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制作
浓郁的老香港风情
提到影片中的那些粤语残片和怀旧的服装指导,文隽表示,上世纪50年代的香港粤语片在当时华南地区有很深厚的电影基础,李小龙的成长是跟电影一起的。而作为从小喝香港电影的奶水长大的文隽,对他们有着特别的感情,尤其是在青少年成长时期,那时候不少粤语片都可以在电视上看到,虽然很多人说“粤语残片”,但其实不是残,是宝。过去也有不少以那个年代为背景的电影,常常在这些粤语片中看到不少优良的岭南文化和精神,和当时的一些市井通俗的文化。从影三十多年的文隽,这次借拍李小龙电影来向那个年代的电影和电影人致敬,他们加入了很多戏中戏,例如《细路祥》,利用李小龙的成长,来带出50年代粤语影坛的一些背景和氛围。有一些电影如《人海孤鸿》因为片长的缘故而没拍出来,不过在戏中也都有提到。
影片的真实与虚构
作为创作的理念,主创们将真实作为电影《李小龙》的依据,却不是目标。细究起来,《李小龙》不乏戏剧化夸张的情节,却从另一个侧面鞭辟入里地从反应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例如李小龙离港赴美前勇闯毒窟拯救好友的桥段多少有戏剧上的设想,不过1959年,香港青少年吸毒问题确实相当严重,港英政府更是在当年发表第一份《毒品问题白皮书》。再比如李小龙参加西洋拳大赛在校园甚至社会上引发的极大轰动,又从另一个侧面烘托出当时香港民众对搏击比赛的热衷。
李家人曾告诉过影片导演文隽,李小龙是不会踩单车的,所以电视剧《李小龙传奇》里面成日拍李小龙踩单车上学是很荒谬的。文隽当时就决定一定要在电影里表现李小龙不会踩单车这件事,当他闯祸后个个朋友都踩单车走,只有他不会,就像《神枪手和智多星》里面保罗·纽曼跟罗伯特·雷德福说他不会游泳一样,是你想不到但又真实、同时很荒谬的事情。单车在闹市的追逐其实是呼应他们童年时弹完波仔,跟小麒麟在40年代的香港街头气氛下追逐,你会看到长大的李小龙跟童年时的李小龙有很多镜头的呼应。比如爬水渠回家,被父母亲藤条伺候,都是有呼应的。他的成长过程便是这些流光岁月的片段。
对于主创来说,其实是否纪实不是最重要的,没有什么可以纪实得过纪录片。但对主创来说,希望拍摄的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李小龙,由小到大都是一班人围着他,成长过程并不孤独,但他也有静下来的时候。所以影片刻意要拍李小龙静下来的场面,只有他静的时候才可以思考。为何李小龙后来去美国后发奋读书、修读哲学,一定是有原因的,不是一个精力充沛、成日钟意撩是斗非的人可以做得到的。如果问真正的李小龙和这部电影里的李小龙有什么分别,那只能说真正的李小龙一定有阴暗面,但这并不是不是制作这部电影的初衷和原意。
关于致敬
李小龙迷们将会发现影片中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对李小龙致敬。比如一场戏是长大后的李小龙出场,闯祸跟人打架,被人追到穷途末路。其实诸多当时的资料都反映,少年时的李小龙不可能一打十个战无不胜,但梁家辉说:“李小龙不可以被人见到被打到像猪头一样。”那么怎么去表现呢?摄制组就想到一个方法,就是一班大只佬围住李小龙和他的伙伴,然后李治廷临空飞身,定格。看过他电影的人都会知道那是《精武门》最后一个镜头。还有《猛龙过江》里,罗礼士和李小龙在罗马斗兽场决斗的时候,有一只猫走过。这些细节会让李小龙迷会发出会心的共鸣。
胞弟揭秘真实李小龙
《少年李小龙》是在得到李小龙胞姐李秋源、李秋凤及胞弟李振辉授权下开拍的,讲述的是少年李小龙未成名前的少年逸事。究竟成为巨星前的李小龙有什么鲜为人知的一面?小李小龙8岁的胞弟李振辉回忆:“小时候的小龙很顽皮,也很神气,总是穿得很帅地上学。他之所以练武,是为了保护自己。”谈到在家中如何称呼哥哥,李振辉说:“我管他叫‘细凤哥’,因为我们家里很传统,迷信的奶奶认为男孩取个女孩的名字,会好养一点。她还给我们每一个男孩打了耳洞,她说如果神走过,看到我们耳朵有洞就觉得是女孩,也就不会带走我们。”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来李小龙口吃很厉害,“他面对镜头念台词时不会口吃,但是一离开镜头就会结巴,而且越激动口吃得越厉害。”李振辉继续爆料:“小龙还是个超级大近视,估计有1000度吧。他曾经告诉我,有一次他没戴眼镜开车,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过来把他拦住,他下车问发生什么事情,交警把他认出来,连忙说:‘没事没事’。”至于李小龙的“抹鼻子”招牌动作,李振辉笑道:“其实是因为鼻敏感鼻子发痒的原因,不是为了耍帅。我们整个家族都有这个问题,我也会经常擦鼻子。”被问李小龙是否花心,李振辉否认:“他不花心的,只是他很有魅力,很多女孩子来追他。不过他也有不敢追的女生,就是曹达华的女儿曹敏儿。小龙碰到她,都会变得很害羞。”谈及之前热播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所塑造的李小龙形象是否真实,李振辉表示:“绝对是错的。比如电视里说小龙出生在村子里,实际上他从小就住在一个400坪米的大房子里面。”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