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布兰卡 (1942)

  • 美国
  • |
  • 爱情  战争  剧情
  • |
  • 1小时42分钟
  • |
  • 胶片 
8.6
力荐
0看过
0想看

战时创作

《卡萨布兰卡》的诞生与二战历史紧密交织。1942年,正值盟军登陆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现达尔贝达)的关键时刻,影片的拍摄与上映几乎与真实战局同步推进。导演迈克尔·柯蒂斯在好莱坞片厂制度下,以惊人的效率完成了这部经典之作。剧本创作全程充满不确定性——编剧团队根据新闻简报实时调整剧情,甚至结局直到拍摄前仍未确定。影片中著名的“自由法国”旗帜镜头,是美国银幕上首次出现该标志,这一细节不仅呼应了现实中的反法西斯浪潮,更成为战时美国意识形态转向的象征。[1][1]卡萨布兰卡关联二战的官方事件,则是1943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这里举行的军事会议。会议决定进攻西西里,向太平洋战区增派军事力量,以及集中轰炸德国。最重要的是,要求德、意、日法西斯“无条件投降”。[2][2]

拍摄条件亦充满挑战。因战争物资紧缺,机场场景通过微缩模型与烟雾效果模拟,却以精湛的剪辑技术骗过了观众的眼睛。片中的经典台词“永志不忘”(Here's looking at you, kid)实为亨弗莱·鲍嘉的即兴发挥,而英格丽·褒曼因不确定角色最终选择哪位男性,表演时刻意保持眼神游离,意外成就了伊尔莎的复杂性与悲剧感。这种“边拍边改”的创作模式,反而赋予影片一种粗粝的真实性,正如制片人哈尔·B·瓦利斯所言:“混乱中诞生的奇迹,恰是战争的倒影。”[3][3]

角色诠释

主人公里克的塑造堪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巅峰。编剧朱利叶斯·J·爱泼斯坦兄弟以“冰山理论”构建角色:表面是玩世不恭的酒吧老板,内在却蛰伏着理想主义者的热血。里克从“绝不为人冒险”到舍身助人的转变,并非突兀的顿悟,而是通过细节层层铺垫——如暗中帮助欧洲夫妇赢取旅费、与纳粹军官言语交锋时的讥讽等。亨弗莱·鲍嘉以克制的表演诠释了这一复杂性:他抽烟时颤抖的手指、凝视旧照时瞬间黯淡的目光,将里克的内心撕裂化为具象的银幕语言。

英格丽·褒曼的伊尔莎则打破了此前“蛇蝎美人”的框架。她与维克多的婚姻承载着对反法西斯事业的责任,而与里克的爱情则是个人情感的喷涌。褒曼通过服装设计强化角色矛盾——初见里克时穿着纯白套装象征道德纯洁,重逢时黑色网纱帽则暗示被战争阴影笼罩的欲望。配乐《时光流转》更成为角色情感的锚点:这首原本面临删减的曲子,因褒曼已剪短头发无法重拍闪回镜头而被保留,最终成为影史最具标志性的音乐符号之一。[4][4]

...详情

经典台词

  • 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你昨天去哪儿了? -我记不住那么久的事。 -那今晚能见到你吗? -我从不为那么远的事做计划。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为了健康,我来卡萨布兰卡是为了这里的水。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我怀疑在你那玩世不恭的外表下,装着一颗感情用事的心。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亲爱的,永志不忘。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我记得每一个细节。德国人穿灰色,你穿蓝色。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我猜在卡萨布兰卡一定有很多破碎的心,你知道我从未置身其中,所以不得而知。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如果有人非常爱你,那么你的快乐就是她唯一想要的。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路易斯,我认为这是一段美好友谊的开始。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我想,我们的爱情故事永远不会出现在银幕上,可是当我看着你离去,我的心一样的痛楚。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 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三个小人物就别斤斤计较了。 复制 复制成功 复制失败,请手动复制
展开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