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深海 (2011)

  • 英国
  • |
  • 剧情
6.0
力荐
0看过
0想看
  • 片       名蔚蓝深海
  • 上映时间2011年11月25日(英国)
  • 导       演 特伦斯·戴维斯
  • 又       名深海迷情 The Deep Blue Sea 더 딥 ...
  • 编       剧 特伦斯·戴维斯

演职人员

(14)
二战后的英国缩影 《蔚蓝深海》改编自英国剧作家泰伦斯•拉提根(Terence Rattigan)于1952年创作的一出同名舞台剧,是围绕着一个陷入到过度带有强迫性且有违道德伦理的性爱关系的美丽妇人展开故事的,她甚至为此毁掉了自己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的七情六欲……这部戏剧曾于1955年被搬上过大银幕,当时的女主角是费雯•丽(Vivien Leigh),如今经历了再一次的翻拍,则换成了由英国电影人特伦斯•戴维斯(Terence Davies)编剧并执导——显然,他对战后的英国历史有着超常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已经精通到了一个大师的级别和水平了。以一种倒叙的讲故事手法,戴维斯创造出的是一种令人难忘的视觉体系,选择了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作为整体的历史幕布和社会背景。他那极具标志性意义的电影风格包括美妙生动的推拉镜头,同时还有对流行音乐的精巧的使用,从两部带有半自传性质且受到了极大的好评的作品《声渺物静》(Distant Voices, Still Lives)和《漫长的一天结束了》(The Long Day Closes)到《欢乐屋》(The House of Mirth)以及纪录片《时间与城市》(Of Time and the City),戴维斯无疑是在对他的家乡城市利物浦做出循序渐进并异常具有洞察力的挖掘和探索……而到了这部《蔚蓝深海》,他也第一次选择将审视的目光对焦在了战后的伦敦,继而对禁忌的爱、压抑的欲望以及孤单的恐惧做出了一次深入浅出的分析,只不过从本质来看,这里面的核心内容仍然是一个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 2011年是泰伦斯•拉提根诞辰100周年的纪念,作为20世纪最成功、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拉提根的专长就是揭露英国社会对性爱和阶级划分所特有的不安全感——《蔚蓝深海》无疑是他刻画的最深刻、最完美的一部戏剧作品,同时也为他收获了不可思议的惊人成就……拉提根的笔墨着重刻画的是一个为了所爱的男人甘愿拿自己的一切做赌注的女人,而她之所以这么做,不仅仅源于对孤独寂寞的恐惧心理,还有爱情让人沮丧且不可靠的天性,共同交织出的是一种令人痛苦却又丝毫不肯妥协的视觉穿透力。如今,到了特伦斯•戴维斯的手中,故事重心也发生了相应的偏移,最初的那个拉提根比较看重的理念——“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爱情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发展到现在却变成了一段更加蛊惑人心的三角恋,利用暧昧不明的左右为难反衬出上世纪50年代初整个国家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当中。英国不再强大,经济上的困顿、文化方面的枯竭,包括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所以这是一段相对比较特殊的时期,在奢华和特权之间,也存在着救济和贫穷,就像女主人公海斯特•克莱尔之前曾有过的生活一样,全部来自于战前的回忆……海斯特的故事充斥着一种个人化的完善和圆满,是在对纯粹的自由和解放发出深情的呼唤和口号,尤其是针对女性而言,她们正在经历的其实是巨大的与社会和文化有关的转变,全部都是由二战引起的,只不过要到60年代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最开始的时候,是在制片人西恩•奥康纳(Sean O'Connor)的极力撮合下,泰伦斯•拉提根和特伦斯•戴维斯的名字才牵扯在了一起的……事实上,是奥康纳受到了拉提根产权代表的委托,为了庆祝这位伟大的剧作家的百年诞辰而完成一次献礼,再加上他一直以来的好朋友——已故的弗斯•班伯里(Frith Banbury),他正好就是那个将《蔚蓝深海》带上伦敦的戏剧舞台的导演,当时饰演了海斯特的是英国女演员佩吉•阿什克罗福特(Peggy Ashcroft)。鉴于这几层关系,奥康纳开始着手运作,决定为这部经典的戏剧发展出一个符合要求的电影版本。自始至终,他都非常认可戴维斯作为一名电影人出众的能力和嗅觉,而且他也不可避免地发现,戴维斯与拉提根的作品之间似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共同点,他们总是对身处于压抑的社会环境的女性的身份与地位尤其地感兴趣,特别是二战之后的英国……于是奥康纳有理由相信,戴维斯一定会以一种公正的态度和视觉想象力,真实地去还原这一切,奥康纳解释道:“《声渺物静》是我最喜爱的一部电影作品,里面同样描述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女性的社会划分,让人感到如此地痛苦、艰难且具有着全然的破坏性。在为原著创作改编剧本的过程中,戴维斯决定完全借助海斯特的观点以及视角,对整个故事进行过滤处理,然后去掉了许多带有说明性质的文字,就为了更加准确地突出这部影片的主题和核心,给人的感觉已然超出了三角恋的范畴——这里还有一个刚刚走出战火的国家,正在尝试着从创伤中尽快地恢复过来,出现在其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损伤,心里遗留着阴影。如果从本质上出发,其实整体的故事并没有脱离拉提根所特有的风格,但是由于删除了很多东西还有一些不重要的人物,也使得线索的发展方向愈发地清晰起来。毕竟,我们正在制作的并不是一连串带有着象征色彩的影像组合,也不是在单纯地关注某个单一个体的自由或圆满,相反,我们反射出的是当时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不容辩驳的女性力量 确实,特伦斯•戴维斯因为创作了一系列以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为背景且相当受欢迎的情节剧而在这个行业里受到极大的推崇,而且他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对女人的生活和欲望做出相当严肃且极具清晰度的关注,这些不但是他与生俱来的天分,还与原版戏剧里的主题产生了遥相呼应的协调感。但是,当西恩•奥康纳第一次找到戴维斯并谈到这个改编计划的时候,后者对这个提议还是非常地谨慎的,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尝试接触舞台剧的领域,而且还是一部如此经典的作品……不过,随着他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了解了这部戏剧,他真的被里面的元素和内容给深深地吸引住了,戴维斯说:“这里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海斯特这个人物,她是一个陷入情感漩涡中的美丽女子,甚至为了她的情人弗莱迪离开了丈夫威廉以及奢华、优越的生活,显然,她是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比自己还小的年轻人,而这也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了性爱的美好。她的婚姻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与一个亲切、善良的男人成为了同伴和好朋友,所以当她初尝爱情的甜蜜之后,马上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了。当我重新看了一遍原著,我突然意识到,这里面讲述的其实是一个爱情故事,而不是我最初想的那种与通奸或背叛有关的话题——我想说的是,爱情是所有人类情感中最奇特、最令人感到陌生的一个分支,出现在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海斯特、威廉以及弗莱迪,他们都渴望着从自己所爱的人身上获得不同形式的爱情,可是他们所追求的却偏偏又是得不到的,还有比这个更让人伤心、痛苦的事情吗?” 除此之外,特伦斯•戴维斯意识到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可能性,那就是除非是那种真正成长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才会对一个像海斯特这样的女人所做的一切感到非常地震惊,戴维斯表示:“如果以那个年代的观点和背景来看待发生的所有事情的话,可以说她做的都是一些相当大胆且脱离了世俗标准的尝试……也许对于现代观众来说,他们没办法充分地理解她的行为在当时可能会造成的是什么样惊世骇俗的轰动——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当她发现了性爱能够带给她的快乐和满足之后,她决定离开和放弃那个深爱着她的男人,她是一个受到无法控制的激情的奴役的女人,虽然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年代,可是由此衍生出的话题却具有着不受时间限制的永恒性。” 特伦斯•戴维斯真正在意的并不是如何为这些人物做出道德方面的评价与诉求,反而对他们饱含着深情,戴维斯说:“即使他们都做出了很多错误甚至带有着极大的伤害的决定,却仍然抑制不住地让人心生不忍……我们将会看到的是很多不同的人物,其实代表就是当时的英国的一个社会缩影,我竭尽所能地赋予他们全部人性的体现,因为只有在他们显得足够真实可信的情况下,大家才有可能全盘接受他们好或不好一面。所以除了3个主要的角色之外,还有非常关心自己丈夫的埃尔顿夫人,以及米勒先生——看似粗暴无礼,实则非常地脆弱和敏感,总是竭尽所能地提供帮助,虽然他们都是穷人,过不上令人满意的富足生活,可是他们都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勇气。” 与此同时,特伦斯•戴维斯还在深入挖掘的过程中,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了与他之前的作品比较相似的维度和素材,戴维斯形容道:“我的电影关乎的都是那些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的局外人的故事,包括我自己在内,同样要归类在这种人当中——事实上,我感觉自己从没有真正地融入到生活过,我就好像是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总是脱离在这个社会之外。也许正是由于我自身的一些经历,我才会对创造大同小异的故事与人物如此地着迷,比如说《欢乐屋》中的莉莉•巴特,如今则变成了海斯特……而利用时间所体现出来的某种天性,则是另外一个让我着迷的叙事方式,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经常性地脱离直线型的讲故事顺序,看看能够制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惊人效果。这里面展开讨论的全部都是一些与天性有关的话题,包括爱与罪恶,还有怎么做才符合端庄体面的标准,即使这就意味着需要伤害别人。”
...详情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