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武强攻东团堡》改编自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事件,导演运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段、谱写了一曲在抗日时期的壮丽悲歌,影片所有元素的运用,使本片达到很高艺术体现,极富感染力。另外,为了让本片达到最佳效果,导演张玉中和其他制作人员还试图通过颜色将影片中发生的事件和当时周围的环境背景连接起来。张玉中表示,色彩不单单是感性的随机元素,它必须强调每一系列场景后面隐藏的动机,来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故事情节,尤其是那些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 《杨成武强攻东团堡》导演阐述 杨成武是军中叱咤风云的将领,亮点很多,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都有他的功劳,但是这些“肥田沃土”都已经或深或浅地被耕作过,很难找到新的视点,很难出新。曾经有一稿剧本叫《杨成武与阿部规秀》,这个思路与频道的名将系列很难切合,而且杨成武击毙阿部规秀是在不知对方为何人的情况下发生的,构不成真正的敌对关系,这个段落也被多部影视作品表现过。拍不出新东西不如不拍,为此我们产生了是否放弃的困惑。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一首当年日军模仿唐韵写的《长恨歌》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思路。这首“长恨歌”通过敌人的口道出了守备东团堡的艰辛以及杨成武的神勇,于是就有了瞬间的冲动和深层的发掘,于是就有了《杨成武强攻东团堡》。一个强大的对立面对矛盾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团堡”的攻和守自然是这部戏的焦点。杨成武兵力雄厚,小鬼子也不弱,一百七十多名训练有素的士官教导大队,周边有援兵的,双方斗智斗勇,几起几落,险象环生,东团堡终被攻克。然而对一部影视作品来讲军事目的并不是单一目的,除了人所共知的史学价值外,我们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完成并实现其艺术价值,即完成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最终实现审美价值。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有足够的笔墨刻画人物,并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包括人物的前史。首先我们在不脸谱化的基础上尽力把双方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甚至不怕把敌人写得强大,能够战胜强敌说明我们更强,在尖锐的敌我冲突中为《长恨歌》的挥写找到可信的依据;再者,必须深入到文化的层面,从认识的高度上进一步强化这种对立,以增加作品的厚度和质感,《长恨歌》也会因此具有剧作价值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既重视主线又不放弃副线。主线是杨成武和鬼子的两任大队长井出、甲田之间两个武装集团的直接军事斗争。但是军事斗争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因此就有了杨成武的下属的营长沈立强,杨成武的妻子和孩子等线索的派生,但是这些线索必须是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这样杨成武在本剧中就有了真实可信的战友情、夫妻情、父女情和深厚的民族情感。二、既重视外部矛盾又不放弃内部矛盾。没有内部矛盾的作品其人物性格是单面的,我们在《杨成武强攻东团堡》的剧作上十分重视内部矛盾的合理设置。大战在即,杨成武和妻子赵自珍在孩子的送留问题上的矛盾;首攻不力,战术调整与否的矛盾;包括日军内部也有坚守与突围、战与降的矛盾。这样既有利于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又可以增强片子的可看性。三、既重视剧本阶段的打磨又不放弃二度创作上的合理吸纳。影视创作是遗憾的艺术,因为它有物质的也有意识上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它在二度上也就有了遗憾和再度提升的双重空间和可能。稍有疏漏导致的就是遗憾,不懈努力就能使作品臻于完美。主创部门要有责任感、忧患意识,要有较高的自身素养和艺术水准,要勤于思考,要身体力行,要有具体的拉动和团队精神。影片的艺术水准是与大家的有效思考和实施力度直接挂钩的,人的潜能也是不封顶的,作为主创要重视每一个个体,要学会合理地吸纳。四、既重视外部节奏又重视内部节奏,做到张弛有致。一部作品的外部节奏多表现在故事的推进速度上,在剧本阶段就形成了初步的格局。而影片的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的形成表现在拍摄和后期阶段,包括演员调度、镜头的调度、台词的把握以及通过镜头的衔接所产生的张力。所以我们在组织镜头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各种有效元素,要有前瞻性,要处理好局部和大局的关系,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结合,使作品的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得到最恰当的表现。一部作品的质量是摄制组成员综合能力的和经济实力的体现,这种能力和实力是靠有效的组织和调动生成的,希望我们加强团结,拧成一股绳,把《杨成武强攻东团堡》拍成将军系列里的精品。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