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乙肝”好像是个遥远的话题了。1992年起,国内开始推广普及乙肝疫苗,也就是说,那之后出生的人可能已经对“乙肝病毒”没有什么概念。但在二十年前,中国仍有过亿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歧视”广泛存在。
2004年第一天,在《南方周末》那篇题为《这梦想,不休不止》的新年献词里,两个与传染病有关的事件被提及:一个是2003年的“非典”抗疫,另一个是“乙肝歧视案”。这两个事件,也构成了电影《不止不休》的时代背景和核心事件。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改编自真实事件,20多年前正是报社记者的大声疾呼引发全国媒体跟进报道,让人们开始关注那些因携带乙肝病毒而失去工作、学业甚至爱情的普通人。
2000年前后,市场化报纸兴起,以民生新闻、揭黑调查新闻、财经新闻为主要卖点,这些报纸需要大量的年轻记者。当时社会把媒体和记者当做正义化身,遇到不平事会去报社投诉,报社门口常年蹲着各种表情痛苦或者愤懑的人,这样的环境让很多年轻人萌生当记者的梦想。
那年,报社还用稿费单开稿费,偶尔遗漏,投稿人像韩东一样拿着豆腐块大的文章去要钱,编辑也是认的。导演用韩东的视角带观众走进了这个几乎已经作古的纸媒工作方式:不间断的新闻线索热线,昼夜不停的交稿、排版、下印厂流程,编辑和排版老师总是吵架……一周二百多条新闻是老百姓的刚需,记者们还会为“死者是否能够部分让渡肖像权”吵架,突发事件报道和民生报道总在抢版面,墙上的“月度好稿”被很多人视作工作目标……
报社环境的无序感、拼搏感和追赶时间的紧迫感仿佛在影射千禧年初的中国:一切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所有人都在努力追赶上这趟高速前进的列车。
很多时候,调查记者都是一群唱反调的人,韩东和黄江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关注飞速发展进程中潜在的危机,也关注那些已经或正在被时代甩下的人。黄江更理性,他看重前者,而韩东更年轻、感性,再加上曲折的成长经历,他更能看到那些发不出声音的普通人。
山西矿难,在21世纪初的那几年经常登上报纸头条,当时管理混乱,矿难发生后煤矿主为了逃避各种处罚、减小损失,会与遇难者家属“私了”。一次次“私了”以后,煤矿非法开采、管理混乱、安全措施不到位等等现象继续存在,于是矿难又一次次发生。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