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援藏日记》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情感张力,讲述了北京大学生韩松到藏区支教,为帮助藏区学童改变命运而坚守一生的“燃灯”故事。不同于传统类型作品,影片以诗意之笔触勾勒热枕之初心,将支教教师与藏族学生的深厚情谊娓娓道来。一望无垠的翠绿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无垠的蓝天中,星云似海耀夜空;简陋却爱心漫溢的教室里,学生们伏案识字憧憬未来,诗意化的视听语言,将人们带进天高地阔的藏区,而孩童们一张张求知若渴的纯真笑脸,则穿透银幕直击观众内心。 影片融合支教、成长、爱情与民族团结等元素,用情感贴地的生活流叙事,为观众呈现出一部兼具艺术深度与人文关怀的诚意之作。从高原雪山到课堂黑板,从艰难求索到爱与坚守,《援藏日记》不仅是一封写给援藏支教者的深情书信,更是一场精神洗礼。影片以大银幕的光影魅力,将这场跨越山海的支教之旅展现得更加震撼人心,让观众在感动与敬意中体悟到奉献的力量。共同见证这段燃灯成炬的援藏岁月。
创作初衷
谈到《援藏日记》的故事和角色有现实来源,导演陈中阳:“我到甘南、黄南、甘孜三个地方进行采风的时候,跟当地进行了很多交流,推翻了我最初的创意,然后我把当地的很多先进工作者的真实案例,融合到了韩松老师、格桑梅朵、格桑朗措这些人物身上。电影中的藏族学生也都是生活在当地的孩子们,我在790多个孩子里挑出了他们。”[1][1]
角色感悟
范家其:我进组拍戏就和韩松融入当地环境的过程一样,作为一位外来者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起初撞墙、碰壁,但到最后他坚持下去,收获了大家庭和一群朋友。
为塑造好人物,王海祥做了大量研究,包括观看藏语电影和相关纪录片,学习藏语和“藏普”,还在拍摄期间向藏族孩子们学习,请教他们的语言、歌曲、舞蹈等。关于谈到在角色中的收获,王海祥:格桑朗措之所以和妹妹开这所学校,就是为了山里这帮孩子,希望孩子们得到更多的知识,也希望有更多像韩松这样的支教老师。条件真的很辛苦,宁可自己没得吃,也不能断了孩子的口粮,宁可自己没有钱,也不能缺少孩子们学习的工具。他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们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因为拍这部电影,我跟孩子们在一起交流很长时间,就像父亲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性,我觉得一定要发现他们的魅力和爱好,才能有美好的未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