难让这个故事发生在现今,后来我看到了大卫·里恩于1946年执导的《孤星血泪》,并重读了狄更斯的小说,我开始意识到故事中有关巧合、奢望和努力得到尊敬的主题是永恒的,这些元素完全有潜力融入一个现代故事。”
林森找来他长期以来的合作伙伴米切·格拉泽改编剧本,后者最初也同样不知所措,他说:“在狄更斯的时代,统治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冲突是源源不断的,这也正是小说《孤星血泪》的独特之处,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发现影片根本不必拘泥于阶级。”在佛罗里达长大的格拉泽深受童年经历的影响,他让影片主人公成为渔民的侄子,并将棕榈滩作为故事发生的起点。格拉泽说:“我曾随家人到棕榈滩度假,现在我依然清晰记得那些齐聚一堂的前舞女和百万富婆,她们的背影就像妙龄少女般婀娜动人,只有在转身的瞬间你才会发现她们脸上岁月的痕迹,我想可以就此入手重新塑造哈维沙姆小姐,而故事的其他部分也随之水到渠成。”另外,同主人公一样移居纽约的格拉泽还深受女儿的启发,“我11岁大的女儿喜欢绘制唯美的图画,画面中涌动着一种至真至纯的东西,”格拉泽说,“这让我想起童年在喷泉边触电般的初吻,如果这份纯真被名望和成功所熏染会怎样?我由此产生了让芬前往纽约举办个人画展并赢得埃斯特拉芳心的想法。”
阿特·林森想到请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本片,因为卡隆颇具争议的作品《爱在歇斯底里时》和赢得如潮好评的《小公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希望《烈爱风云》能具有《小公主》的魔力和《爱在歇斯底里时》的幽默,”林森说,“我知道阿方索会让影片看起来像一部‘大’电影,而这份壮观源于他的双眼和心灵。”尽管林森盛情相邀,可卡隆起初仍犹豫不决,他说:“我一开始回绝了阿特,1946年的《孤星血泪》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狄更斯也是我最珍爱的作家,我不愿重拍如此经典的传世名作,后来是影片剧本打动了我,我意识到可以借此进行全新的尝试,这部电影不是简单的改编,而是精巧的演绎。”
在物色影片主演时,林森和卡隆都非常看好凭《死亡诗社》、《现实的创痛》和《日出之前》而声名鹊起的伊桑·霍克,希望由他来扮演主人公芬。霍克也认为芬的角色非常适合自己,他说:“影片故事和我的人生经历如出一辙,其中的主题深深吸引着我。这个故事的核心理念是我们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就拿我来说,我从13岁开始表演,可真正的本色演出却凤毛麟角,是那些对我恩重如山的人改变了我的人生,影片中的芬正是如此。”
本片是罗伯特·德尼罗与制作人阿特·林森的第五次合作,多年来的友情让德尼罗对林森的选择深信不疑,而能与卡隆合作则是他长久以来的愿望。对卡隆而言,德尼罗的表演确实实现了他对角色的构想:“阿特询问我扮演亚瑟的理想人选,我说当然是罗伯特·德尼罗了,他说就这么定了,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在影片拍摄期间,罗伯特的敬业精神让我肃然起敬,他对细节格外关注,而且从化妆到服装全都一丝不苟。”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