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日记 (2012)

  • 美国
  • |
  • 恐怖  惊悚
  • |
  • 1小时30分钟
6.6
力荐
0看过
0想看
  • 片       名切尔诺贝利日记
  • 上映时间2012年05月24日(俄罗斯)
  • 导       演 Bradley Pa...

演职人员

(12)
幕后花絮 “幽灵城市”普里皮亚季 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有如噩梦般的日子——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连续发生了4起大规模的爆炸,并释放了大量的放射性污染物质,其威力相当于400个原子弹……由于核电站彻底地被废弃,也引发了历史上最具灾难性的后果,在国际核事件的划分标准里,这已经算是7级的事故了。而作为一座与切尔诺贝利相邻的小城镇,普里皮亚季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居住在这里的基本上都是在核电站工作的工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差不多在一夜之间,所有的人就以最快的速度紧急撤离了这里,这个曾经有接近于5万居民的繁华小镇,就这样被瞬间清空……只不过,他们在最初离开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自己再也回不来了,即使是到了26年后的今天,这里仍然不适宜居住。 时光飞逝,现代的东欧,6个20来岁的年轻人与一个被称之为“极限游”的旅行社签订了一次旅游计划,而他们的目的地,恰好就是已经废弃了20多年的普里皮亚季,那里由国民警卫队把守着,坚决禁止任何人的进入……尽管已经明令这里是禁地,可是与他们同行的导游却仍然手持着一个用来测量放射性物质的盖格计数器,带领着他们一路深入到了这座荒凉的小镇,而且警告他们一定要紧跟在自己身边,千万不要乱跑。 《切尔诺贝利日记》所遵循的创作立意,最初的时候是由电影人奥伦·佩利(Oren Peli)率先构思出来的,在此之前,他曾凭借着一部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的《灵动:鬼影实录》(Paranormal Activity)而在恐怖的电影领域里树立了一个独特的风向标——就像他一开始是因为在自己的新家听到了奇怪的噪音,继而得到启发创作了这样一部席卷了电影票房的低成本的小制作一样,《切尔诺贝利日记》的灵感,则来源于他某一天在网络上的闲逛,佩利回忆道:“我还记得自己当时正在浏览一个博客,里面刚刚上传的一张照片一下子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画面里有一个小姑娘,正骑着摩托车穿行在普里皮亚季……这还是我第一次听说这座在一夜之间被清空的城镇,这里的一切都维持着撤离时的模样,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座定格在了历史的某一时刻的‘幽灵城市’,除了周边的自然环境和出现在这里的野生动物,几乎没发生过任何改变。在我看来,这个地方给人的感觉虽然相当地怪诞且不安,可是同时也散发出了惊人的美和魅力,还蕴含着一点小小的感伤——我马上就意识到,如果我想要讲述一个毛骨悚然的恐怖故事的话,那么这里显然是最为完美的场景地了。” 随即,奥伦·佩利决定与他的制片搭档布莱恩·维顿(Brian Witten)仔细地探讨一下,看看这个电影概念是不是有发展下去的必要和可行性,维顿说:“在佩利向我提及以及灌输了相关的想法之后,我立刻跑回家,上网查了与普里皮亚季有关的所有信息,我几乎是瞬间就被这里的历史感和视觉展现给征服了,赶紧转过头热情地鼓励佩利将这个主题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电影故事。”佩利则补充道:“我在为影片做素材收集的过程中,听到了一些未经官方证实的传闻,那就是在整个小镇全体撤离的时候,有那么几个人却拒绝离开,尽管受到了级别很高的辐射的威胁,可是他们仍然决定留下来……由此,我产生了一些联想,如果这里的野生动植物在不受任何人类行为的干预下自由地生长的话,那么,在一条直达普里皮亚季的挑战自我和极限的旅游路线上,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呢?” “极限游”,顾名思义,与那种以休闲娱乐为主的轻松旅游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凝结出来的是一个相当独特、偏僻的出游环境,而且主要是以“探险”为目标的,一般的目的地都是像高山、沙漠或洞穴这样险象环生的自然环境,当然也包括一些危险度很高的活动,比如说与鲨鱼一起游泳,或以蹦极的方式从瀑布上飞身而下……而“极限游”宗旨就是,越惊险,越刺激,奥伦·佩利形容道:“这种旅游方式显然是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准备的,而且以年轻人居多,他们不愿意墨守成规地去参观一下博物馆,或坐在巴士上看看乡村风景,他们所追求的是那种让人战栗的兴奋和激动,他们想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的一些事情,是99%的人永远都不会去尝试的。” 于是,位于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就成了“极限游”最受欢迎的一处“胜地”,而这主要归功于这座城镇的历史以及它无限接近臭名昭著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地理位置,奥伦·佩利说:“想要去这里的话,你必须得参加团队旅游才行,他们开车将你拉到那里,然后你从车上下来,出去走几个小时……这期间,会有向导带领你,他们知道走哪条路线可以到达一个更加安全的区域,同时,他们的手中都有一个盖格计数器,随时检测周围环境的辐射指数,确保不会有人误入到污染级别过高的地方。”布莱恩·维顿则认为:“作为导游,他们会向你讲解目前这里的辐射含量是多少,如果你在这里只是呆上几个小时的话,是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 将突出现实风格的恐怖片进行到底 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过去的一些令人难忘的画面结合进现代新兴的旅游产业——“极限游”当中,最终,奥伦·佩利创造出的是一部全新的恐怖悬疑之作。在《切尔诺贝利日记》里,有这样一队年轻的游客,他们似乎是厌倦了在有武装的军人警戒的安全地带溜达,满眼的苍凉与废墟也让他们觉得了无生趣,而且很多地方还关闭了,让人万分地扫兴……由于担心游客对这样的行程安排不满意,让自己退钱,导游决定铤而走险,带领着他们走上了一条无人把守的偏远路线。就像他们预期的那样,他们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在这座废弃的城市里流连忘返,然而不幸的是,车子突然抛锚,再也启动不起来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回不去了。随着夜幕的降临,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显然还有一些以前从未被人发觉过的神秘存在。 一旦奥伦·佩利将最初的想法充实成了一个完整的电影概念,他和布莱恩·维顿不但争取到了导演布莱德利·帕克(Bradley Parker)的加盟,与他一起的还有编剧搭档凯丽·范·戴克(Carey Van Dyke)和谢恩·范·戴克(Shane Van Dyke),由他们还有佩利一起完成剧本的撰写工作,维顿坦承道:“从我们的第一次会面开始,我们就了解到,帕克显然是那个符合我们所有要求的完美人选,即使在此之前,他从没有执导过一部电影长片,可是他对《切尔诺贝利日记》的视觉展现却有着清晰的观点和想象力。”帕克接着说:“当我听完了佩利的描述之后,我马上意识到,这就是那种我想要深入挖掘和探索的故事类型……我看到了他们为这部影片收集的所有让人着迷的场景地的照片,上面布满了历史和时间遗留下来的痕迹,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普里皮亚季了。然后,我们又讨论了整体的风格和节奏基调,我发现我们真的是很合拍,很多想法都不谋而合。我想要制作的是一部能够牢牢地捕捉到所有人注意力的电影作品,除非到了结束的那一刻,否则你根本就没办法转移自己的目光——在我们的影片当中,普里皮亚季无疑是一个充满着超现实的神秘色彩的地方,到了夜晚,当你意识到自己是这里惟一的人类的时候,那种感觉还是相当地渗人的,但是,如果你发现除了自己,这里还有其他明显的生命迹象,而且显然是不怀好意的,想必要更加地令人惊恐吧?” 一提到奥伦·佩利的名字,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被他“发扬光大”的伪纪录片的电影制作风格,他主要的目的是想利用这种极致的概念形式所独有的现实主义,然后再把它引领至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方向,佩利说:“同样的,我们决定以一种纪录片的模式来完成《切尔诺贝利日记》的拍摄,首先,我们要求演员们即兴创作了很多对话……事实上,剧本里包含的很多内容,都来自于我们排练时所引发的即时灵感,而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无非就是为了给影片营造出一种极度逼真的现实色彩罢了。” 为了在拍摄现场捕捉到令人震惊的元素和氛围,几位电影人真的让参与其中的演员们置身在了绝对的黑暗当中,然后让一些惊吓突然而至,就为了看看他们的即时反应,因为这才是对足以让人的心脏停止跳动的恐怖事件的正常且自然的反馈……在布莱德利·帕克看来,这项技巧的应用和延伸,足以让这些身处偏远环境的人不得不去面对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威胁,帕克表示:“为了将这个故事的可怕程度提升至最大的范围,我认为应该给观众提供的是一个亲密且具有强悍的渗透力的观点或视角。” 由于《切尔诺贝利日记》是以现实的环境作为故事背景的,所以如何确保里面的内容尽可能地向真实靠拢,就变成了一个尤为重要的过程,毕竟,这里面的角色是需要坐在一辆车里,一路驶向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小镇的,奥伦·佩利说:“他们开着一辆异常怪异的车进入了普里皮亚季,其实那是一辆老式的军用货车……基本上而言,我们弄了两辆同款式的车,其中一辆是用来开的,包括完成一些常规的镜头,至于另外一辆,则满足了一些特殊场景的需求,因为我们不得不让这些人物在路上受尽颠簸,只为了给他们的恐惧雪上加霜——汽车的发动机位于司机和前排座椅之间,所以车厢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汽油的味道。一旦你也融入到了这样的环境设定当中,就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根深蒂固的不寒而栗,让你异常地不舒服,并且坐立难安。”
...详情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