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往事
1951年,为了献礼次年八一建军节,中央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战争片。曾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拥有导演经验的成荫与来自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汤晓丹被选中,成为这部片子的导演[1][1]。
该片中的张军长影射的是国民党74师师长张灵甫[2][2]。
该片的剧本创作曾得到指挥过华东战役的将领陈毅、粟裕等的关怀和支持,陈毅还亲自修改了几段对白[3][3]。
拍摄过程
该片拍摄时曾和人民解放军组成一个有四五千人的摄制组,前后历时一年[1][1]。
由于电影是两个组同时拍摄,人员多,为了让每个人理解导演意图,汤晓丹发明了”开黑板会议“的方法,导演把对每场戏的设想和拍摄要求画在黑板上,这样其他人便一目了然[5][5]。
在拍外景期间,装道具的车突然爆胎,翻进了水沟,几个押运人员都受了伤。除了姓翁的道具员因受重伤住院治疗外,其他伤员包扎好伤口后又回到拍摄现场继续工作[5][5]。
该片在山东青州拍外景,当地群众们看到一队戴着钢盔、穿着美式皮靴的“国军”走来时,许多人气愤地朝这些“国军”扔起石头。军事组的参谋忙提醒大家这是在拍电影[7][7]。
该片民工支前的场面中启用的群众演员都是从分散的各村邀请来的,所以导演担心他们能否准时到达现场。然而,开拍那天时间还没到,老乡们就来了,而且身上穿的、手上拿的都是战争年代里的衣物和用具[7][7]。
在片中演“国军”的部队是刚从朝鲜战场拉回来的,战士们不愿演“国军”,都在闹情绪。部队的营长教育大家说这是政治任务,拍电影是要揭露控诉国民党的罪行。解放军战士们听了营长的话后才放下了思想包袱[7][7]。
由于时间紧,当快到夏天时,许多冬天的戏还没拍。为了不穿帮,在外景地群众支持下,协助拍摄的战士们把摄影机取景框能拍到的树上的树叶全捋掉了[7][7]。
该片副导演王炎后来与成荫合作执导了1974上映的重拍版《南征北战》[5][5]。
在片中饰演高营长的冯喆在拍摄之前刚从香港回来,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他来到一个准备渡海作战的连队体验生活,每天除了上操场练刺杀,还要在大冷天下水游泳,身上、嘴上都起了水泡,副导演问他行不行,他说:“不行怎么当营长呀!”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