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人 (2012)

导演阐述 作为一部感恩慈善传播爱的公益的电影,展示慈善形象应该是投资方诉求之一,那应该展示什么?如何去展示?是音容相貌、先进工艺吗?我认为这仅是最浅显的层面。4月份,我作为一名辅助工作人员,参加了由此片投资方组织的一次“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公益活动。经历了此次活动的洗礼,长期与企业管理人员交流所酝酿的电影应呈现的面貌在我对“共托”活动的回味与思考中更加清晰的确立了:电影更应该展示的是企业的文化与精神,如果用几个字简单概括的话,那应该是“大爱、感恩”,这亦是我们即将拍摄的电影的主题思想所在。 一、 剧作 1、首先,这是一部“正剧”。 之所以选择“正剧”这种体裁,源于我对“大爱、感恩”的理解:她应该是深沉的、博大的、宽厚的,温暖的,平淡中蕴含着力量,舒缓中积聚着热情……以上也可以理解为本剧的风格样式。如果细分的话,本剧其实是类型电影“公路片”的一种延展,以“寻找”牵引故事发展,以乡村→城市的“旅程”为背景,以线性叙事来结构影片。主人公寻找恩人的过程,实则为“感恩”之旅,找到恩人即是主人公真正领悟到“大爱”之时。 2、剧作结构上较严格的遵循了古典戏剧“起承转合”的模式。 A.起——开始,建置:李宝恩进城打工,在慈善总会打听“同路”的消息,工作人员似乎知道“同路”的消息,但并没有告诉宝恩……以此设置“悬念”、构建故事推动力; B.承——发展,过程:“解救儿童”、“翻车事故”“骗子转化”“老杨轻生”等戏剧冲突较强烈的情节点以“重音”呈现,而宝恩给母亲打电话交待“寻找恩人”经历的画外音以“回旋曲”的形式穿插于故事线中纷沓呈现,以形成“缓——急、急——缓”的有节奏、有起伏的叙事方式,推动故事发展; C.转——变化,转折:在宝恩母亲病床前,王总承认自己就是“同路”;而宝恩与林熙发现王总是一个名叫“同路”的志愿者团体的组织者,这更加使观众认为王总就是“同路”,谜底似乎已经解开…… D.合——结局,解惑:慈善捐助会上,王总的一席话及铁盒中泛黄的信件终于使谜底真正解开:老张才是宝恩的实际捐助人…… 3、剧作中所蕴含的哲学层面的思考。 谈到“哲学层面”,似乎是对本片“思想性”的拔高,但对于电影,不同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不同的东西。生活本身就隐含哲理,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往往附着其价值观。如果摒弃“思想性”,我们又如何保持与观众深切的对话与交流呢?而我们想要传达的主题思想与企业文化也就无从谈起。在本片中,李宝恩在寻找恩人、由乡村融入城市的过程,正是个体确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过程;“同路” 老张实为宝恩、王总及志愿者们的“引路人”,老张为什么捐助宝恩以及王总等,在片中并没有正面交待,然而此设置是将“同路”推至影片“灵魂人物”的关键,即:老张认识到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实现,而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体行为对于他人及社会的意义——体现在影片中,就是老张对他人长期无私的捐助(如果大家觉得在理论上探讨是形而上,那请联想一下蹬三轮车捐助35万元的白芳礼老人)。由此回归到我们影片的主题,那就是“大爱”,对自己,对社会。当然,我们的影片不是论文,从剧作的角度出发,我们的思想还要通过“故事”体现出来:李宝恩执着的寻找恩人的行为在一系列事件中也在改变着他周围的人——让林熙认识到“真情”的价值;让老杨重新确定生活方向;让骗子涅槃般重生……即使在过场戏、小人物上也要力争体现主题,譬如李宝恩在湖边与落魄者的对话,这貌似是一场插诨打科的过场戏,但台词中说到的“楚人遗弓”的典故,却折射出“同路”捐助行为的心理依据:“人”遗弓,“人”得之,又有何所失呢?视天下人无一人非我,因而无需一物专属于我——此人生之大智慧!这也是《同路》片名的意蕴所在。 二、 人物与表演 虽然电影的组织、拍摄极其符合“水桶定律”:任何一个部门是短板,那电影的质量必定不会高。但在这部以叙事为主的电影里,我还是想把人物与表演着重谈一下。 首先是对表演的总体要求: 1.请演员们忘记“表演”二字,其含义我觉得用《庄子》中的一段文字来说明再恰当不过了: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2.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请演员必须熟记台词,杜绝在拍摄现场“忘词”,我认为这是体现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当然,熟记台词并不是要求大家把对白一字不错的“背”出来,实际生活中的口语并不规范,流畅、自然,语速、节奏的把握符合人物性格与特定情境才对。 3.演员一定要梳理出人物的情感脉络,搞清楚角色在每一场戏中的心态和心理背景、与演对手戏的特定人物的关系。演员塑造人物,要紧紧抓住角色性格中的最独特的、最典型的地方(这往往也是矛盾体现的地方)去发挥,这样,就有可能闪现出角色的魅力。 4.鼓励演员有创作性的阐释人物,结合对白能带出自然、生动的身体语言,能利用关键道具来外化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为工作经验不足的我,更希望你们能提出对角色的新的见解:剧本可以讨论,对白可以修改,只要有益于我们影片的质量,我都愿虚心接受。 剧中的主要人物: 李宝恩——男,23岁,高中毕业后在村中年画作坊短暂工作,后进城务工。童年时父亲病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单亲家庭及长期在农村闭塞环境生活的经历,形成了宝恩内向、单纯、腼腆,甚至有些自卑的性格,但“同路”的长期无私捐助及“母爱”又使宝恩心存“感恩”,以一颗“纯净”之心善待周围的人与事,在找寻“同路”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社会上的“爱心人士”继续强化了宝恩的“感恩”心理……总之,李宝恩是一位“理想化”了的人物:纯洁如同一张白纸,腼腆中透着可爱。能找到恩人“同路”是李宝恩的愿望,为了母亲,也为了自己。(注:李宝恩的农民形象需摒弃“王宝强”式的“憨傻”面貌。在表演风格上可参考《甜蜜蜜》中的黎明;在演员形象、气质上可参考吕聿来。) 李宝恩是本片的绝对主角,以其主观视点统领全片,所以李宝恩的表演成功与否是整个影片成败的关键所在。演员在把握李宝恩这个角色时,要注意分析李宝恩的前史,以此来揣摩角色的心路历程;在表演分寸上,需拿捏好(如总体要求第三点所述)人物性格中最典型(最矛盾)之处;如对林熙的既爱慕又(因自卑而)排斥的矛盾心理,对家中母亲的牵挂与必须待在城市中找到“同路”的内心冲突等。在表演风格上,李宝恩是内敛的,但在几个重场戏中,宝恩又是张扬的,在情绪变化上需喷薄而出,如为骗子辩解时、看到自己童年写给“同路”的信时,在实际表演时,演员需一气呵成,以自己的激情来感染观众,在“内敛”、“张扬”的两极表演风格中丰满李宝恩的形象,在张弛有度中做到“煽情”但不“滥情”。 林夕——女,23岁,大学毕业后在羊绒公司担任色彩设计师。时尚、热情,在事业上具有上进心,表面坚强而内心柔弱,具有同情心。与李宝恩的关系由同事变为朋友,由对立至融合,在帮助宝恩寻找恩人的过程中,认识到了真情的价值。 老张——男,70岁左右,独身老人。羊绒公司的职工宿舍管理员,同时还经营着小百货店。是宝恩一家的实际捐助人,并且一直捐助着多个贫困家庭及个人。是一个懂得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一种生活智慧的旷达之人。戏份不多,但是全片的灵魂所在。 王总——女,40多岁,服饰公司的总经理,在大学时曾受过老张的资助,在老张精神感染下,在网络上组建了“同路”志愿者qq群。同时也是林夕的顶头上司。 宝恩母亲——50多岁,传统农村妇女。认为“知恩图报”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把能找到恩人的心愿寄托到进城打工的宝恩身上。 老杨——男,40多岁,独自进城务工多年,是宝恩的同事。怨天尤人,瞻前顾后。 骗子——男,40左右,曾经自命不凡,经历挫折后自暴自弃。冒充宝恩的恩人骗吃骗喝,但被宝恩的真诚打动,重新定位了自己的生活方向。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