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直啰,别趴下 (1993)

  • 中国
  • |
  • 喜剧  家庭  剧情
  • |
  • 1小时50分钟
  • |
  • 胶片 
8.6
力荐
0看过
0想看

导演创作小史

1954年,黄建新出生于陕西西安南院门芦进士四巷一个普通的院落里,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干部,黄建新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还有一个弟弟,只比他小1岁。1970年,黄建新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空军飞机场里做地勤。黄建新当了六年兵,凭着战友在院部图书馆,黄建新一大爱好就是进图书馆翻书看。有一天翻到了库里肖夫的《电影导演基础》,十六岁的黄建新第一次看到蒙太奇原理,觉得电影太神奇了,就对这个东西产生了兴趣。1976年,黄建新从部队复员后在西安市卫生宣传馆从事摄影工作。1977年,黄建新作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新闻进修班学习。作为恢复高考前最后一批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黄建新比电影学院78班的学生们早一年跨进大学。从城市入学的他和大部分有着农村插队背景的第五代导演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

与其他第五代导演直接从副导演、导演起步不同,黄建新是从最基础的文学编辑、场记干起电影。场记是摄制组里最细致最辛苦的活儿之一,但是能学习到电影制作的整个生产过程。读完“文革”之后的第一个电影进修班八三进修班之后,黄建新回到西影厂。当时是吴天明当厂长。吴天明对很多第五代导演来说,是很值得感恩的名字,因为他大胆提拔了很多年轻人。“历史的偶然促进事件的形成,西影出了一个吴天明……那个条件下,西影厂形成了特别良好的创作氛围。”

1992年,黄建新从海外归国,发现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价值观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发生着动摇,而这种动摇是由于钱引起的。特别是有两句话给他印象深刻:人总得活着,但不会满足于活着;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一切使他找到了创作的切入点,同时也是他被邓刚小说《左邻右舍》吸引的原因,最终改编成电影《站直啰,别趴下》。[1][1]

选角花絮

牛振华是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也是我国第一位荣获影帝称号的相声演员,他创作表演的相声有80多篇,其中,他与蔡明合演的小品《牛记包子铺》,与冯巩合演的《面的与皇冠》至今令人记忆犹新。牛振华与黄建新的相识源自一次“错误”。1992年,牛振华和冯巩到导演黄建新家去玩,当时黄建新正在导演电影《站直啰,别趴下》,电影里有个配角个体户,黄建新说副导演给他推荐了个叫什么华的胖子,冯巩说会不会是牛振华,黄建新看着牛振华说:“应该是吧,感觉挺合适的。”于是,牛振华阴差阳错进了剧组,但其实副导演推荐的是北京人艺的梁冠华。曾有剧组成员建议换掉牛振华,这部电影的两个最重要的角色都由相声演员扮演了,究竟是拍电影还是说相声?但黄建新说:“我相信‘肥牛’绝对能演好这个角色!”最终,牛振华出色演绎了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个体户的形象,这样的角色是电影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扭转了别人对“相声演员”的偏见。后来,牛振华成为黄建新导演的御用男主角。黄建新透露,他看中了牛振华身上的平民气质。牛振华出名后,和原来那帮摆地摊、蹬三轮的朋友交情一直没有断。黄建新曾说:“我和牛振华不仅是合作者的关系,私下里也是特别好的朋友。我们先后合作了5部戏,在一起已经有十几年了,相互间的情感很深。”[2][2]

拍摄现场

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各部门聚在一起讨论创作问题时往往争论不休,互不相让,有时吵得招待所的其他客人敲墙抗议。高作家与张永武初见的那场戏中,张永武问作家在哪儿工作,原来作家的台词应该是“文联”,但冯巩临时改为“作协”,牛振华灵机一动,回答道“做鞋的?”,最终成就了这组让人啼笑皆非的镜头。[3][3]

...详情

经典台词

  • 今天你们谁也不能上桌,都是文化界名人,跟咱们不是一路人。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你少摆大道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两面三刀!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我老婆说你们作家有本事,能把黑的写成白的。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现在的女孩子,唱歌跟哭分不清啊。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我爸说了,张胖子表面粗野,头脑简单,只要拿出微笑外交,几天准让他迷惑。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真逗,这世界上有学问的没钱,有钱的没学问。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