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买下小说版权
话说1990年5月,环球影片迅速在2小时内,买下迈克尔•克莱顿全球畅销小说《侏罗纪公园》的版权,更是特意请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把它拍成电影。“这故事是其中一个明显地属于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他一直钟爱拍摄发生在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事。”跟斯皮尔伯格长期合作,与他有长达14年伙伴关系的知名监制凯瑟琳•肯尼迪(Kathleen Kennedy)说。斯皮尔伯格则说:“《侏罗纪公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不止有冒险和惊栗,也有大量科学元素。侏罗纪公园是动物园与主题公园的二合一,意思是说有人可以把史前恐龙重新带回今日,然后可以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
哈佛医学院毕业,身兼小说家、电影编剧和导演的原著作家迈克尔•克莱顿,曾花上两年时间创作《侏罗纪公园》原著小说,对于斯皮尔伯格的慧眼赏识当然十分高兴。小说推出前后不出一星期,环球影片便公布由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拍摄《侏罗纪公园》电影版,把迈克尔充满写实科学构想的故事搬上大银幕。
“我相信科学是最有力量的,但它同时是一种十分有限的工具。” 迈克尔生前这样说。故事老翁主角约翰•哈蒙德,像是“华特•迪斯尼”的暗黑版本,角色把极具争议性的基因科技变成赚钱工具。斯皮尔伯格说:“当中有个道德问题,当DNA复制技术是可行的时候,它是否同时是被接纳的?人类这样做是否正确?在史前已经绝种的恐龙,是否不应该存活于现在?”
恐龙狂热爱好者斯皮尔伯格
跟大部分小孩一样,斯皮尔伯格自认是恐龙的狂热爱好者。“我第一批学习的生字,就是各种恐龙的品种。好多年之后,我儿子Max两岁的时候,他更不止认得出,还能正确读出Iguanadon(禽龙)的发音!我想,小朋友那么喜欢恐龙,是因为它们充满了神秘感……有个哈佛大学心理专家说过‘恐龙巨大而凶猛,最重要是已经死去’!不过……对我来说恐龙又再次复活过来了!”这说的正是他要把《侏罗纪公园》拍成电影。而原来,斯皮尔伯格导演也曾亲眼看过恐龙坑洞,他说:“第一次看见的时候,就像到了犯罪凶案现场一样,四周都是封条,人们就像鉴证科搜证一样在找指模等,围着在工作。其实我很想真的尝试一次!”说到做到,他真的遇到带恐龙带重返世界的艰巨任务!
花两年时间筹备的侏罗纪
1990年夏天,事隔现在3D版电影上映前23年,监制凯瑟琳跟斯皮尔伯格开始组织《侏罗纪公园》的台前幕后,准备一同把恐龙带回九十年代。当中包括拍过《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系列的金像得主Rick Carter等,而单看幕后名单,也是星光熠熠,绝对是超级金像级阵容!
此外,在画面构思方面,身兼原作及编剧的迈克尔•克莱顿,亦着手参与故事板创作,与美术总监Rick Carter一同连手把恐龙世界重现眼前!
不过,原著充斥大量恐龙品种,剧组率先要处理的就是把15种品种,缩减成6个。之后,便要进行疯狂的数据搜集,好把恐龙百分百的真实面貌呈现。联合监制Lata Ryan加盟后,即主力结集后期特效部队,负责运用当时还算新鲜事的计算机绘图技术,把恐龙绘制出来,放在胶片之上。
后来,透过跟不同视效公司进行会议,导演斯皮尔伯格发现,原来采用最传统的胶片实景拍摄,再配以惊人的计算机绘图技术,出来的效果才最慑人。最后,负责本片特效的,行内称为“梦幻组合”,成员包括已故的Stan Winston、来自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ILM)的Phil Tippett和Dennis Muren,以及曾跟斯皮尔伯格合作过《夺宝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的Michael Lantieri。
打造1:1机械暴龙
做过《异形2》(Aliens)、《终结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的Stan Winston Studio,负责制作一比一大小的机械恐龙,它们都需要是能够快速走动的巨型机械人,另外,当然少不了要放上非常逼真的特技化妆。Stan Winston率领队员进行了一整年的数据搜集,包括参考大量书籍,参观博物馆及与学者对话等,据悉队员之中,更分开画师和机械工程师,其中“暴龙组(Team rex)”便已包括12名操作员工,可以想象花了多少人力物力!
最后,他们真的把6米多高的机械暴龙成功打造出来!由玻璃纤维和近1500公斤黏土制成的6米高暴龙,外皮是弹性乳胶,由画师用大量颜料粉饰肌肤,内部是原理来自军事用途的水压技术机械操作。暴龙站立的平台以及暴龙本身,也分别有计算机板作摇控。
此外,也有其它体积的机械暴龙,以配合不同场面和镜头,作木偶拍摄之用。其中一只小型的名为“Waldo”,便负责彩排,让计算机把其动作记录下来,再由6米高一比一版本来完成最后的动作,恰如拍摄真人电影一样!
为了《侏罗纪公园》,Stan Winston Studio总共聘请了60名画师、机械工程师、木偶师。除了暴龙,机械模型还包括1.8米高的速龙、长颈腕龙、病倒三角龙、鸡冠龙、双脊龙以及速龙宝宝,全部都在电影内担演重要角色!
电影模拟恐龙战
乔治•卢卡斯的特效公司ILM旗下金像得主Phil Tippett,便全力负责协助斯皮尔伯格,运用动画技术来模拟拍摄中恐龙追逐等动作场面,例如其中最高难度的结局,暴龙大战数只速龙一幕。曾6度获奥斯卡金像奖、同为ILM旗下的视效主任Dennis Muren,是业内传奇人物,但对于拍摄《侏罗纪公园》的新挑战亦十分兴奋,就像新人一样!
曾打造《终结者2》中液态机械人等的ILM,面对《侏罗纪公园》这项新挑战,公司上下亦从头开始,先透过计算机分析重现暴龙的走路方法。最后,Dennis Muren更被派以重任,负责主理暴龙在光天化日下走路的重要场面,代替了Phil Tippett部分工作。而曾处理《回到未来》系列、《夺宝奇兵》视效的Michael Lantieri,则负责应付片中的吊臂机械拍摄,以配合拍出暴龙机械人追逐人和汽车等的震撼效果。
完美剧本制作团队
用了超过两年时间,《侏罗纪公园》的筹备工作才接近完成,与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之前的拍摄有过之而无不及。而筹备期间,斯皮尔伯格的编剧爱将David Koepp,则与迈克尔•克莱顿一同编写剧本,务求故事情节以及对白,能够尽善尽美。
选角方面,理查德•阿滕伯勒(Sir Richard Attenborough)被委以重任,负责扮演野心商家John Hammond一角。曾凭《甘地传》(Gandhi)获奥斯卡金像电影及金像导演的理查德,形容后辈斯皮尔伯格:“他是天才,之前他已找我演出多次,直至这一次我看了原著,明白只有斯皮尔伯格可以当此片的导演!”
1992年8月,《侏罗纪公园》正式开拍,在影片开始筹备后两年零一个月!
3D版《泰坦尼克号》著名工作室Stereo D 重新“转化”
适逢今年是《侏罗纪公园》20周年,环球影片决定把电影重新制作3D立体转化,再配合4K高清播放,令斯皮尔伯格联同已故好莱坞特技大师Stan Winston以及卢卡斯著名特效工作室ILM当年精心创制的恐龙,能在大银幕以高清加立体的方式震撼重生!
时至今日,依然有一代观众对片中的两个孩子,与速龙你追我逐,还有艾莉•史勒博士跟阿伦•格兰博士看到长颈龙时目瞪口呆的一幕记忆犹新,为让新一代的影迷也能亲眼见证这个银幕经典、史无前例的史前恐龙复活传奇,运用今日科技作3D转化,也是最好不过的一种选择。而为了真的让今日观众感受到置身“侏罗纪公园”的威力,制作人便想到一个重要前提──坐在管弦乐团之间聆听演奏的感觉是怎样的?
斯皮尔伯格便联同曾替《泰坦尼克号》做过3D后期转化的团队Stereo D商议,先由他们逐个镜头看清《侏罗纪公园》的面貌,继而构思应如何把电影变成3D化,令电影的观影感受能跟随镜头,令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完成后,当你在戏院内听到暴龙的脚步声,紧接那杯水在颤动,再听着金像得主John Williams的经典配乐,你将可以史无前例地直接感受到你就是跟主角们同车,首次进入“侏罗纪公园”参观的其中一员!
保留20年前原版味道 加强落雨效果
当初斯皮尔伯格与幕后团队创作《侏罗纪公园》,便早已置身在Stan Winston的3D立体布景之中,像是百分之百真实的恐龙就竖立在他们众人眼前,再配合ILM开天辟地的CG特效,某种程度上,早已“铺垫”了今日《侏罗纪公园》作“3D转化”的制作基础。话说斯皮尔伯格在20年前设计戏中镜头的时候,便将暴龙和速龙攻击主角们的场面,打造得十分具有三维效果,而当画面要转化成3D版本,斯皮尔伯格当日的决定便成为了Stereo D的重要基础,某种程度上也令“3D转化”《侏罗纪公园》的工序更如虎添翼!
3D转化工序动用了超过700名动画师把电影中的大小人事物作细分,先加强每个画面构成部分的细节,继而再加强镜头的景深程度,再把不同物像分列作前、中、后景等,作3D转化处理。而斯皮尔伯格强调的是,万万不可以改动20年前原作的画面构造,千万不要“多此一举”加进任何崭新改良的元素!一切只以把原版已有的巩固起来便可,所以,暴龙在黑夜首次“暴走”的一幕,下雨的效果加强了,但依然无损镜头正是要让今日观众,逐步感受暴龙随时杀到的惊栗感觉。
“3D转化”花了9个月才完成。要将今日最新影片作“3D转化制作”,多数是拍摄和转化同时互动进行,但Stereo D却花了多个小时,甚至一整日的超长时间,不断接下原版部分,包括片名卡等,而且原来胶卷负片的保存质素、片长和影片内容等,也变化莫测,毕竟20年前的技术,绝非能与今时同日而语。而Stereo D团队接收下原版的全数2D画板后,便把画板转化成可加后期改动的系统之中,之后转描(Rotoscoping)和景深调校团队便开始繁重工序,先将原版的组件打散,再重新合制成电影的不同画面。
细节令人不寒而栗 换成“真实”恐龙嘶叫
景深调校团队用上了Stereo D的知名软件VDX,团队中的VFX人员在必要时,会替画面中的对象如烟、火、雨等,作3D增强效果 。而最后,便由绘画师团队替每个镜头作最后修饰,或填上仍然欠缺的信息。戏中的雨或树叶,更成为“3D转化”制作中至关重要的影响部分,这一次团队可说是面对重大考验!此片更成了3D转化影史上,动用最多“雨点”的一出!说穿了都是为了令人更加像置身公园之中。此外,这一次“3D转化制作”团队,还同时把20年前恐龙的比例加大,进一步让人感受他们就是如此逼近。
相比20年前,《侏罗纪公园3D》中的暴龙,无疑更加令人感受得到暴龙来袭的亲身恐惧感,来自大象婴儿的暴龙吼叫声,经声效师重新剪辑拼接,更几乎完全等同真实恐龙的嘶叫声音,观众坐于影院之中,将前后左右感受到被暴龙吼叫声“包围”,它,就在你前方……!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