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不分贵贱】   也许你对泰勒·派瑞(Tyler Perry)这个名字感到有点陌生,因为作为黑人导演,《爸爸的女儿》只是他执导的第二部剧情长片,却是他到目前为止最有“野心”的一部作品。影片将会以黑人的独特视角,去剖析美国黑人父女之间的关系。整个故事都围绕着汽车修理工蒙蒂展开,他有三个人见人爱的美丽女儿,是他生命中的全部,然而却遭别有用心的前妻算计,即将失去这三位小天使的抚养权。于是蒙蒂想尽了办法,即使他没什么积蓄,即使他的前妻手段卑劣,即使前妻现在的男友是一个残暴的毒贩子……但是他却用着不可动摇的决心和道德准则,顽强地将三个孩子保护在自己不算丰满的羽翼之下,他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他所爱的人,值得拥有一个最好的未来。与泰勒·派瑞之前的作品一样,《爸爸的女儿》处处透露出特有的味道,混合了高度集中的剧情、滑稽的喜剧、深刻的灵魂以及鼓舞人心的歌曲,他想通过影片向天下所有的父亲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以一种广受喜爱的方式提醒着众人:父亲式的承诺与义务仍然像大山一样厚重,而且在美国黑人居住的社区中被人所津津乐道。   2005年的《疯女人日记》(Diary of a Mad Black Woman)虽然也被冠上了泰勒·派瑞的名字,但他只为影片担任了编剧、制片和表演,因为那个时候的他觉得自己在导演的功力上还不够成熟。到了2006年的《玛蒂的家人重逢》(Madea's Family Reunion),派瑞终于完成了“自编自导”这一质的跨越。近两年来,泰勒·派瑞忙到险些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每年一部电影的创作速度似乎还比较正常,可是派瑞同时还要为超过300个舞台剧进行巡演、足迹踏遍了整个美国,完成的第一本小说进入了美国畅销榜……哦,忘了说了,电视剧《佩恩的房子》(House of Payne)中也有他忙碌的身影。   作为担任编剧的第三部作品,泰勒·派瑞首次尝试与前两部完成不同的创作方式--《疯女人日记》和《玛蒂的家人重逢》都改编自他的同名舞台剧,但《爸爸的女儿》却是派瑞专门为拍电影编的剧本。同时,他也将首次放弃自己在影片中反串的角色--玛蒂和乔。因为派瑞觉得,这么做可以帮助他更深层地开拓自己作品中所蕴含的能量:“我只想从容不迫地搞创作,作为一名电影人,我首先带给大家的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故事,而且要贴近大众的生活。《爸爸的女儿》简单说来就是一个爱极了自己孩子的父亲,一个邪恶的母亲……有点反传统,但非常容易让人信服。并不是只有母爱才是最伟大的,父爱会让人产生更加厚重的感觉。”   而泰勒·派瑞创作这样一部题材影片的另一个原因,则源于大众社会对于美国黑人父亲过于广泛的负面描写……所以,他要借用自己笔下的角色“蒙蒂”、一个在普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男人,创造一个被人所认同的父亲形象。与许多居住在美国的黑人不一样的是,蒙蒂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而他与母亲之间的联系也是少之又少,虽然在一种没有爱的环境下长大,但蒙蒂却懂得如何去爱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有了三个可爱的小女儿,对孩子的责任与爱,让他立志要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男人。 【亲情与真爱相伴】   泰勒·派瑞的合作伙伴鲁宾·加农(Reuben Cannon)相信观众肯定会对派瑞在新影片中提出的新观念表示认同:“泰勒·派瑞总能揣摩出人们最想从电影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尤其是黑人观众。这部影片与他以往的作品有所不同,是关于父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而自强不息的故事,他是孩子们的坚强后盾,用最深沉地爱帮助她们达成了梦想。我们已经在《街坊的男孩子们》(Boyz n the Hood)看到了一些美国黑人是如何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的,其中还包括由我亲自制片的《搭公车》(Get on the Bus)……但是我可不记得自己有看过表述黑人父亲与女儿之间递进关系的影片。”   当然,《爸爸的女儿》不能免俗地搭上了“寻找真爱”的特快列车,男女主角蒙蒂与朱莉娅之间逐步升温的爱情,是情人节中最好的调味品。朱莉娅是一位拥有女强人性格的律师,蒙蒂曾给她当过几天私人司机,后来,她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蒙蒂争夺抚养权的代表律师。泰勒·派瑞表示,朱莉娅这个角色的原型是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朋友:“我的这位朋友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可是却一直都找不到合适的伴侣……所以我创造了朱莉娅,她的烦恼就是现在白领女性中普遍存在的。朱莉娅在工作方面非常认真,事业上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但由于她过于强势的性格,即使在人前精彩,可是却一直得不到想要的真爱。因为她在寻找男人方面永远存在着一些问题,再加上女人有着如此高的起点,男人难免会望而却步。”   出身于工人家庭的蒙蒂怎么看都与毕业于常春藤名牌大学的朱莉娅不搭调,肯定不是适合她的约会对象,而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非常地糟糕:由于那个时候蒙蒂刚刚学会开车,所以难免犯下不少错误,这让事事要求完美的朱莉娅非常看不过眼,因为她习惯于接受那种没有瑕疵的服务品质。然而,当他们共同为了争夺抚养权的案子而努力时,不快在互相了解中渐渐消失。制片人鲁宾·加农说:“尽管经济文化背景有着如此天壤之别的不同,他们还是陷入了情网。其实朱莉娅几乎过着和白人一样的生活,而她接触的也都是这类人。她已经离开了美国黑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但蒙蒂的出现,让她记起了自己真实的肤色,想起了哪里才是自己真正的家……然后,她重新回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黑人的世界,毕竟在这里她才能如鱼得水,活得痛快。” 【让孩子远离毒品】   除了亲情与爱情,《爸爸的女儿》还对焦了另一个现代人所缺失的情感--交流。美国的亚特兰大是非常有历史意义的有色人种社区,那里曾经是南方最重要、最繁荣的美国黑人聚集地,同时也是马丁·路德·金的出生地。然而这一切都成了过去,泰勒·派瑞通过影片中威利(修车厂的老板)的眼睛,见证着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威利代表了黑人社区的一种道德观,他已经在这里生活了67年了,一切改变都被他尽收眼底。威利还记得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修车厂门前的那条街是黑人自发的交易市场……然而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毒品贩子正在逐步掌管着这里,这让他又悲伤又失望。”   威利眼中那些该挨千刀的毒贩子,其中就有蒙蒂的前妻詹妮弗和她的男友乔。所以,威利也加入到蒙蒂的“保卫战”中,与这对罪案累累的毒鸳鸯做斗争。而他们所要保护的,不仅仅是蒙蒂的三个小孩,还包括整个社区的社会安定,他们将与饱受毒品之害的邻居们,共同将毒贩子从家门口的街道赶出去。以泰勒·派瑞说法就是,这个温馨的故事还包含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世界大同主题:“故事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人为了私事再战斗,发展到后来,整个社区都加入进来,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我还记得自己曾看过一个电视报道,讲述了一个女人是如何将所有的毒贩子赶出自己所在街道的故事,最终,正是在其他邻居的有力支持下,她才获得了成功。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袖手旁观,任由这帮毒贩子荼毒我们的家园、我们的街道,甚至是我们的孩子,那我们所面对的将是一个非常可怕且希望全无的未来。”   泰勒·派瑞在《爸爸的女儿》中延用了自己非常有标志性的亲和力,他能掌握多种电影类型,还可以轻易地在剧情与喜剧、爱情与信仰之间随意转换……派瑞所采用的方法,在好莱坞的主流电影业是非常少见的,却是他最喜欢的讲故事形式。他首先在舞台剧中得到了认可,然后又通过《疯女人日记》和《玛蒂的家人重逢》小试身手,得到了广泛的注意,所取得的成就不可小窥,鲁宾·加农形容派瑞的这种做法在无意中打破了电影界的常规:“他在制作一部电影时,喜欢将各个类型都混合在一起,但他并不是想要创造一个新的电影流派,只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才更接近于真实的生活。”
...详情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