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2012)

Amour

走进爱的迷途 由德国电影人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自编自导,《爱》由于涉及了太多不同的内容和元素,反而让他没办法对焦或强调它们中的某一个,所以只好尽可能地将其压缩与简化……在此之前,哈内克从没制作过这种只关乎一个特定的主题的电影作品,但是这一次,他却决定深入浅出的阐述一番,当一个人不得不面对的是自己最爱的人走向死亡的时候,这中间可能会经历的消沉、恐惧还有转变,并由此引发出的一个疑问——所谓爱的极限,到底是什么呢?哈内克说:“为了给这个问题找到答案,也迫使着我制作出了这样一部影片,但是我却没有办法详细地给它下定义,然后解释一下我到底想要通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传达的是什么样的想法和意图,我更希望观众可以对我说出他们自己的看法,我相信即使面对的是同样的质疑,每个人也会得到属于自己的不同的回答的。” 对于影片中的乔治斯和安妮这两位80多岁的老人来说,他们给予对方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爱,而且他们都在无条件的坚持着属于自己的高贵与尊严,迈克尔•哈内克解释道:“相信任何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那就是想方设法地维持住他们体面的自尊,越是身处在一个艰难的环境里,挣扎的也就愈加地厉害……这是我们作为人类的命运,与年龄无关,大家都不得不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鉴于每一个人可能采取的对抗的范围的不同,那么你准备为此放弃或损害多少尊严呢?” 有那么几次,安妮以及乔治斯还连续遭遇了与自己的孩子同辈的那一代人,不仅仅是他们的女儿,还有女婿和一位钢琴家,展现出的是存在于两代人之间的不可忽视的代沟,以及他们对生命的概念还有价值观的改变——你能从《爱》中,感受到岁月无情的流逝,迈克尔•哈内克说:“每一代人都会依照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变迁,发展出不同的生活形式与状态,这种情况几乎每一次都会出现,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实……你可能会觉得这既具有趣味性又会让人感到些许的伤感,因为当代与代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的时候,交流方面的困难以及错位,也会无形地增大很多,所以说类似的潜在冲突反而成了源源不断的一个创作素材,不过基本上代表的都是分隔两地或疏远的家庭关系。老一代人总是离开或被放弃的那一方,毕竟这个世界一直在改变,他们已经不再具备时刻适应甚至赶超的能力和水平了——当然,从我的角度出发,我只能制作那种描述的是我所熟悉的一代人的电影作品,只是这里正在对焦的问题,却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和面对的,不管是他们的父母还是他们自己……要知道我们的社会就是以这样的形式构架起来的,如果你的身体有了严重的残疾,而你又不是什么腰缠万贯的大富豪,那么你是没办法请专人来家里照顾你的,这也就意味着,你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以及让你感到熟悉和安全的环境——那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过程,也是让所有人都倍感恐惧的噩梦之一。” 然而,这部影片关注的可不仅仅是存在于两代人之间的差别与代沟,还有时间无情的流逝和那些沉淀下来的一成不变的情感,迈克尔•哈内克承认道:“我一般是不会围绕着一个单一的主题去发展出一个电影故事的,从个人化的经历到人物,从群像到个体,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都有可能引发我的好奇心和兴趣……我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内容进行浓缩,然后以一种巧妙又吸引人的方式将它们全部写下来,当然,这里可无关乎艺术和审美。在我看来,其中最朗朗上口的语句,都需要得到的是相对大众化的处理,这似乎也成了这里通常会采用的惟一办法——可是,我觉得,如果用单一的时间线去讲述固定的内容,那样的话就太过死板了,这部影片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根本就没有值得观看的理由。于是这里再次出现了一个总是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使用一种带有艺术美感的叙述方式,围绕着一个关键的话题展开故事……当你在观看一部影片的时候,如果之前对它没有任何形式的了解的话,相信你会更加认同它的饱受争议和复杂性的,而《爱》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里面提到的所有对生命的检测报告,全部都来源于我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之所以会对这样一个令人悲伤的死亡题材产生兴趣,主要还是因为我曾经有过切身的体会,真的是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震撼和动容,也逼迫着我开始思考这方面的人生。当你正在琢磨的一些东西,来自于你自己的记忆或想象的时候,往往能够给你带来的是某种具有深意的发展和影响,以我之前的作品《白丝带》(The White Ribbon)为例,我是不可能说出‘我现在要拍摄一部关于教育和法西斯主义的影片’这种话的……最开始的时候,我的想法是讲述一个关于北方的儿童唱诗班的故事,结果发展到最后,这一电影立意却变成了完全不一样的内容。我想说的是,主题永远不会是我作为一个艺术家想要完成一部电影作品的起始点,除非我想描述的东西从一开始就已经突显出来,那么我就会从一而终地坚守在原定的范围内。” 死亡并不代表结束 如果按照空间的分类来给这部影片下定义的话,除去开头部分,《爱》基本上就是一部在室内的环境里完成的情节剧,门和窗户,关上还是打开,具备的都是一定的戏剧张力——如此看来,乔治斯和安妮居住的那所公寓,本身就起到了一个极具概念化的关键作用,迈克尔•哈内克说:“除了最初的3组场景,其他的部分都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而且全部都是在法国境内,就在巴黎的周边地带……然后,我们不得不透过窗户拍摄外面的景致,比如说微风轻拂着窗帘,如果以一种真实可信的方式去表达的话,真的是极其难以实现的。” 迈克尔•哈内克所付诸的室内拍摄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顽固地坚持着某种极端的与颜色的概念有关的连续性,他表示:“出现在《爱》中的人物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品味和习性,所以在装饰他们居住的房间时,就会突显出这些人性格上细微的差别还有潜质——比如说乔治斯与安妮公寓里的地板图案,就是参考的我父母家的,包括内部的摆设与装潢,全部有着非常浓厚的法国气息,但是其他的部分,则是建立在了我父母的房子的风格的基础上的,首先是以方便为主,对一些不必要的繁琐步骤进行相应的简化,我想这才是生活的真谛吧,一切以便利、舒适作为先决条件……而且当你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的时候,就会衍生很多新的想法。与色彩有关的概念同时还来自于建筑学领域的知识层面,所以我们才尝试着用看起来非常典雅的风格来装饰这个房子,不会强调太多色彩方面的意义和层次,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套公寓里住着的是一对上了年纪的老人,就连里面的家具也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古朴风,而且在细节的处理上,我们也争取做到了面面俱到,因此你会发现,这些家居摆设,看上去都是那种已经用了很多年的感觉——我想这对于我们的艺术指导让-文森特•普佐兹(Jean-Vincent Puzos)来说,显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任务,那就是如何把摄影棚弄成一个真正的‘家’。” 与之前的《隐藏摄像机》(Caché)中的丹尼尔•奥图(Daniel Auteuil)比较相似的是,迈克尔•哈内克也是专门为了让-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Jean-Louis Trintignant)才创造出乔治斯这个角色的——就像大家都了解的那样,他一直都非常崇敬特林提格南特,想要找机会与他合作一次,哈内克说:“我之所以决定在《爱》里描述一对老年人的生活,确实是与特林提格南特有着很大的关系……等到了为女儿伊娃挑选合适的扮演者的时候,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无疑就是那个最完美的人选,她不但年龄适合,而且长得看起来还和饰演了安妮的埃玛妞•丽娃(Emmanuelle Riva)有些许相似——我是通过1959年的《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第一次知道丽娃的,那部影片也给我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我一直都认为丽娃是一个特别有才气的女演员,可是随后她却淡出了电影的世界。从创作剧本之初,我就是以她为参考创造出了安妮的,即使在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够说服她出演这个角色……好在后来去法国选角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至少在我看来,特林提格南特和丽娃组成了一对相当具有吸引力的老夫老妻。” 事实上,作为法国电影业里最伟大的一个象征,让-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已经从大银幕上消失了有一段时间了,所以迈克尔•哈内克的任务就是想办法说服他把“退休”的时间再拖后一些;还有埃玛妞•丽娃,在实现哈内克对安妮这个角色以及整个故事的视觉想象力的过程中,她完成的无疑是一份非常伟大的表演工作,哈内克形容道:“特林提格南特在看过了我的《白丝带》之后,表示特别地欣赏这部影片,所以他愿意与我合作——只是单纯的观察着他,就能带给你一种充满了回忆的情感,特别是当你见证了他对生命的深层见解之后,你会切身的感受到一股真正的愉悦。”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