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会“重复”自己
鉴于2005年的暑期档大制作《蝙蝠侠:开战时刻》取得了非同一般的开门红,其版权的所有者华纳公司遂决定继续邀请编导克里斯托弗·诺兰坐镇续集之作《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影片中所讲述的那个充满了奇幻色彩的故事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和大卫·S·高耶共同构思出来的,然后由乔纳森·诺兰负责执笔润色剧本。当诺兰于2007年初宣布影片正式开拍之后,随后就是接近一年半的漫长等待了。
至于克里斯蒂安·贝尔,作为当仁不让的“蝙蝠侠”的完美人选,也再一次披起了战袍和克里斯托弗·诺兰并肩作战。其实了解贝尔的人都知道,在好莱坞这个造梦工厂里,他是最喜欢且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乐于在电影工业中追逐各种维度多变的角色,所以这一次他重复着以“蝙蝠侠”的面貌示人,这样的改变多多少少有点令人惊讶,也引起了许多无端的猜测,认为这部影片很可能会铸就贝尔演艺事业方面的一个分水岭,不过贝尔却全然不理会这些在他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他说:“你知道,‘重复’同一件事情,实在不是我这种人会有的行为,这一次我之所以愿意用同样的面貌在大银幕上出现,全都是因为诺兰。这已经是我们的第三次合作了,除了两部‘蝙蝠侠’电影,还有一部《致命魔术》……我非常了解他,所以我知道他和我一样,如果没有想到一些新鲜且与众不同的故事元素,是不会再接拍续集的。我喜欢他灌输给我的这个想法,因为我不是在简单地重复一件以前做过的事情,我的角色将会有着一个非常明显的发展和进化,更何况,这里还有一批非常有才华的明星卡司,再加上融洽的合作氛围,我没有理由拒绝,不是吗?”
虽然这已经是克里斯蒂安·贝尔第二次穿起“蝙蝠侠”的紧身衣了,但是他仍然要为这个角色进行一些相应的特训,因为“蝙蝠侠”到了这一集故事中,拥有了许多全新的特性,某些能力也得到了成比例的提升,贝尔说:“需要得到特训的,不仅仅是新加入进来的元素,原来的一些技能也得进行重新巩固。现在他们可算是对我非常了解了,甚至连我走路时胳膊摇摆的方式,也模仿得丝毫不差……正是因为如此亲密无间的合作,才让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对于高谭市来说,“蝙蝠侠”属于那种熬过了不堪回首的过去后,决定重新清洗整个城市的超级英雄,克里斯托弗·诺兰说:“其实他早就已经超越了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只是还没意识到而已。他已经走出了令人痛苦的过去,也走出了折磨他的记忆,所以我们只好找一些新的东西继续折磨他了……简单的说,‘蝙蝠侠’从来没有摆脱过去,也不可能摆脱。”
从漫画书到大银幕,“蝙蝠侠”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具侠义之心,克里斯托弗·诺兰继续说:“没错,他没有时间在那里闷闷不乐,他更不能自我放纵、随心所欲地发泄怒气,他不得不时刻稳固好自己的情绪。我们从第一部影片开始,就努力尝试着让他去面对和克服花样繁多的障碍,包括愤怒与踌躇……所以到了这里,我们期待着有所变化,这个由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角色开始走出父母被杀死的痛苦阴影,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个非常黑暗的角色,与那些阳光型的超级英雄有着天壤之别。”
影片的另一位主演迈克尔·凯恩,曾经用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点评价过美国最受欢迎的两位超级英雄:“超人”是美国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侠”则是其他国家看待美国的方式……克里斯托弗·诺兰对这样的说法表示赞同:“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因为‘超人’给人最直观的感觉,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完美化身。反观‘蝙蝠侠’,就要更具备人类的特征,他没有那么多理想化的条条框框,所以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显得更加人性化,还参杂了一些政治的成分在其中--正好是我喜欢这个角色的最主要原因。‘蝙蝠侠’只要一出现,就能让他周遭变得凌乱无序,令人很难马上就以明确的道德观念去分辨是非对错。我想通过这个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问题,那就是从现实主义出发,没有任何人是可以游离于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义务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永远的“小丑”
希斯·莱杰的意外逝世,为《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凭空笼罩了一层悲伤的面纱,而这部影片也成了他生前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克里斯托弗·诺兰谈及“小丑”这个角色时,首先声明道,无论是在莱杰生前还是死后,他饰演的“小丑”永远是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也是人们争相讨论的焦点,诺兰表示:“莱杰带给这个角色的是前所未有的体验,黑暗的性格来源于悲伤的过去,诡异中带着幽默。在莱杰的诠释下,‘小丑’不仅仅是一个银行抢劫犯或普通的犯罪分子,他的主要动机其实还在于根深蒂固的无政府主义……我和莱杰曾就这个角色聊过很多,还一起为剧本做过最后的加工,并达成了非常有默契的共识:正是由于现在的社会处于一种混乱的无政府状态,所以才出现了像‘小丑’这种单纯地只想伤害别人的邪恶代表。”
影片的服装设计师林迪·海明谈到“小丑”的服饰时,表示自己一直在寻找他为什么会把自己打扮成这样的原因,最初得出来的结论是,也许这才是他本来的模样……那么,又是什么促使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小丑”的自我呢?克里斯托弗·诺兰说:“这也是在利用滑稽的表演掩饰性格的一种方式,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挖掘出这个角色更加深层的现实主义特色。我们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对于这个角色来说,打扮成‘小丑’,算得上是某种程度上的生命火焰华丽的再现。”
其实在制作《蝙蝠侠:开战时刻》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询问过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否有拍摄续集的可能性,可是他的回答永远都是一成不变的模棱两可,因为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确切的答案,诺兰说:“当时心里确实没谱,可以说,正是在定义‘小丑’这个角色的性格特征的过程中,我才下定了执导续集的决心。在上一集故事的结尾处,我们简单地预告了一下‘小丑’出现的可能性,随后我的弟弟乔纳森·诺兰和大卫·S·高耶也加入到编剧的行列当中……其实坐在那里仔细思考一些和‘蝙蝠侠’有关的问题,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如果失去力量,‘蝙蝠侠’会变成什么样?当‘小丑’第一次露面时,他的出场应该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希斯·莱杰所饰演的“小丑”很大程度取决于原著漫画,其外部特征看似像极了由艾德·布鲁巴克创作的那个特殊版本,克里斯托弗·诺兰表示:“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还真不如大卫·S·高耶,他对所有原著漫画的知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无人能及的地步,所以我们真的是根据以前对漫画的记忆,然后创造出了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小丑’的。在磨合剧本的过程中,我们不停地研究这个角色在漫画历史上的演变,希望在视觉表相上,可以尽量制造出属于自己的标志性特色,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莱杰赋予‘小丑’的行为举止的基础上的。在影片正式开拍之前我就曾对高耶说过,通过画面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必须可以唤回那些被深埋掉的记忆,也就是从原著漫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那一部分……这是我们从《蝙蝠侠:开战时刻》开始就一直贯彻执行的理念。”
克里斯托弗·诺兰同时也认为,“蝙蝠侠”的故事是永远都不会有终结的一天的,他说:“当你看过第一部影片之后,就会彻底地明白这个故事不得不继续下去,而我之所以同意拍摄它,是因为我恰好想到了一个不错的故事点子,而且也知道如何延续之前的传奇。其实对于这种大制作来说,续集拍摄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你有了更多的预算,制造了更宏大的场面,可是本质上,你仍然只是在不断地重复着之前的那个自我……由于已经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一直在避免犯下相似的错误。”
有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保证,所有从《蝙蝠侠:开战时刻》回归到续集之作的人,包括演员和工作人员,个个都是怀着兴奋的心情的,诺兰继续说:“直到我们所有人都就位之后,我才体会到其实制作续集也是一件非常伟大的工程,因为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所有的角色,包括以前的和新加入的,期待着能让他们出现在大银幕上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能打动观众。”
相对于其他超级英雄电影,《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在配角的选择数量上确实可以归类到庞大的范围当中了,但与原著漫画一对比,你就会发现这个数字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克里斯托弗·诺兰说:“我们改变了漫画中的一些角色,甚至包括他们的性别……这是我们的改进手段之一,因为我们阅读了所有的漫画,所以只能从中摘录出我们需要的元素,然后根据故事的发展,看看如何改变角色,让他们为我们自己的故事进行服务。”
花絮
休·杰克曼、莱恩·菲利普、列维·施瑞博尔和乔什·卢卡斯都曾公开表示对检查官哈维·登特这个角色很感兴趣。
为了给大家逗闷子,服装部特别制作了一套有奶头的“蝙蝠侠”衣服,他们还告诉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这就是真正的戏服。由于贝尔在影片开拍之前早就看过设计图纸,所以他立刻就明白了这只是一个小玩笑而已,即使如此,他仍然将有奶头的戏服穿上,摆了很多pose供大家拍照。
克里斯托弗·诺兰有一个名叫罗里的儿子,而影片曾使用过的一个假名字即来源于此--《罗里的初吻》(Rory's First Kiss)。
最初曾有传言“企鹅先生”将会出现在这部影片中,而鲍勃·霍斯金斯就成了影迷票选出来的最合适扮演者。霍斯金斯也表示,自己非常愿意饰演这个角色,而且很期待能够与克里斯托弗·诺兰一起合作,并称他为“梦幻导演”。随后,诺兰却声明自己并没有启用“企鹅先生”的想法,他觉得这个角色出现在这里不太合适、有点牵强。
在希斯·莱杰得到角色之前,罗宾·威廉斯、雷奇·哈尔米(Lachy Hulme)、保罗·贝坦尼和亚德里安·布洛迪都曾表示,自己对饰演“小丑”很感兴趣。
因为凯蒂·霍尔姆斯在《蝙蝠侠:开战时刻》中的出色表现,《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决定继续邀请她来饰演雷切尔·道斯这个角色,同时还将她的片酬大幅度提高,可霍尔姆斯却以“时间有冲突”为由,拒绝了这个邀请。
作为1940年创作出“小丑”这个角色的漫画大师之一,杰里·鲁宾逊(Jerry Robinson)以顾问的身份出现在了电影片场,因为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就是遵照了鲁宾逊最开始在漫画中为其拟定的形象。另外,罗宾逊一起制作《蝙蝠侠》漫画的合作伙伴鲍勃·凯恩(Bob Kane),也曾以顾问的身份出现在1989年的《蝙蝠侠》中。
在玛吉·吉伦哈尔正式取代凯蒂·霍尔姆斯饰演雷切尔·道斯之前,瑞秋·麦克亚当斯和艾米莉·布朗特都曾被传会得到这个角色。
为了能够更好地诠释“小丑”,希斯·莱杰独自一人在酒店的房间里待了一个月的时间,分析这个角色的心理状态、姿态和声音--他发现声音是最难模仿的。另外,莱杰还开始写日记,记录的都是他在这一个月体会到的“小丑”的想法和感觉,以方便他在拍摄的时候备用。莱杰还看了艾伦·摩尔(Alan Moore)创作的漫画系列《蝙蝠侠:致命的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和《Arkham Asylum: A Serious House on Serious Earth》,并从1971年的影片《发条橘子》中的亚历克斯以及已经去世的摇滚明星席德·维瑟斯那里借鉴了许多个性特征。
克里斯托弗·诺兰表示,1995年的《盗火线》对这部影片的影响是最深远的。
这部影片有一部分是以IMAX的格式拍摄出来的,对此克里斯托弗·诺兰已经期盼了整整15年时间了,即使是现在,他也希望有机会可以用IMAX拍摄一部完整的电影。诺兰用IMAX拍摄了影片中的4组主要动作系列场景,而且还拍了许多静态的戏剧性时刻,绝对能够让观众的视觉体系得到最高端的享受。
芝加哥警局的警察,只要不当班的时候,都会来到片场,在影片中客串高谭市的警察。
2008年1月22日,希斯·莱杰的意外死亡引起了大家对这部影片的很多猜测,同一天,华纳公司发表了一个声明,表示莱杰已经完成了他所有的拍摄工作,影片也进入后期制作了,因此,“小丑”将会是莱杰生前最后一次在电影中完整呈现的角色。
艾伦·艾克哈特在影片中饰演检查官哈维·登特,他将这个角色描述成“与‘蝙蝠侠’来自于同一个世界,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与“黑暗骑士”相对应的,哈维就是高谭市的“光明骑士”。而艾克哈特在分析这个角色时,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相似性与对比中寻找平衡,还要给人一种与“蝙蝠侠”相似、却又完全对立的矛盾感觉,于是,艾克哈特决定为了自己的角色学习人格分裂学。
蝙蝠侠”的真身布鲁斯·韦恩在这部影片中将会有一件全新的蝙蝠衣,与2005年的《蝙蝠侠:开战时刻》中的装备相比较,改进了不少,这让克里斯蒂安·贝尔穿起来也舒服许多,使他在表演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新款的蝙蝠衣是由200个独立的橡胶、玻璃纤维、金属网丝和尼龙碎片组建而成的,里面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剪裁工艺,然后再加上非常有弹性的皮带进行固定,这样贝尔穿起来可以显得更合身。后面的斗篷则是以摩托车的安全帽为基本设计理念的,在脖子的接缝处完全断开,这样贝尔可以随意地上下左右摆动他的头。另外,还有白色的目镜,那是“蝙蝠侠”在进行声波定位时使用的。
服装设计师林迪·海明(Lindy Hemming)对照“小丑”的面部特征和个性,同时也从反传统文化的流行大师皮特·多赫提和“朋克之父”伊基·波普的风格中吸取某些灵感,尽量避免让“小丑”的服饰看着像是一个游民,但又得让它尽量破旧且邋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这个角色尖锐、神经质的一面。
在拍摄影片开头部分、伦敦巴特西发电站冲出的200英尺高的火柱时,火光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恐慌,他们一致认为有人对这个已经被废弃的发电站实施了恐怖袭击。
在影片中饰演市长的内斯特·卡博内尔(Nestor Carbonell),曾在由漫画改编而成的真人电视剧《The Tick》中饰演“蝙蝠曼纽尔”,算是一个对“蝙蝠侠”进行恶搞的角色。
片中的小丑形象灵感来源于1928年的经典影片《笑面人》(The Man Who Laughs)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