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黄桥 (2011)

导演阐述 1、关于影片整体定位 “近距离看历史”,排除虚构成分,保留细节的再造和场景的想象,但是应该拉近历史与观众的距离,避免常规纪录片凌云在上的讲述方式,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没有虚构的历史同样惊心动魄。关于讲述历史的方式,要让观众感到那种历史本身的艰苦卓绝和无可抗拒的感觉,重点是历史大潮中中国共产党的抉择,集体的意志。当然这个集体是由各种类型活生生的人构成的,有高层的决策者、也有一线的将士,有军人、也有百姓。归根结底,我们是反映革命历史,更是反映革命史上哪些不能被忘记的人。人物应按照战争展开的时间顺序相继登场,并且都是真实姓名,真实原型,包括细节塑造也追求历史的真实。每一个人物的出场谢幕其神采都可圈可点。那段历史的大背景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所以应该画龙点睛、与史实的叙述巧妙穿插,避免因大段的介绍时代背景,战争格局、形势分析等等而影响片子的可看性。 2、打造剧情纪录片的概念。本片已经通过了国家广电总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理论文献片领导小组的审立。作为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把握,本片此次,要做到一个突破,即重大影片不仅重大、而且好看。我们主张尝试一种介于纪录片与剧情片之间的片种,同时具备纪录片和故事片两种片子的类型,叫它故事纪录片抑或艺术纪录片?站在今天的角度上来讲述那一段历史,我们必须占有充分翔实的各方面的资料。就黄桥战役这一段历史而言,是存在很多丰富的戏剧点的。在那样一个历史的节点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存在着各种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的未来的命运谁也不能预知,各种人物都在这个局中打着自己的算盘,情况局势也瞬息万变,对于身处乱局中的新四军而言,更是每一步都要慎重抉择,棋错一着,结局便差之千里。我们必须着力叙述这种大历史的纵横捭阖,而非普通故事片的重点着力与个人形象的魅力展示,而这种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构成我们富于张力的戏剧剧情,这种剧情是真实的可信的。如果我们着力把这种气氛做足,那么纪录片能够起到故事片所达不到的效果。黄桥决战是一个危局,也是一着险棋,新四军从最初挺进苏北就险象环生,随时面临被对方消灭的危险,新四军在苏北立足的过程也是一步步化解危机的过程,我们就把这种一步步危机的化解过程作为我们故事推进的牵引力,也是极具戏剧性的动力,一方处心积虑的力求全歼新四军,另一方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中生存并最终转败为胜,看似险象环生,但是关键时刻总会有戏剧性变化。 3、关于人物塑造。在基于真实历史的基础之上,要把人物形象树立起来,这是我们不同于普通纪录片的地方。许多历史性纪录片只注意事件的交代,而忽略人物的性格塑造,造成故事的平面化,不能吸引观众。大多数真实历史的记述是平面化的,缺少立体的鲜活的认识,而如果影视片仅仅达到和文字一样交代历史的目的,是我们的一个失败。对于作为综合艺术的影视作品而言,多数观众是通过记住人物而记住情节的。所以对于关键性历史人物的故事段落,不能像普通纪录片的再现手法一样,演员仅仅是活动性的道具,而需要通过一些情绪化的表演段落,需要有历史人物的特有神采,这也不是普通纪录片再现中的道具式表演。我们可以引导观众从某一个角度切入历史人物的当时的状态,从而达到理解历史的目的,只不过表演的分寸要适当拿捏,不能过于戏剧化,二要注重历史的真实分寸。 4、关于表现手段。全片的主要手段是真实历史的场景还原和再现,还原历史我们计划用两种形式,一是真实情景再现,这和故事片手法区别不大,只是追求还原历史真实,包括从场面和氛围上;二是数字情景再现,将那些没有保存下来、也无法用搬演形式再现的部分,运用数字动画、特效等形式加以再现,这也是本片在表现手段上的一个亮点。严格来说,不使用采访来叙事。旁白多用于段落衔接和历史背景交代以及加快叙事节奏等等必要用途,但过多容易带来强烈的电视专题感,会给观众造成叙事手段缺乏的感觉,所以要提倡作出进一步的突破,跳出普通电视纪录片的一些固定格式,解说不宜过多要适量,既然是电影,应该在视听和观感上更迈进一步。从大的形式上讲,是以一个纪录片的线索贯穿起一系列精彩的故事片段落的还原,兼具两种类型的长处。 《决战黄桥》编导演组 2010年10月18日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