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改编自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茶馆》。故事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展示出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影片突破了话剧舞台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手段的优势,布景和服装围绕裕泰茶馆在清末、民初、国民党统治三个历史时期的兴衰和其间交错出现的不同人物的命运,进行了不同的设定,让观众更为直观的感受到了旧社会人民所经历着的种种苦难。 于是之、郑榕、蓝天野几位主演成功塑造出老舍原著中谨小慎微力图以改变跟上历史潮流的掌柜王利发、富有爱国精神自食其力的满族人常四爷、怀有实业救国梦想到头来一场空的秦仲义,堪称这几位角色表演的“模板”。戏份相对较少的童超、黄宗洛、林连昆、牛星丽等人也用实际行动诠释出“没有小角色,处处是舞台”的意义,共同表现出了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由于影片时长限定在两小时以内,主创人员对原剧的故事进行了删减,简化了一些过场戏,比如人物之间重复的礼仪、客套语,删除一些次要人物。
为了使影片能富于民族风味与乡土气息,谢添曾与影片的作曲研究把老北京的叫卖声的旋律编入音乐作为影片的主旋律。
中老年康顺子的扮演者胡宗温在舞台上演出了近百场《茶馆》,尽管如此,为了能在镜头前准确把掌表演的分寸,她又进行了再创作。她从老舍的遗作《正红旗下》等书中详细了解了旧社会贫苦妇女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在拍摄茶馆中人议论维新失败的戏时,谢添特意邀请了“故事老人”孙敬修、戏曲研究家曹孟浪、书画家何康理三位七八十岁高龄的知名人士当群演。
为了让青年观众理解片尾三位老人烧纸钱的意义,谢添设计了在老人们烧纸钱的背景上加入出殡队伍在扔纸钱,王利发等人回头看的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