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拍摄任务后,凌子风先认真研究了剧本。他认为,剧本给每个人写了一段身世,是平均主义的做法,等于没有重心的八幕戏。于是,他提出修改剧本,选择胡秀之作为代表人物着重刻画。颜一烟起初不同意,但经过考量还是决定服从导演的意见。于是,由凌子风直接操刀修改剧本。他为胡秀之设计了剪去象征“封建疙瘩”的旧式发髻、第一次行军礼手心向外等细节和负伤后强忍剧痛追赶队伍的情节以展示其成长过程。
该片的诞生源于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48年11月发出的《关于电影工作给东北局宣传部的指示》。根据指示精神,东北电影制作厂加紧相关剧本的组织和拍摄工作,调遣人员进行“写工农兵”的创作,其中的“兵”就是指东北抗日民主联定罪。抗联将领、时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冯仲云建议东影用电影形式表现抗联事迹。这一创作任务交给于敏和颜一烟,二人后来分别编写了《赵一曼》和《中华女儿》。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