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侦察记 (1974)

  • 中国
  • |
  • 剧情  战争
  • |
  • 1小时54分钟
暂未上映
不能评分
看过
1想看
  • 又       名渡江侦察记 Reconnaissance Across ...
  • 编       剧 高型
  • 剧       情
    淮海战役后,解放军某部为配合大军渡江作战,派李连长率侦察班探明敌人江防部署。李连长与吴老贵、周长喜、小马、杨威等战士,乘夜色偷渡,至江南白马山区与游击队长刘四姐接上关系。翌晨,敌人发现江防有疑,令情报处长会同保安队长侯登科率人马搜捕。吴老贵乔扮敌军官,巧妙地通过封锁线,击...

演职人员

(14)
《渡江侦察记》背后的故事: 关键词一:长江 《渡江侦察记》中的那条江,的确是长江。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结束后的一九四九年春天,毛泽东发表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文章,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向长江以南进军”,“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四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又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开始准备强渡长江。   在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战斗开始前,解放军三野九兵团二十军派出一个侦察部队,过江入林,潜入对方腹地,获取了国民党军事布防的重要情报,最终使“百万雄师过大江”成为现实。   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打算将这支侦察部队的故事搬上银幕,刚刚导演过《南征北战》的汤晓丹,成为这部电影的导演。 关键词二:汤晓丹 汤晓丹导演,是中国的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化石级人物。   他生于1910年2月22日,祖籍福建华安,童年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十岁随父回国。1931年,他进入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组建的天一影片公司,从布景师做起,迅速成长为导演。而真正成为导演的契机,是因为粤剧名家薛觉先与夫人唐雪卿合演的《白金龙》。薛觉先和天一公司合作,打算把这出脍炙人口的戏拍成电影,任务最终交到汤晓丹身上,他是整个公司唯一一个会讲粤语的工作人员。影片收了一百万票房,汤晓丹的导演生涯由此开始。   他的性格、处世方式,也在此时露出端倪,并成为决定他一生命运的重要因素。天一交给他的剧本,未必都是他喜欢的,但他自知“没有沈西苓为了《女性的呐喊》宁可卷起铺盖离开天一那样的魄力”,“如果没有巧妙的借口,日后只能受老板的冷遇或赐予一双小鞋”,于是“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不争,不怨,不怒。解放后,他决定“绝不提出自己喜欢搞什么题材,只要组织交下的任务,我就兢兢业业去完成”。为此,他再次搁置自己喜欢的题材,接受组织安排的任务。但现在看来,愿与非愿,对真正的艺术家来说,并不重要,他有一种罕见的真诚,不是面对自己,而是面对电影,那些遵命之作,他同样赋予其气魄、精魂。   对《渡江侦察记》,他也是一样。这部影片在全国上映半年之久,观众人数达1733万人次,创下1954年国产片的最高观影纪录,并不是偶然。 关键词三:孙道临 《渡江侦察记》的主角,李春林连长的扮演者,是孙道临,这是孙道临的转型角色。   孙道临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38年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曾是燕京剧社的成员和中国旅行剧团、国华剧社、南北剧社的演员,而他扮演的角色,多半和他的形象非常贴合:英俊儒雅、内敛深沉的知识分子,后来,他走上大银幕,所扮演的角色依旧一脉相承。所以,当汤晓丹决定选择他来扮演李春林连长时,遇到的是争议。   但汤晓丹的选择是有来由的,他曾和孙道临在一起学习,看出他有极强的可塑性,孙道临在解放初期的表现——载歌载舞迎接解放军进城、去山东革命老区体验生活、去朝鲜战场一线演出,也显示出他对新世界的极大热情。《渡江侦察记》筹拍,汤晓丹首先想到孙道临,试图用李连长一角,挖掘出孙道临身上的阳刚英武之气,为此,他给上级领导写了保证书,认为“孙道临一定能演好”。   1954年1月,组织决定由孙道临出演《渡江侦察记》中的李连长,后来,孙道临回忆说,他“既兴奋又惶恐,兴奋的是我喜欢演戏,且此番演的是解放战争中的英雄;惶恐的是如何塑造工农兵形象,心里没有底。就个人气质而言我知道自己知识分子味特浓,很怕与李连长的形象有距离”。   汤晓丹带着剧组去舟山沈家门海岛体验生活,与战士同吃同住。回上海后,汤晓丹邀请当年参加渡江之战的侦察科长和渡江英雄连连长为孙道临当助手。整个拍摄过程,也成为孙道临最难忘的经历,“上下拧成一股绳,从不计较个人名利,一心把戏拍好便是那时的团队精神”。外景地在苏北山上,雨季中,每天山上山下来回,无人例外,拍摄李连长和刘四姐告别一幕,汤晓丹亲自跳进水中推船。   此后,孙道临成为儒将专业户,陆续出演《南岛风云》、《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的种子》、《革命家庭》、《51号兵站》。   孙道临一直保存着《渡江侦察记》剧本及心得手记,多年后,他把这批文件捐给了家乡嘉善的“中国电影艺术馆”。 关键词四:1954和1974   《渡江侦察记》有两个版本,一个上映于1954年,另一个上映于1974年,第二个版本是翻拍,导演是汤化达和汤晓丹,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渡江侦察记》,往往是第一个版本。   这个版本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重要原因是,它出现时的创作环境,还比较宽松。   因此,《渡江侦察记》中出现了若干栩栩如生的人物,每个人都有其特质,寥寥数笔,精魂尽现。比如齐卫扮演的老班长吴老贵,形象非常经典,精瘦、络腮胡,常年乐呵呵,是战士们的故事大王、心理医生,他随身携带一个盛白酒的军用水壶,以及他的妻子桂花做的布鞋,鞋子上绣着“渡江胜利”,他的遗言是:“记着,小马,写一封信给我老婆,告诉她,我没有白穿她给我做的布鞋……”其余人等,如小马、刘四姐、情报处处长,都有其性格来历,很接地气。   而1974年版,是在翻拍“解放片”的风潮中出现的,已受限很多,倒是张金玲扮演的刘四姐成为影史经典。但汤晓丹导演,也正是因为这个翻拍版,在汤化达导演的提议下,告别五七干校,回到了片场,暂时告别厄运。 第五个关键词:火光   1954版的《渡江侦察记》中,战友们为护送情报分开,深知这也许就是生离死别,相互约定:“到岸我就点起三堆火”,“我希望看见你们的火光”。 汤晓丹导演已经离去,留下的是火光。   导演鲍芝芳曾与汤导合作拍摄《傲蕾·一兰》,“汤导的工作台本一翻开来都是一幅幅的连环画,他的每一个镜头都是画下来的。他在镜头的设计上非常严谨,经过认真思考。我从他那儿学到了这个,收获非常大。”汤导的夫人蓝为洁说:“他什么都靠自学,他是电影导演中少有的看得懂音乐总谱的几位之一。”   他足以说明那一代人的严谨、深沉、风华。   他一生拍摄的,都是受命之作,1980、1982年,因为奉命拍摄《南昌起义》和《廖仲恺》,放弃《肥水大战》和《望断天涯路》。后来,列在他拍摄议程上的片子,还有《宋庆龄》、《末代皇帝》、《布衣老帅》、《官渡之战》,却都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   他被当做中国“战争片之父”、“银幕将军”,但当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来,他有了拍片自由度时,他拍摄的却是《肖尔布拉克》这样讲述人情、人之命运的片子。   受命之余,他在想什么?也许就是那点火光,电影之光,隐忍之光,以及,生命之光。
...详情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