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巴特利 (2007)

Charlie Bartlett

  最先看好《查理·巴特利》剧本的是喜剧导演兼制作人杰伊·罗奇,他将剧本推荐给好友乔恩·鲍尔,鲍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剪辑师,在罗奇的《王牌大贱谍》和《拜见岳父大人》系列电影中功不可没,而当时他正在寻找可以作为自己导演处女作的好剧本。   不出罗奇所料,鲍尔果然与《查理·巴特利》一见钟情。“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看了数百部剧本,但我仍在苦苦等待,而这部剧本就是我梦寐以求的佳作,”鲍尔回忆说,“在开怀大笑、喜出望外和深受感动的同时,我还预感到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一部关于真实人群和真实问题的青春校园片,其中掺杂着很多幽默和感伤。查理·巴特利是个很出彩的人物,他能用单纯的乐观克服一切,这正是影片的魅力所在。”   查理完全出自年轻编剧格斯汀·纳什的想象,在开始动手创作剧本时,他正在伯班克购物中心的照相机商店打工。闲暇时,纳什会打量商场中形形色色的过客,从扮酷一族到穷困潦倒的流浪汉应有尽有,而他最关注的是那些10多岁的青少年。“从那时起,我准备写出一个有关青少年的故事,一个摒除虚伪力求真实的故事,”纳什说,“我的意思是说,青少年并不愚笨,有时他们与成年人很接近,所以我必须让故事的方方面面非常真实。”   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引下,纳什开始深入探索一个满怀希望的孩子所处的混乱世界,那是一个充斥着巨大压力和自我贬低的世界,渴望被接受,却无法抑制叛逆的冲动。查理·巴特利的故事还引发出对精神药物问题的思考,揭示了青少年过量使用强力精神药物的现状。纳什深知自己笔下的故事已经涉及到倍受争议的敏感话题,但他不想逃避美国孩子滥用精神药物的现实。不过,这毕竟是一部由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喜剧,归根结底讲述的还是查理的心路历程,他最终会发现真切的帮助比速效药更有用。“这部电影其实与支持或者反对使用精神药物无关,”纳什说,“查理起初以贩卖这种药物博得同龄人的喜爱,但他后来发现可以不用药物就能帮助他们倾诉苦恼,直到那一刻,查理才真真正正做了好事。”   与同类影片相比,本片中查理的处事态度可谓完全不同。纳什说:“对我来说,查理的优秀之处在于,很多人选择用愤怒和沮丧对待不如意,而他则用乐观面对一切。他一直在给予,总会提出一些善意的新想法。”   纳什的剧本很快吸引了制作人大卫·珀马特和拜伦·基德的关注。在珀马特最初拿到《查理·巴特利》的剧本时,纳什的本意是将其作为自己作品的样本,因为他想改编著名小说《青春大反抗》(Youth in Revolt),让纳什出乎意料的是,看过剧本的珀马特不但第二天就和他签约改编《青春大反抗》,而且还向他保证一定要将《查理·巴特利》搬上大银幕。“这部剧本很有感染力,”珀马特说,“它新颖而独特,是一部内涵深邃的喜剧,真实的描绘出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作为一名制作人,我特别留意独特、出位而大胆的故事,格斯汀的剧本正是如此,他甚至能捕捉到孩子们的真实对话。”   几位制作人立即开始着手影片拍摄的筹备工作,但他们很快遇到了阻力,因为影片故事涉及到敏感话题,所以很多制片商不愿承担这一风险。最终,专注于制作新颖而另类的独立电影的西德尼·凯米尔娱乐公司(Sidney Kimmel Entertainment)同意注资拍摄。导演鲍尔说:“SKE和我们一样对这个故事充满热情,我非常钦佩他们的勇气,因为影片剧本非比寻常,而且我还是初执导筒。”   为物色到扮演查理的理想人选,制片方面试了数百位影坛新人,而导演鲍尔在第一次会面时就锁定了曾出演过电影《心碎往事》、《领头狗》和电视系列剧《精神病医师赫夫》的安东·尤金。鲍尔回忆说:“他把我征服了,我感觉他就是查理·巴特利。他富于情感,风趣幽默。我之所以认为他是扮演查理的最佳人选,是因为他是被查理的诚实和乐观所吸引。我想安东命中注定就该扮演查理。”   鲍尔和尤金立即对角色展开激烈讨论,“和查理一样,安东聪明绝顶,而且好主意层出不穷,”鲍尔说。尤金认为查理的自信和乐观与他欠缺父爱和母爱的单亲家庭有关,他说:“我想展示出是什么让查理变得如此滑稽可笑,他必须独立生活,他选择用幽默面对自己的悲伤。”对尤金来说,出演本片的挑战在于既要体现出影片的喜剧氛围,又要赋予一定深度。“查理的角色游走于闹剧与戏剧之间,为表演提供了很大空间,我可以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这种难得的机会让我兴奋不已。”   在选定曾为《异教徒》和《莫失莫忘》掌镜的保罗·萨洛西之前,导演鲍尔先后考虑过80多位摄影师。在鲍尔的记忆中,萨洛西的作品总是更真切和有趣。在鲍尔绘制的情节串连图板的帮助下,萨洛西为身处不同环境的查理设计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比如每当查理回到家中,萨洛西总会选取常规的取景角度,画面平稳而干净,而当查理置身校园时,萨洛西则选择用手持摄影机和毫无修饰的光线打造出更粗糙和更动感的画面。 ·查理在影片中的豪华轿车是一辆1969年生产的梅赛德斯-奔驰Pullman系列轿车。这个型号的轿车只生产了200辆。 ·杰克·爱泼斯坦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教练。而他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还真的跑到运动队里去体验了教练生活。 ·在最后一幕出现的那个精神病学家叫保罗·萨洛西(Paul Sarossy),影片的摄影师也叫这个名字。

CopyRight © 2022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官方网站| 京ICP证100935