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消失 (2012)

  • 美国
  • |
  • 剧情  音乐
5.9
力荐
0看过
0想看
  • 片       名从未消失
  • 上映时间2012年12月21日(美国)
  • 导       演 David Chas...
  • 又       名Not Fade Away Twylight Zones
  • 编       剧 David Chas...
一个全民摇滚的时代 作为深受欢迎的电视剧《黑道家族》(The Sopranos)背后最重要的创作力量之一,《从未消失》也成了大卫•切斯(David Chase)进军大银幕的首次尝试,创作灵感则来源于他年轻的时候为新泽西的一个乐队担任鼓手时的亲身经历,切斯形容道:“我意图在这部影片中传达一个非常具有普遍色彩的主题——人人都可以拥有梦想,并为了实现它们而不断地努力、前进,而摇滚乐则成了这里最为突出的核心部分,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音乐为他们提供的是一座桥梁,帮助他们迈向成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应该就此止步。” 从传统的角度出发,大部分描述摇滚乐的电影,一般都对焦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的困惑、迷恋与苦恼,而且大多会以一个相当宏大且壮观的场景作为结局,当然,这里还得有数千名歌迷的欢呼、尖叫与呐喊。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这类影片中见证的都是乐队成员的盛衰荣辱,然后是他们的堕落和一蹶不振,也许,最终他们会觉醒,走向新生……但是,《从未消失》与大家认知中的那种摇滚故事却完全不一样,这里以一种亲密、强大的笔墨,描述了一个痛苦和喜悦交替出现的与成长有关的传奇,然后还有那些难以消除的记忆,关乎的全部都是音乐以及其他带你走向成长的变故,帮助每一个人去寻找和重新定义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大卫•切斯以一种鲜活、生动但颗粒感很强的画面,捕捉到的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极其显著的时刻,音乐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整个世界的。 除了摇滚的元素,《从未消失》还以一个非常优美且巧妙的视角,检验了伴随着每一首伟大的歌曲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包括他们是如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只为了能够追赶上时代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大卫•切斯说:“这些人共同完成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同时也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商业模型,连带着为唱片产业带来了新生——不但对性别的划分付诸了一个新颖的观点,也是在对所谓的明星与偶像的意义做出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知。” 在大卫•切斯看来,上世纪60年代对他的思维体系与极具艺术美感的想象力带来的是难以磨灭的影响和发展,特别是当他在自己的第一部影片里重新描述这个时代的时候,所采用的那种特别显著、非凡的讲故事手段,无疑是对其做出的最清晰的反馈,切斯描述道:“我认为自此以后,再也没有比那个时候更好的摇滚乐了——与影片中的道格拉斯比较相似的是,我也曾是一个乐队里的鼓手,而我们的梦想也不仅仅是用来实现的那么简单。就像为《从未消失》担任了制片人的史蒂夫•范•赞特(Steve Van Zandt)一直强调的那样,对于音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等同于‘文艺复兴’的时代,是我最喜爱的时期,对我的生命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震撼,包括我以后可能会成为的那个人……我还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对流行文化有了一定的印象和认知,而且我对此感到很好奇,因为我最初的想法就是——原来摇滚乐也可以成为一门艺术?你不用非得做一名画家,只要你能弹吉他或者会打鼓,你就可以成为一名艺术家,而这也只能发生在60年代了,流行音乐最终还是被划分到了艺术的领域。” 在此之前,史蒂夫•范•赞特曾以演员的身份在《黑道家族》中塑造了一个非常经典的人物形象,如今,他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位制片人兼音乐总监,参与到了《从未消失》的制作当中,赞特说:“这里关乎的是一个大卫•切斯已经探讨和关注了很多年的素材,他一直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小子,如果你看过《黑道家族》的话,就会明白他与音乐有着多么深的渊源了——更何况他还曾在乐队里当过一名鼓手,我想摇滚无疑是属于他的一个毕生的爱好,不但定义了他的生命,还有他的未来,所以不管他将自己沉浸在的是电视还是电影的领域,都很难摆脱掉这样一层关系……也就是说,身为编剧兼导演的切斯,始终觉得音乐才是最值得他重视的艺术上的造诣和讲故事手段,真的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用音乐来定义人生 也许,大卫•切斯之所以决定制作一部像《从未消失》这样的电影作品,就是为了提醒大家,他的事业根基,并不是单纯地靠编剧或执导就能判断的——影片的片名来自于巴迪•霍利(Buddy Holly)的一首经典的摇滚歌曲、后来成为了滚石(The Rolling Stones)乐队非常受欢迎的成名曲目之一,以一种巧妙又精细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经历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挣扎与痛苦,当他在新泽西郊区的某一个地方游荡的时候,他惟一期待和追求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心满意足……与许多经典的摇滚传奇比较相似的是,所有的一切也开始于这个领域里最伟大的存在,比如说披头士(The Beatles)和滚石,切斯解释道:“这部影片所描述的一切,起始于1964年,就是后来被称之为‘英伦入侵’的那个阶段,英国的音乐大量的传入美国,从披头士、滚石到奇想乐队(The Kinks)还有动物乐队(The Animals),随后就开始全面的爆发起来。所以,我决定对焦一群新泽西的男性好友,他们从高中时代就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然后他们步入大学,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想组建乐队且有着很强的全民感染力的大环境当中——如何变得卓尔不凡,就成了他们不断地努力和尝试的目标。” 影片中的主人公道格拉斯是一个天生有点不合群的局外人,就好像周遭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一样,他的身份永远是一个旁观者……直到他加入一个乐队,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前进的方向。就在整个乐队想尽一切办法就为了开拓出一条出路,并向着成功的巅峰迈进的时候,道格拉斯也愈加地接近属于他的辉煌,因为当他第一次打开歌喉,他向每一个人证明了自己同时还是一个优秀的歌手,并用声音演绎了一个很有英雄色彩的传奇——随后,这个故事再一次遵循的是摇滚电影的传统,紧绷的情绪也开始在乐队的成员之间蔓延开来,既具有创造力,也带着极大的威胁。最后就变成了,这里出现了数不清的乐队,大大小小,简直就是随处可见,那么与道格拉斯同进同退的这一支,是不是会像他们企盼的那样,在他们四分五裂之前,脱颖而出,迎来成名的那一天呢?还有道格拉斯,似乎也为他的生命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 在得到了初步的认可之后,也为道格拉斯带来的是极大的自信,还让他在经济上终于可以独立了——作为当地的“摇滚之神”,他似乎看到了触手可及的美好的未来。然而摇滚歌手邋遢的长发造型,很快就引发了他和他的中产阶级家庭之间愈加混乱的紧张与不安,特别是他的父亲帕特,从不避讳自己对儿子的“不务正业”的不满……至于扮演了帕特的詹姆斯•甘多菲尼(James Gandolfini),相信只要是看过《黑道家族》的人,就不会对他感到陌生了。就像所有成长于上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一样,道格拉斯的叛逆也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对他那明显不快乐的妈妈安蒂妮特以及经商的爸爸的反抗——他们显然是为儿子安排好了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美国梦”,但是并不包含需要承担太大的风险的摇滚的那些事儿,他们需要的是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生活保障,结果也引发了道格拉斯相当激烈的抗拒。在甘多菲尼看来,出演《从未消失》所代表的不只是与大卫•切斯完成了一次他渴望已久的重聚。 与此同时,这个角色也唤起了他对自己的家庭生活的回忆,曾3次获得艾美奖的甘多菲尼说:“这部影片的很多内容让我发出了会心的微笑,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我一样对此有如此深的特别体会。事实上,我的父亲与影片里的帕特有点相似,所以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让我可以检验一下当自己置身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时候,会选择怎么做?剧本是切斯亲手创作出来的,而他所描述的,是那个时代的两代人之间经常会发生的一种情况,包括他自己在内,因此从他的角度出发,这确实属于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故事……但是,我相信它同时也会引发很多人的共鸣情绪,即使是到了现在,如果你的孩子对你说自己想搞艺术,或成为一位艺术家,你肯定也不会对此轻易释怀的。”切斯则认为:“我为《从未消失》安排的是一条非常具有趣味性的人物关系线索,甘多菲尼扮演的是一个我们通常会看到的那种父亲形象,没有办法以最为坦诚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这里最为伟大的地方就在于,甘多菲尼赋予这个角色的是一位父亲所能具备的全部要素,而且能够再一次合作,也给了我们更多互相了解的时间,包括应该如何达成这次合作的共识——甘多菲尼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主义者,他一丝不苟的性格注定不会允许自己留有一丝的遗憾的,我们都有着让人唏嘘不已的目标和希望。”
...详情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