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阐述
一、《各得其所》是一部关于住房的故事简而言之《各得其所》讲的是房子,讲的是房子里住着的人们,讲的是为了买房子而努力,而挣扎的现代都市人。房子是这里随处可见的实体,却也是本片的一个有着多种延伸解读的重要符号。在这里,房子——不单单是我们遮风挡雨的基本需求。它象征着城市生活的基础;都市生活的目标。它象征着老人的回忆和依恋(冯玉芬);年轻人独立,谋求新生活的冲动和渴望(李杰)。它是实现理想的跳板(柳欣欣),它是一份工作(朱建强)。它是城市人身份的象征(刘莉),它是城市人负债累累的罪魁祸首(吴程远)。它是经济腾飞的体现,它是引发次贷危机的元凶。它是理想,它是罪恶。它是一切,它……不过仅仅是房子。是谁赋予这个人造物如此丰富的内涵和表情?是房里、房外的人。如今的中国,人们正在富裕着,却不一定是幸福着。因为“房子”这个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就竖立的幸福指标,至今仍然是困扰人们的首要物质资料。在一些大中城市中,中等收入以下的家庭很难买得起自己的房子。房价的涨跌已跟天气预报一样,成为了人们每天关注的信息。关于房子的故事,就是寻找幸福的故事。本片以住房问题严重的北京为背景,展现了几种寻找幸福的不同阶段,过程总是颠沛流离,但他们也终将找到自己的居所。
二、《各得其所》中的人物 角色是故事的灵魂。我们要让这灵魂实实在在,让它们在影片的各个细节处得以确实的显现。 《各得其所》的剧中人物都有着各自比较清晰的性格特征:倔强的冯玉芬守着的不仅仅是那老房子,更是在守护着自己的回忆,她依恋着这所老房子,依恋着老房子里的种种记忆,在快速变化的现代城市节奏中,这是老人唯一真正熟悉的地方,是她唯一的精神栖息地。有点软弱的李杰孝顺,在奶奶与未婚妻的夹缝中犹犹豫豫。 萎靡懈怠的吴游敏感而内向,在陋室中时常透露出公子哥的生活习惯,与其说他沉迷网游是一种对于现实的逃避,不如说是对于自己无力感的逃避。在他与柳欣欣的交往过程中患得患失,他有较强的占有欲,这来源于他似乎永远落空的对于父爱的渴望。曹可:一个并不愤世嫉俗的摇滚青年。冲动,有活力,敢于追求并付诸行动,喜欢自由生活随意。也是剧中唯一一个对房子不那么渴求的“另类”。朱建强:扎根城市并且生活富足是他目前为止唯一的目标,他想尽快的真正融入都市生活中。柳欣欣:女孩就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蛊惑,容易在选择时迷失方向。这是一个有点傻又很单纯的女孩。
三、全片风格的把控影片展示出不同人物面对“房子问题”的种种努力与挣扎:房子对于老一代人来说,是承载情感的家园,但是家园即将消失,老胡同中的居民面临不得不做出决定的时刻,只能在心底感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能否以自已一人之力坚守住这一片故土,有时只能期盼“奇迹”的到来。房子对于一般城市夫妻来说,是婚姻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个基础实难达到,也许“望极天涯不见家”是对这个人物最好的表述。房子对于年轻人来说,是追逐梦想时不得不找的屋檐,但是屋檐总不断变换,在不同的屋檐下可能会演绎出与不同的人的“同室操戈”。房子对于富人来说,是永远不嫌多的炫耀资本,但是资本容易堆砌成泡沫,每个地主商的头脑中是否都有过“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理想呢?虽然不同人群面对房子的问题都会有切身的体验,但不妨碍我们以一个统一的风格节奏加以封装,这就是“幸福”的通感,甚至有时这种幸福感是由一些小的诙谐或者自嘲带来的,也无妨。所以影片的基调是轻松诙谐的,节奏把握上尽量作到明快。
四、全片叙事的把握这是如何把剧本变成影像化的故事的问题。《各得其所》剧本容量非常大,以一种相对较新的形式讲述了四段关于房子的故事,四组人物相互关联、你中有我,在各自的独立叙事后,全片结尾部分让所有人物相聚,以之前铺设的人物及因果关系归结了每个人的归宿,最终完成了对“各得其所”主题的阐释。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节奏的把握对影片不言而喻。《各得其所》在开篇即涉及到了“拆迁”这一敏感的社会现象;买房部分所展示的普通大众面对飞涨的房价的种种无奈更是事关民生的普遍问题;合租房、网恋、超女等更是当下真实的社会写照。在信息量足够丰富的前提下,影片以多角度叙事手段,几乎囊括了所有人群的兴趣喜好,可以说是让每位观影者都能产生对号入座的感觉,有了这种“身在其中”的观影前提,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才能打动内心、引起共鸣。相对新鲜的分段叙事形式一方面会带来“解密”式的观影快感,同时也会有些形式大于内容的嫌疑,造成叙事的松散。无序中的有序是一种新的形式,无序是形式,有序是内容。一盘散落的珠子无序地摆放在一起,但只要有一根线,就能全部串起来。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尽量保持每个珠子的原貌,并用一根线把他们串起来成为一串好看的项链。这根线就是传统叙事所说的“起承转合”,我们要在全片节奏上把握住整体的起承转合,也必须在每个小故事的讲述中体现起承转合。把握住这点,全片的整体叙事才会浑然一体。 谢谢!王松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